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單身狗春節脫單速成寶典

單身狗春節脫單速成寶典

單身狗找不到對象,並不是一個新問題。

早在1984年,農村的單身漢問題就已經進入了公眾視野。農村問題研究學者辛秋水在她對安徽省肥西縣河東鄉的調查中,就發現河東鄉有30-40歲的單身漢177人。80年代以來,男女性別比持續走高。

到2013年以後,平均每年男性過剩人口將在10%以上,這意味著每年將有120萬適婚男性將找不到初婚對象。

2億單身狗們想自救,首先要搞清楚單身的原因,對症下藥。

被擠出婚姻市場的單身狗

提到找對象難,很多人想到的第一個原因就是男女比例不平衡,狼多肉少,所以找不到。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中國人民大學的劉爽和蔡聖晗研究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目前中國大齡未婚人口都是先於「一胎」政策時期出生的,學歷越低男性和學歷越高的女性,越找不到對象,農村大齡未婚男性擇偶最難。

浙江金華山區橫峴村的單身男子胡雙強,長期獨居他需要自己燒飯 / 視覺中國

這不禁讓人想到婚戀專家的那套理論,男女由高到低分A、B、C三等,A男追C女,B女找A男,男的得往下找,女的必須高攀。雖然這套理論看起來非常扯淡,但其實是有嚴肅的研究依據的。

「A男追C女」在學術界叫做婚姻梯度理論(Marriage Gradient),最早由美國學者傑西·伯納德(Jessie Bernard)提出,她認為在美國社會中,丈夫在家庭中默認地居於支配地位,所以丈夫在身高、年齡、教育程度、職業上,理應比妻子更有優勢。

所以男女雙方都會默認這種女子向上尋找丈夫、男子向下尋找妻子的模式,才會有低學歷男性和高學歷女性被擠出婚姻市場。

傑西·伯納德的婚姻梯度模型

有些研究者認為,這種婚姻擠壓完全是由男女比例失衡造成的,如果男女出生性別比數值達到理想的105±2,婚姻擠壓的情況將會消失,然而這並非事實。澳大利亞、印度、美國南部黑人社區、巴西、柬埔寨等國家的高知女和貧窮男,都有結婚難的困擾;其中一些地區,出生性別比例並沒有出現顯著的不平衡。

只是中國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加劇了這種婚姻擠壓。以中國現在的男女出生比例來看,今後的30年內,適配年齡男性要遠多於女性,社會底層的男性將受到更為嚴重的排擠。

2008年5月2日,武漢解放公園相親角一名留美女博士的徵婚廣告令男士們嘖嘴 / 視覺中國

同時,在中國經濟發達地區,大齡剩女問題也非常嚴重。深圳大學的易松國教授使用深圳市結婚登記的數據,輔以問卷調查,發現深圳的大齡高學歷女性,是全國最大的單身女性群體。

因此,最困難的單身群體,其實是最發達地區的「高知女」和最落後地區的「貧困男」,他們要在婚姻選擇中對抗不可下嫁、只可下娶的「傳統習俗」。

農村單身漢若要找結婚對象,最好的辦法便是外出打工。比起較為封閉的山區農村,城市有更多重的婚姻條件評價標準,到了大城市,家裡有多少存款、有幾層樓房這些也許都不重要;會唱歌、跳舞,乃至奇特的個性,都有可能被認為是有吸引力的。正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遇到的人多了,總有能對得上眼的。

除了讓受到婚姻擠壓的人群「走出去」,還可以採用讓外國人「走進來」的辦法。對此民間早已有了對策,不僅僅是越南新娘、柬埔寨新娘,就連更遠一些的中東和東歐國家,也開始被納入中國單身男性的考慮範圍。

2016年8月,山東濟南一男子舉牌向博士女友示愛 / 視覺中國

增強流動性的辦法對於高學歷單身女性來說也是同樣有效的,如果在一個小城市裡找不到心儀的對象,那麼擴展到大城市,乃至紐約、倫敦、東京,那麼找到心儀對象的機會無疑會大很多。

甚至,她們可能要考慮下嫁。美國80年代曾有一項針對黑人婚姻的研究,高學歷的黑人男性都傾向於與白人女性結婚,導致大量高學歷黑人女性成了「剩女」,她們不得不在年齡漸長的壓力下選擇放寬標準,下嫁比自己學歷稍低一些的黑人男性。

類似的情況也在德國等歐洲國家發生過,社會上層的女性在社會壓力下放寬擇偶標準,一旦放寬,單身問題並不難解決,只不過下嫁婚姻的離婚率比較高。

相親網站不靠譜

不管是去大城市找對象的高知女、貧窮男,還是大多數出於中間階層的單身狗,找對象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就是擴大自己的朋友圈,多個選擇,多個可能。

不用說,藉助互聯網平台發家的相親網站自有其不可比擬的優勢。最直觀的一點就是,線上相親網站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接觸到更多異性的途徑。

2014年8月,山東日照,某相親網站舉辦的紙袋相親會,嘉賓們頭戴紙袋握手致意 / 視覺中國

很多人表面上對相親網站不屑一顧,其實都被相親網站「1.7億註冊會員,給你千萬里挑一的機會」,「每天上千對牽手幸福」這樣的甜言蜜語所吸引,悄不作聲地註冊了賬號。然而相親網站真的是現代人擺脫單身的最佳方案嗎?

