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UAD?平衡建築/字裡行間,暗挾風雷:曾國藩、李鴻章與翁同龢的過節

UAD?平衡建築/字裡行間,暗挾風雷:曾國藩、李鴻章與翁同龢的過節

曾國藩、李鴻章與翁同龢等人,都是晚清時期的重量級人物。他們之間的是非曲折,自然是變化萬千。這裡就說一折字裡行間的橋段。

翁同龢,咸豐六年(1856年)狀元,是光緒時期的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大臣。從其遠祖看,亦是農家子弟。但從他爺爺翁咸封開始,刻苦攻書,在乾隆年間中舉了,當上了海州學正。官不大,但為他爹翁心存創造了較好的學習環境。

翁心存繼續苦讀,於是就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道光二年中進士。後來翁心存入值弘德殿,授讀同治帝,當皇帝的老師。

更了得的是,翁同龢是同治帝、光緒帝的老師。翁氏家族正所謂「兩朝宰相,再世帝師,三子公卿,四世翰林」。翁同龢的大哥翁同書、二哥翁同爵,都官至巡撫。翁同書的兒子翁曾源是同治二年(1863年)恩科狀元、孫子翁斌孫是光緒三年(1877年)進士。

翁家與曾國藩、李鴻章的糾葛,正是因為翁同書。

翁同書,道光二十年(1840年)恩科進士。

咸豐八年(1858年),翁同書授安徽巡撫。其時太平天國已走向衰落,但長江下游與浙江西部的軍事對抗卻依舊緊張。捻軍與太平軍聯合進攻翁同書所在的定遠縣城,翁同書無力抵禦,轉到了壽州。

定遠失守,朝廷令其戴罪立功。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英王陳玉成攻打壽州,全靠當地團練竭力抵禦,太平軍才撤退。但城內團練首領孫家泰、蒙時中、徐立壯等與城外的團練首領苗沛霖互相仇殺,苗沛霖因此反叛清廷,糾眾圍攻壽州,縱兵四擾。

朝廷認為苗沛霖的部隊向來都是勁旅,該部對反叛,其危害比太平軍和捻軍還要大,因此密令翁同書妥善解決,以免事態擴大而無法收拾。

翁同書知道前任安徽按察使張學醇與苗沛霖相交頗深,於是就讓他前去勸降。苗沛霖表面上答應了,並提出兩點要求:一是要朝廷赦免其罪行;二是將孫家泰、蒙時中的首級交付他祭靈。

翁同書答應照辦。孫家泰聞知後自殺,蒙時中則被抓來殺了。兩人的首級一起交給了苗沛霖。卻不料,這不過是苗沛霖借刀殺人之計而已,並非真正向朝廷投降。故首級交付後,苗沛霖反叛如初。

於是,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不能不管了。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實行的是督撫制。當時全國劃分為23個省,每個省設一名巡撫,是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長官。總督權力比巡撫大得多,但與巡撫之間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總督和巡撫都直接聽命於皇帝。

總督可以管數省,側重軍事;巡撫只管一省,側重民政。

當時全國設八大總督,分別為直隸、兩江、閩浙、兩湖、陝甘、四川、兩廣、雲貴總督。兩江總督管轄的省份是:江蘇、安徽、江西三省,有時因戰局需要,奉旨另行統籌。

曾國藩,道光十八年(1838年)進士。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咸豐二年(1852年)因母喪,暫回湖南老家。咸豐三年借著清政府急於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朋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

咸豐七年,曾國藩因父去世回家奔喪。咸豐八年奉詔以禮部侍郎身份幫同湖南巡撫督辦團練。期間的酸甜苦辣、屈辱困頓,此處暫且按下不表。

咸豐十一年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同治元年(1862年)奉旨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這個職務,端的十分了得。

曾國藩對翁同書很不滿意,不加以懲戒,他這個兩江總督不好統轄。於是上書彈劾。

當然,曾國藩很明白,翁家如此權勢,僅憑一紙彈劾恐怕難以扳倒。若扳不倒,豈不自傷己身?

磨硯搦筆,良久不能下語。時在曾府當幕僚的李鴻章見狀,接過筆頭。

李鴻章,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袁世凱念叨不已的「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就是李鴻章所作。

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一等人物,早年都跟著曾國藩打拚,可見曾國藩識人用人和團結人的能力。後來左宗棠、李鴻章等在曾國藩竭力保薦下,得以自立門戶、出將入相,可見曾國藩之襟胸。

但見那彈劾措詞鋒芒內斂、暗挾風雷,使同治帝和太后也無法為之說情。

關鍵詞句如下:

「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

「例應糾參」,是說反映翁同書的情況,是皇上分派給我的工作,不如實反映情況,那就是我的失職;

「不敢因翁同書門第鼎盛,瞻顧遷就」,是說:臣等不敢因其門第鼎盛而瞻顧遷就,但皇上會不會因其門第鼎盛而瞻顧遷就呢?

如此下筆,曾國藩很欣賞。其實大家再對照1506年王陽明的《乞宥言官去權奸以章聖德疏》,還是能看出些端倪的。只是當時的明武宗朱厚照才15歲,轉手就把王陽明的上疏交給劉謹說:這些小事怎麼還來麻煩我。於是王陽明就被劉謹廷杖、下獄、流放了。

但曾國藩的上疏報到同治帝那裡,皇上覺得不辦不行。太平軍和捻軍的連年兵火,已經讓皇帝覺得大清朝風雨飄搖。於是立刻立案,經眾大臣會鞫,就是組成合議庭審判,翁同書一審被判處「大辟」、下獄候斬。

翁父翁心存,當時已經是年老多病,得悉他大兒子被判死刑後,愈發病篤難返,乃至身亡。鑒於此狀,同治帝和太后以眷念師傅的名義,改翁同書的斬刑為充軍新疆。

父死兄徙,對於翁同龢來說,一個顯赫家族弄得如此凄涼,此仇難泯。其兄確有過失,但或尚可周旋;只因曾國藩、李鴻章的一紙彈劾而無力回天,端的鬱悶。

這就是後話了。

私仇亦或政見不同,一言難盡;

公心亦或弄權掣肘,撲朔迷離。

這或許就是歷史的高深莫測處。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UAD平衡建築 的精彩文章:

TAG:UAD平衡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