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除夕,我們就更懷念小時候的「年味」了

除夕,我們就更懷念小時候的「年味」了

今天是除夕,又稱大年夜、年三十,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家家戶戶都吃團圓飯,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也是中國人最高的儀式感。

關於夕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夕",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夕"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夕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夕"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除夕,就是除掉這個猛獸「夕」,後來流傳下來除夕這一天貼紅紅的春聯、放鞭炮、點篝火等。

小時候,在那個物質遠沒有今天這樣豐富的時候,我們過除夕可比現在重視多了。 過去大人們春節放假時間沒有現在這麼多,放假也沒有現在這麼早,記得父母都是年三十下午才放假。因此,小時候的我們春節都能在家裡挑大樑,幫父母干很多活了。

洗衣服

除夕這一天,一般都把套在棉衣外面的罩衣脫下來,洗乾淨。那時候天比現在冷,沒有洗衣機,取暖條件又沒現在好,家裡只有一個蜂窩煤爐子,取暖和做飯都用它。因此,洗衣服是一項艱巨任務,家裡人多,衣服洗得也多,全家衣服泡在大鋁盆里,打上肥皂,放在搓板上搓,靠蜂窩爐燒熱水洗衣服,確實跟不上趟,因此洗衣服手泡在冷水裡時間很長,有時手凍得都裂開了口子。洗乾淨的衣服一晾到露天的繩子上,衣服就被凍得直挺挺,不能隨便被移動了。

年三十這天不能穿父母給我們準備好的過年新衣服,晚上睡覺前媽媽把新衣服疊得整整齊齊擺在我們床頭,等年初一早上一覺醒來,我們就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服、吃過餃子,高高興興去左鄰右舍家拜年顯擺去嘍!人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拜年,這也許是春節里最溫暖的儀式感了。

炸年貨

年三十的下午,家家戶戶廚房裡飄出來的幾乎都是炸年貨的香味,炸魚、炸藕合是家家必備的飯食,有的家還炸松肉、炸丸子、炸麻葉等花樣,這些東西平時我們很少能吃到,因此,一出鍋,我們小孩就搶著先嘗嘗。又脆又香,真好吃呀!

在這裡,我想補充說明一下。那時候,春節買魚、肉、蛋等都是憑票供應,沒有自由市場,這些食材只有到國有副食品商店去買。春節時買這些東西,可是得費好大勁兒了,每買一樣,都要排長長的隊。有時候,好不容易排到了,可是你要買的東西賣沒了,只有遺憾而歸,下決心第二天比今天起得還早去排隊。因此小時候的我,認為在商店當營業員是很牛、很讓人羨慕的職業。

現在很多人家還保留著炸年貨這些年俗,但是再吃起這些東西來感覺好像沒過去那種香味了,可能是這些東西再也不那麼稀罕了的緣故吧。

貼春聯

打掃衛生也是過去過年家家戶戶忙年很重視的一項,那時候大家互相到各家拜年,無形中也督促和檢查了各家的衛生情況。全家人幹勁十足,齊上陣,掃屋、擦玻璃、洗窗帘、蓋布等,沒有死角,都認真清理,那時候家家住的房子都不大,但家家衛生掃除都做到了徹徹底底。

年三十這天,大人在擦乾淨的門上、窗戶上貼上紅紅的對聯,福字、門神等,張燈結綵,喜氣洋洋,過年的熱鬧氣氛一下子就烘托出來了。

放鞭炮

小時候,放鞭炮是我們過年的重頭戲,家家戶戶提前買好了很多鞭炮、禮花等,年三十晚上我們都可著勁地放,家家戶戶也像比賽一樣,你家放得多,我家放得也不能少。

那時家裡買的鞭炮還是不夠我們小孩盡情放,因此我們就把一掛紅紅的小鞭炮一個一個拆解開來,一個一個地放,點一個小鞭炮,扔出去一個。男孩子膽子大,放得很溜兒,女孩子也不甘示弱,也敢點一個、放一個。

大人們放完年三十的一掛鞭炮後,我們小孩都再在那裡仔細找一找,看看還有沒燃的鞭炮嗎?撿回來,在小夥伴面前炫耀。記得小時候,還有一種我們喜歡玩且又很安全的小禮花——「嘀嘀筋兒」,手裡拿一頭,點著另一頭,「刺刺刺。。。」地刺出些火花來,在當時,我們玩著這些是多麼開心啊!