有了線上的資料庫,宅男宅女們不再擔心去哪才能遇見未來的另一半,他們只要睡前花十分鐘刷刷手機便能瀏覽上百人的檔案,不必為面對面相親而緊張,也不用揣度對方是否有找對象的意願,高效,便捷。

魚池大了,選擇多了自然是好事,但是人們是不是更容易找到對象呢?答案是,不一定。

研究發現,雖然相親網站海量的用戶檔案為人們提供了更多選擇,但它同時也帶來了選擇的壓力,很多人面對過量的選擇時往往會傾向於逃避做決定,而不是耗費大量精力去比較,分析每一個選項,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選擇過載」。

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超市裡有兩個果醬品嘗攤位,分別放置著6種和24種口味的果醬。雖然購物者有50%的可能性更會在24種果醬面前停下腳步,但他們在6種果醬的攤位前購買果醬的可能性比前者高十倍。

2009年1月,中科院與某交友網站聯合舉辦了一場相親會 / 視覺中國

這種選擇壓力導致的精神疲憊也同樣反映在相親網站中。面對更多的選擇,人們的比較策略變得更為草率——在作比較時更複雜的條件(如性格,教育水平)被更容易評估的條件(如身高,體重)所代替。

相親網站上直觀的用戶檔案帶來的另一個結果是,大波人不約而同地主動聯繫那個看起來更有吸引力的人。在酒吧里,如果一個男性看到有十個男性圍著一個女性,或許他不會再走過去同這個女性搭訕,然而在網上沒有人能看見到底一個人周圍站著多少獻殷勤的人。這常常導致人們在費心聯繫那些他們高攀不上的人時,錯過真正合適他們的潛在伴侶。

此外,心理學家發現,人們所描繪的理想對象和他們在現實中喜歡的人並不重合。現實世界裡,人們往往無法解釋自己為什麼喜歡一個人。

心理學家做過一項測試,要求實驗志願者只看網路檔案,評估哪個人更能吸引他們,每個人都在檔案中挑出了自己的理想型。但在經過簡短的互動後,那些掛在網上的理想型卻並不能讓他們心動。

也就是說,你自認為知道自己喜歡哪一類人,其實只是你的一廂情願。相親網站看似提供了一個理性選擇的方案,但是你可能一開始就沒有找對人。

更值得警惕的是,相親網站還有可能對我們的思維方式產生影響。長期逛相親網站會培養出一種叫做「市場-交換導向型」的選擇模式,線上相親的人總是在短時間內通過評估與對方交往的潛在成本和回報,來決定是否去聯繫一個人,心理學家稱之為「麥當勞化」的浪漫。

然而親密關係的建立,卻走的是相反的路徑。陷入感情中的人,並不以交換為導向,而是更關注對方的需求,更喜歡分享和奉獻。比起金錢與物質,他們更依賴不那麼具象化的東西,比如愛與情感。因此很多研究者擔憂,相親網站的長期用戶會把找對象完全功利化,甚至可能會影響你建立正常的戀愛關係。

2014年3月,廣東深圳某網站舉辦的高端相親女性選拔活動上,周易專家在給面試女青年看手相查八字 / 視覺中國

當然,其實你找不找得到對象,根本就不是相親網站的目標,賺錢才是關鍵。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單身男女人數已經達到2億,全國獨居人口超過15%,單身狗們不止是父母們的心頭痛,更是資本眼中的大錢袋。目前中國移動互聯網婚戀交友市場規模已增長到34億元,多數相親網站都有各種手段從用戶口袋裡掏錢,從閱讀信息到各種高級會員,乃至參加同城活動,少則每月幾十元,多則可達上千元,一些私人定製服務的價格則可達萬元。

而英美相親網站的案例則告訴我們,當用戶的月均花費在10000美元以上時,相親的成功率會大大提高,然而當月均花費在1000美元以下時,相親網站會選擇用不甚精準但大量的配對把用戶吊住,讓用戶連續花上好幾個月的錢,美國相親網站的用戶平均活躍時間是6個月左右,然後多數人會選擇黯然離開這個網站。

