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歷史人物|梁山伯並非因情而死,生前更是高富帥,不娶祝英台只因

歷史人物|梁山伯並非因情而死,生前更是高富帥,不娶祝英台只因

最初,知道梁祝故事發生在東晉,小編是不信的。

東晉哪有馬文才這種土掉渣的名字!

那個拿蠟燭當柴燒的石崇,還是個文學家好嘛!

故而,小編對梁祝故事的起源有了興趣。

歷史人物|梁山伯並非因情而死,生前更是高富帥,不娶祝英台只因

哪個版本可信?

目前,梁祝故事起源,有南北之爭。

山東濟寧拿出了明代官方立碑。

而寧波則拿出了從唐到清的歷代地方志記載,以及義忠王梁山伯廟。

據說,1997年,廟下還出土了一座東晉墓葬,但考古界一直沒有對外公布,這座墓葬的考古結果。

總之呢,對於這場南北之爭,小編還是選擇相信地方志。

畢竟搶名人這種事,歷代都有,尤其是現代旅遊產業,不少藉助名人生造的人文景點比比皆是。

但地方志這種東西,實在沒有偽造的必要,通常除了學術研究,也沒人去翻看。

而地方志又是官方編寫的,造假又無利可圖,所以落筆時,相對客觀。

關於梁祝,目前最詳實的地方史料,是北宋明州刺史李茂誠,所撰寫的《義忠王廟記》。

明州的管轄範圍是今天寧波、慈溪、以及舟山部分地區。

更何況,北宋距離晉朝年份相對較近,又有唐代地方志互相印證,故而這個版本可信度較高。

歷史人物|梁山伯並非因情而死,生前更是高富帥,不娶祝英台只因


高富帥與女漢子

按《義忠王廟記》所載。

梁山伯追封歷經了兩個階段。

  • 第一階段,祝英台殉情,朝廷封「義婦冢」。

  • 第二階段,劉裕為梁山伯請封,朝廷追封梁山伯為「義忠王」。

第一階段就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津津樂道的愛情故事。

甚至有人說這是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實際上呢?相去甚遠。

翻開《義忠王廟記》華麗麗的封建迷信撲面而來,說是梁名處仁,字山伯。

這字也不知哪個給取的,在民間,山伯通常指山神,取這樣一個字,似乎有些怪怪的。

這樣取字,也非是偶然,因為這位山伯兄,是梁母懷孕十二個月才產下的。

據說還是夢見太陽入懷,才有的身孕。

再看梁山伯出生時間,永和八年三月,在會稽「分瑞而生」

這個時間、這個地點是不是有點眼熟?

沒錯,次年春天,王羲之在會稽蘭亭寫下名動千古的《蘭亭集序》。

當然,這兩件事沒啥關聯,只是想強調一下,梁山伯出生的背景環境,並非是戲曲里演繹的那個,父親早亡的窮小子。

雖說,梁氏一族在衣冠南渡後迅速沒落,但二十為官,仕途起點為七品縣令,這在任何一個朝代,哪怕是現代,都算是一個高起點了。

不信可以看看海瑞,一個毫無家底的清貧舉人,35歲才從八品教諭開始做起。

更何況由於衣冠南渡,鄞縣(寧波)縣令,妥妥是個肥差,那時也沒有科舉,全靠舉賢。

所以,雖比不上王、謝兩大家,但梁山伯的家世也是比較可觀了,而且也沒像戲曲里演得那樣父親早亡。

拿現在話來說,妥妥是個高富帥。

最大證明就是,在為官之前,高富帥梁山伯到處遊學,拜訪名師。

歷史人物|梁山伯並非因情而死,生前更是高富帥,不娶祝英台只因

有一天,在錢塘江坐船時,高帥富看到一個獨自挑著書籍行禮的學子,於是攀談起來。

那學子自稱上虞人,祝貞,字信齋,來錢塘(杭州)求學。

到處參訪名師的梁山伯眼睛頓時一亮,和這名學子攀談了幾句,越談越覺得名師出高徒,於是就乾脆地跟著祝貞賢弟一起去讀書了。

沒錯,這個祝貞就是祝英台,當時兩人可能都是十四、五的年紀,同齡女生中,祝英台人還比較高,所謂「容止端偉」,所以梁山伯完全沒看出她是個女兒身。

這裡看來,祝英台並沒帶僕人前往,而是自己一個人挑行禮,可見是一名經常往來江湖的女漢子。

就這樣,三年後,祝英台先行返鄉,梁山伯又讀了兩年,回家時特意去上虞找好賢弟,結果上虞人皆不知「信齋」是誰,唯有一名老人八卦兮兮得表示,「你說的這個『信齋』,其實祝家九娘祝英台。」