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是一年之中中國人最重要的一頓晚宴,家裡人到的最齊,飯菜質量最高,是最能體現舌尖上的中國年味的一頓飯。

那時候家裡基本沒有電視,更別說看什麼春節聯歡晚會了,家家戶戶專心地用親手做的一桌盛宴,以美食的名義、以這種儀式感來迎接團圓、歡慶祈福。

年三十的這個團圓飯一般少不了炸魚、炸藕合、炸丸子、炸肉、拌松花蛋、燉雞、海米拌黃瓜等,濟南人的年夜飯還少不了一道菜:酥鍋,在那個沒有冰箱的時代,酥鍋可是一道絕頂且放得住的美食。肉、魚、白菜、豆腐、藕、海帶等放在大鐵鍋里在爐子上五六個小時,燉得軟爛酥香,濟南人打好一鍋香噴噴的酥鍋,就預示著要過年了。

包餃子

吃過年夜飯,一家人圍在一起就開始包餃子了。這頓餃子餡非常講究,多數人家年三十的餃子餡是韭黃、豬肉和白菜。那時沒有塑料大棚,春節吃不到韭菜,每家憑票到副食品店裡可以買二三兩韭黃,放韭黃不僅是提餃子味,還有久久長長的寓意在裡面。

年三十兒的餃子包得要很有技術了,因為這些餃子是準備初一早上吃的,因此,面要活得很講究,那時候有一種包餃子的專用面——「富強粉」,這種面活好後,特別有勁兒,煮起來不容易破,吃起來也特別有嚼勁,但包起來特別用勁兒。包的餃子不僅要漂亮,而且還不能有絲毫露餡的地方。

小時候過除夕,最高興的自然是我們孩子,最忙碌的當然是我們的父母。父母忙著全家人一年最豐盛的一頓飯,忙著讓孩子們開心熱鬧,忙著一家人穿新衣服迎新年,忙中包含著對家人最美好的祝福。而我們孩子什麼都不用操心,只是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所以,我們覺得過年特別快樂。很慶幸,我們出生在那個年代。

現在又到除夕了,可是年味越來越淡了,年夜飯越來越沒有盼頭了,現在為了保護環境,鞭炮不讓放了,即使讓放,我想現在的孩子們也不敢或不願意放了,孩子們更喜歡抱著手機玩遊戲,我們也由原來活潑好動的孩子變成了現在的人到中年,我們過去年富力強的父母變成現在老態龍鐘的樣子了。

中國人最有儀式感的春節,難道就將這樣一點點逝去嗎?不可否認,中國最有儀式感的春節是出現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那個時代,吃穿用住等都很緊張,滿足不了人們生活的需要,家裡一般都有三四個以上的孩子,住在一個大院里或一個樓上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一樣,團結互助,親如一家。孩子們幾乎是穿百家衣、吃百家飯長大的,大人們在一個單位上班,孩子們在一個學校上學。

現在家裡孩子都少,且獨生子女居多,居住環境也發生了根本變化,多數人住的是商品房,即使住對門都互不相識也不為稀奇,更別說一座樓,一個院了,鄰里之間互不走動,家家戶戶真都是「關著門子朝天過」了。即使親朋好友,住的也越來越遠,越來越分散,現在是信息時代,通訊條件十分方便,電話、微信、QQ、視頻等多種拜年方式勝過了傳統的人們挨家挨戶上門拜年了。

年味的逐漸變淡或許是社會逐漸進步的一種表現或必然結果,現在人們工作壓力大,競爭力強,好不容易盼到春節放個長假,更願意在自己家裡得到休息、充分放鬆,現在人們的自我獨立意識更強了,自我生活的邊界意識也更強了,不喜歡那種非常粘稠的人際關係。

在多數人都感到年味變淡的今天,那種大一統的春節習俗也必將越來越不受現代人待見了,新衣服不用非等年初一這一天才穿,豐盛的飯菜不用除夕年夜飯這一頓才吃,當穿衣、吃飯已經不再發愁的時候,甚至現在平時吃得、穿得比過年還好的時候,過年自然就沒有原來那麼快樂了。

現在物質條件已經基本滿足了生活需要的我們,過年,不再是一種憧憬,而成為了一種形式。有人總結的好:以往過年,缺的是年貨,不缺年味;現在過年,不缺年貨,缺的是年味!確實,過去的濃濃年味再也找不回來了!

有互聯網、智能手機的現在,人們過年是否更需要精神上的一些追求和滿足?喜歡選擇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年,比如:去自己喜歡的一個地方旅遊,去操場上跑步鍛煉,去圖書館借幾本自己喜歡的書來看等等,或許這樣過年被認為是平淡,但是我認為這種平淡也不失一種對湮沒在物慾之中愈來愈貧乏的我們的一種精神追求。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過了今天除夕,就是農曆新的一年。一年又一年,我們每一個人就這樣慢慢長大了。

小時候除夕那些濃濃年味,會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永遠留在了我們的記憶里。。。。。。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揀麥穗兒 的精彩文章:

98歲老人的養生之道
泉城夜色——光與水奏出的旋律

TAG:揀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