這是相親網站盈利的一種策略。相親網站的目標是盈利,盈利則需要吸引大量的會員,人們越是找不到對象,相親網站的生意才越好做。組織各種高大上的活動,頻頻出鏡,只要讓會員感覺錢花的值就行,至於這些活動的效果如何,不少參加過的人說:「其實只是湊個熱鬧,遇到的人很難深交」。

費用不菲的相親網站根本不是終結單身的利器。

對象可能就在身邊

請不要灰心,除了婚姻市場中非常極端的高知女和貧窮男,大數據告訴我們,大多數人都能在3-5年內解決婚姻問題,而你未來的另一半,或許就潛藏在你的朋友圈邊緣。

辦公室戀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智聯招聘的數據顯示,辦公室戀情修成正果的比例高達50.72%。因為辦公室里人們年齡相仿,相處時間久,彼此從工作到生活都有更多共同話題,知根知底,日子久了互相有好感也很自然。

2017年8月26日,武漢長江江域上某游輪上舉行的相親會 / 視覺中國

看到這裡你或許要反駁,「兔子還不吃窩邊草呢」。事實上,你高估了人類這種兔子,他們就是愛吃窩邊草。社會心理學中有一種叫做「相似性理論」,大意是我們總喜歡和觀點一致的人交朋友,以達到認知協調。所以相似的人在一起更容易互相讚賞,相處起來也更輕鬆愉快。

《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2015年十城市抽樣調查》的調查結果表明,已婚的人中,超過一半的人是通過熟人介紹認識另一半的。雖然聽起來不夠浪漫,但這種老派的相親方式恰恰是成功率最高的。這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近。

這裡的「近」既是物理距離上的近,也是個人條件、價值觀上的相近。首先,既然是熟人介紹,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離我們特別遠,否則見都見不到,就沒有介紹的意義了。這種距離上的相近,往往有效避免了艱苦卓絕的「異地戀」,實乃一段初初萌芽的戀情最好的助推器。

其次,通常玩得好的朋友也是無論在興趣愛好,還是價值觀念上都與我們更合得來的人,這意味著兩點:一,他們對你更了解;二,他們介紹的朋友都是一個朋友圈的人,自然彼此也更相似。藉助上文提到的相似性理論,便不難理解為什麼熟人介紹的對象更有可能是你的理想結婚對象。

當然了,我們並非在鼓勵辦公室戀情,通過同事、朋友或者親友介紹,往往能找到這類處於共同社會階層,又有共同話題的對象。

2010年10月,近萬名單身男女參與廣西南寧相親大會,陌生男女一起做遊戲互動 / 視覺中國

看到這裡,很多單身狗可能會誤解,「這不是忽悠我回去相親嗎?」

提出這樣質疑的人,大多數可能還對一見鍾情式的羅曼蒂克戀情抱有幻想。但現實很殘酷,即便在燈紅酒綠的大都市上海,「一見鍾情」的發生率也僅為15%,你是如何確保自己是那稀有的15%呢?

這裡不得不揭露一個殘忍的事實,在戀愛之前,總喜歡沉浸在自己幻想中的人,常常會高估自己,簡單來說,就是人丑要求還高。

全球相親網站OkCupid的一個調查發現,他們的用戶中每5個人里就有2人在回答「你是否是一個天才」的問題上選擇了「是」這個選項。但按照《斯坦福-比奈量表》的標準,全世界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能被稱為是天才(即IQ大於等於135)。

這並非個例,事實上研究表明,當人們被要求自我評估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認為自己在能力、同情心、誠實度、道德感等各方面都強於其他人。這種現象被稱為「優於平均效應」。

人都有高估自己的本能,自視過高,往往是找對象的絆腳石,因為當你將那些在各方面都更匹配你的人通通否決了之後,你的那個理想對象可能壓根也看不上你。

在現實中,男性往往把相貌、年齡作為篩選女性的重要條件;而女性則把財富、教育作為篩選男性的重要條件。因此年齡對於女性來說更敏感,在30歲到40歲之間,女性的婚姻資本呈陡坡下降的趨勢,男性的下降趨勢則要平緩一些。

一個最直接的現象就是,女性「年老色衰」以後,迅速放寬了婚姻篩選條件。因為以外貌條件作為婚姻資本,顯然女生會比男生下降得更快,因此更容易在各種壓力下選擇放寬條件,隨便找一個湊合算了。

想要破除單身詛咒,避免在錯過最佳年齡後不斷刷新擇偶標準的下限,就要在一開始看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而不是一味抓住一個完美標尺衡量所有人。與其費力高攀比我們強很多的人,和與自己在外表、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差不多或者稍微強一些的人約會,也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也許會有人說,我就是要等待靈魂伴侶的出現。

然而現實生活中真的會有「靈魂伴侶」存在嗎?心理學家認為,這可能只是一種「投射效應」,你眼中的那個人閃閃發光,不過是陷入戀愛時的一種錯覺。簡單來說,就是情人眼裡出西施。