於是梁山伯半信半疑,上祝家拜訪後,一看,果然賢弟是賢妹,最後兩人詩酒而別。

回家後,梁山伯「慕其清白」,這句話也側面反映了,梁家確實家境不錯,這位高帥富還頗自戀地想,這女孩沒有因為高帥富就勾引我,真的好特別。

於是轉身和父母說求娶!結果一打聽,祝英台已經許配給鄮城馬氏,馬氏家是一個小吏,職位是「廊頭」,相當於今天地方稅務的辦事員。

所以,這事只能不了了之。

咱們的山伯兄,只能情場失意,官場自勉,說了句「生當封侯,死當廟食,區區何足論也。」

然後他就到了鄮城所在的鄞縣,當了縣令……

說好的「生當封侯」呢?這傲嬌樣也是沒誰了……

非常蹊蹺的是,梁山伯上任沒多久,就英年早逝了,記載是病逝,但這個病逝相當可疑。

歷史人物|梁山伯並非因情而死,生前更是高富帥,不娶祝英台只因


可疑的病逝,微妙的追封

1986年時,某報刊有位讀者來信,說是梁山伯和祝英台非同時代人。是被吃瓜群眾亂點鴛鴦譜,才有梁祝合葬。

按寧波當地老人說法,真正的梁山伯是一名清官,得罪權貴而死。

在梁清官千年後,有一名女俠祝英台,劫富濟貧,最後也被權貴害死,人民群眾埋葬她時,發覺下面有梁山伯墓,於是大家覺得正好兩人結個伴,於是就合葬了。

這個故事背後反映了一件事,說明,在寧波當地,老百姓並不認同梁山伯因情而死

而根據《義忠王廟記》,祝英台才是殉情而死的那位,但祝英台也並非單純殉情。

據說,梁山伯死時,祝英台並不知情,還在梁山伯死後次年春出嫁。

嫁船自上虞出發,沿著姚江去鄮城時,在鄮城西面的九隴墟(今又作九龍墟),突然走不了了。

眾人大驚失色,只有船家嘆氣道,「別怕,那是梁縣令的新墳。」

這下輪到祝英台大驚失色,中間也不知談了些什麼,祝英台跑去梁墳祭祀。痛哭間地面突然裂開,祝英台就此被埋,據說她的嫁裙還「風烈若雲飛」,一直飄到「董溪西嶼」才落下。

歷史人物|梁山伯並非因情而死,生前更是高富帥,不娶祝英台只因

這樣一個畫面,顯然已經超出了愛情,通常,牽扯到冤情,才會有這樣慘烈的情景出現。

兩輪大驚失色後,最後輪到馬家大驚失色,跑來想要挖人,卻發覺巨蛇護冢,只好作罷。

事情就此傳開,謝安知道後,上報朝廷封「義婦冢」。

眾所周知,東晉謝安名相是個官場漿糊好手,一個縣令墓,他報「義婦冢」,這手漿糊也是沒誰了。

但無論如何,朝廷追封后,就意味著可以祭祀。

在古代,祭祀是有嚴格規定的。

現在大家看到祠堂,十八代老祖宗都供在上面,那是明朝之後的事。

明朝以前,一般來說,不是朝廷追封的,最多往上祭祀三代,英年早逝之類的,更是不吉。

因此,這個追封就非常微妙了。

歷史人物|梁山伯並非因情而死,生前更是高富帥,不娶祝英台只因

更離奇的是,二十年後,孫恩謀反,當時還是校尉的劉裕滅了孫恩後,上報朝廷說梁山伯顯靈,助我滅了孫恩,於是朝廷大筆一揮,居然直接追封了個「義忠王」。(理論上應是郡王)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在古代追封為王意味著什麼。

孔子號稱「素王」,就是因為他享受了七十多帶子孫的祭祀,封王意味著,可以永享祭祀。

一個縣令追封為王,永享祭祀,還和孫恩有關,這,不得不讓人聯想,梁山伯的死因,是否得罪了孫家?

孫家當時押寶的是皇七子司馬道子,這……,再往下想,好像還有奪嫡大戰的背景在……

於是,撇去怪力亂神,這樣的跳級追封,似乎也可以解釋了。

歷史人物|梁山伯並非因情而死,生前更是高富帥,不娶祝英台只因


結語

網上有網友,在看過《義忠王廟記》後,表示很失望。

但小編看了以後,卻一點都不失望。

這才是具備了兩晉風骨的愛情故事。

江上相逢,只因話語投機,就欣然同往讀書。

門戶有別,女方為表清白,沒有高攀。

而梁山伯也沒有以權勢去操作這段婚姻,默默去祝英台將要嫁來的地方當縣令,還略有小萌。

最後死得不明不白,也就是要求葬在姚江邊上,看一眼心愛的姑娘。

而祝英台得知真相後,悲憤交加,毅然追隨,使得朝野震驚,迫使謝安不得不親自出來打圓場。

多年後,追封為王,昭雪的不僅是一段冤曲,還有一段真正蕩氣迴腸的愛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