從數學角度來講,在相同連齡段,我們每個人都至少有5億個靈魂伴侶的「候選人」,假如靈魂伴侶真的存在,我們找到TA的概率是5億分之一,也就是接近於0。心理學家Shauna H Springer則認為,所謂「靈魂伴侶」其實都是長期磨合、認真經營感情的結果,共同生活幾十年的你爸媽,可能就是彼此的「靈魂伴侶」。

當然也有些人比較特殊,他們已經給自己的人生作出了最好的規劃,有充足的養老和疾病儲備,時刻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準備單身一輩子了。

這是每個人的自由選擇,獨居生活也沒有什麼不好,無非是自殺率、犯罪率高一點,平均壽命低一點。

Y軸:單身/已婚 死亡率倍率;X軸:年齡

150年前,英國社會學家就總結出了法-柏提龍規律(Farr-Bertillon law),即在所有年齡組中,單身人士要比已婚人士的死亡率高。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單身人士死亡率要比已婚人士高出三倍左右(見上圖),婚姻持續的時間越長,對個體的健康,尤其是男性的健康就越有利。

想要擺脫這樣的單身狗詛咒,終究還是需要你大膽行動,畢竟連亞聖孟子都說:愛她就要大膽地追。

參考資料:

[1]辛秋水, 要重視解決農村「單身漢戶」的問題--來自肥西縣農村的調查報告, 社會, 1984年第6期, 第7-8頁.

[2]李樹茁, 姜全保, [美]費爾德曼. 性別歧視與人口發展,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年,第219頁.

[3]Bernard, Jessie. (1982). The Future of Marriage, Yale University Press, pp.33-34.

[4]劉爽, 蔡聖晗, 誰被「剩」下了?--對我國「大齡未婚」問題的再思考, 青年研究, 2015年第4期, pp. 76-84.

[5]Heard, Genevieve. (2011). 「Socioeconomic Marriage Differentials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7 (1): 125-160.

[6]Bhat, p.; Mari, h.; and Shiva, s. "demography of bride-price and dowry: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Indian marriage squeeze." population studies 53:129–148.

[7]Davis, l., and Emerson, s. (1997). "black dating professionals" perceptions of equity, satisfaction, power and romantic alternatives and ideals." journal of black psychology 23:148–165.

[8]Greene, m., and Rao, v. (1995): "the marriage squeeze and the rise in informal marriage in brazil." social biology 42:65–82.

[9]Huguet, j. et al., (2000). "results of the 1998 population census in Cambodia."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18:1–18.

[10]陳友華; 米勒·烏爾里希, 中國婚姻擠壓研究與前景展望, 人口研究, 2002年第3期, pp. 56-63.

[11]易松國,從擇偶坡度分析城市女性的婚姻擠壓——以深圳市為例,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3期,pp.77-81.

[12]Spanier,G.B. & Glick,P.C. (1980). Mate selection differentials between whites and black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cial Forces,58,p.707- 725.

[13]Carrie Ritchie. More singles turn to matchmakers for personal touch. The Indianapolis Star, Feb. 10, 2013.

[14]Daniel Pembrey. Best of Money: single, dating and paying a very high price for it. Financial Times, Mar. 11, 2016.

[15]Delia Davin. Marriage Migration in China and East Asi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07,16(50).

[16]James Robards, Maria Evandrou, Jane Falkingham, Athina Vlachantoni. Marital status, health and mortality. Maturitas. 2012 Dec; 73(4): 295–299. doi: 10.1016/j.maturitas.2012.08.007.

[17]Peter Richmond, Bertrand M. Roehner. Effect of marital status on death rates, Part 1: High accuracy exploration of the Farr-Bertillon effect. arXiv:1508.04939 [physics.soc-ph].

[18[陳艷華. 適婚群體對婚戀網站的使用意願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2.

[19]朱媛媛. 媒介化相親的傳播學解讀[D].華南理工大學,2011.

[20]Dunning, David, Chip Heath, and Jerry M. Suls. "Flawed self-assessment: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workpla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5.3 (2004): 69-106.

[21]徐安琪; 李煜. 青年擇偶過程: 轉型期的嬗變. 青年研究, 2004, 1.1: 2.

[22]Finkel EJ, Eastwick PW, Karney BR, Reis HT, Sprecher S. Online dating: A critical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2012 Jan;13(1):3-66.

[23]甘琳琳; 佐斌. 當代中國人的擇偶偏好及其影響因素 [D]. Diss. 2007.

[24]BIBI DEITZ,Is There Scientific Proof That Soulmates Exist? 201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人班 的精彩文章:

人類弱爆了,動物都能拍出這部BBC神片
孩子是你家的,我憑什麼幫你慣著

TAG:牛人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