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跑馬圈地、搜刮新人,經紀公司「新面孔」爭奪戰正酣

跑馬圈地、搜刮新人,經紀公司「新面孔」爭奪戰正酣

日前刊登《沒進學校就被經紀公司盯上,未必是好事》報道,聚焦以上海戲劇學院招生為代表的藝考現象,引起業界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那麼,經紀公司「滲入」校園已經到了何種地步?「未上學、先簽約」,究竟會對表演人才的培養產生哪些影響?曾經培養過幾代優質演員的學院派教授們對此怎麼看?記者對該現象進行了深入調查,並於今天起推出「直擊藝考·藝術人才如何起步」系列報道。

「囤IP已經過時了,『新鮮的面孔』才是娛樂圈新的財富之源。要囤就囤新人,去表演系把孩子們簽下來。」二月又逢全國藝術院校招生時節,正值花樣年華的藝考生們走進考場之時,一場花樣百出的「跑馬圈地」資源爭奪戰也打響了。全國幾百家經紀公司紛紛把目光投向全國三大專業表演藝術院校: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一年一度的本科招生考試之際,也正是經紀公司網羅新人的大好時機。

「一年級的孩子們幾乎全都簽約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上海戲劇學院幾位教授不約而同地表示,不只是表演系,舞蹈、戲曲、音樂劇和主持人等專業的考生、新生也未被「漏網」。在校讀書期間,簽約經紀公司已經成了非常普遍的現象。

藝考生早早被經紀公司「眷顧」,究竟是福是禍

「同學,我是經紀公司的,有興趣交換一下聯繫方式嗎?」「對不起,我已經簽約了。」現在,哪怕去招考現場蹲點,也很難有好的收穫,那些外表出挑的考生,早就被各種經紀公司提前「拿」下。原來,為了挖掘新人,虎視眈眈的經紀公司甚至提前找上了藝考培訓班,先下手為強。但凡有學校開設表演系或表演相關專業的,裡面的學生也基本上都被「預訂一空」。

「雖然簽經紀公司是個人的意願,但我是極力反對的。」上海戲劇學院音樂劇中心主任王洛勇說,「壞榜樣太多了! 一些唯利是圖的經紀公司不僅破壞了學生對藝術標準的敬意,也毀壞了這些未成才的孩子在學習期應有的心態。」

一旦簽約,學生就必須履行合同義務,完成經紀公司安排的劇目、廣告拍攝和商演活動,其中隱藏著不少「陷阱」和權利義務不對等的「霸王條款」,學生一般難以辨別,等吃了虧才反應過來。

例如,一些無良經紀公司往往會指明使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報酬,等到項目結束,學生通常因為各種原因收不到「尾款」。面對這樣的情況,很少有學生站出來與經紀公司對質。「打官司維權成本也非常高昂,這已經成為了行業的潛規則,明擺著就是欺負人。」上海戲劇學院厲震林教授也為這些孩子們抱不平。這些經紀公司就是利用學生「出名要趁早」的心理,利用他們的單純和社會經驗的缺乏為自己牟利。

有些經紀公司還會給學生灌「迷魂湯」,教他們不要跟老師、學校多提「工作細節」。很少有學生能與經紀公司周旋,而往往一張經紀合同一簽就是五年、十年,解約成本異常高昂。

「學生基本上就是被經紀公司『奴役』了,很多還渾然不知,甚至樂此不疲。」王洛勇說,造成的結果就是大量的專業課被拋在腦後。老師們一個個去敲學生的門,苦口婆心地「求」他們回來上課。有一次,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任教老師劉天池甚至拍桌子勃然大怒,「一半的學生都出去外拍,沒來上課」。

這種把學生視作「生產資料」的做法,令很多業內人士深惡痛絕。「說是他們簽約的藝人,卻是由國家專業院校來負責教學培養,而經紀公司本身無需投入,也無任何風險,怎麼看都是穩賺不賠的生意。」

數十、數百人一簽,名曰「造星」實為「圈錢」

「藝人經紀」進入校園,並非新鮮事,早在上個世紀末已初見端倪。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主任何雁向記者介紹,當時他帶過的學生李冰冰、任泉就是被中國第一代文化經紀人王京花一手「捧」出來的。「專業素養高、責任心強的經紀人,是演員們真正的『貴人』。不僅會把他們照顧得無微不至,更重要的是能對他們的職業發展提供有洞察性的、獨到的見解。」

後來,國內演藝經紀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地興起,2010年前後何雁明顯感覺到這個行業混跡了很多「雜牌」,只顧拿學生來圈錢,絲毫不懂、不顧如何規劃他們的前途。

蔣正多年來從事藝人經紀,他告訴記者,現在市場上確實有很多騙子經紀公司專坑學生的錢,尤其是打著培訓的名目,讓學生和他們的家庭不斷投入前期費用,「事實上,這些學生很多沒有藝人的潛質」。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約有200多家藝人經紀公司 (不包括港澳台地區)。「他們幾乎採取一模一樣的競爭策略——跑馬圈地,說到底就是提前佔有資源。」某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這種做法就如同前兩年搶奪IP,沒幾個公司想好怎麼去運作這些IP,但先搶到手了再說,是一種市場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的現象。

「這些經紀公司一把網撒下去,就能圈起來數十個甚至上百個孩子,人數那麼多,怎麼能把每個人都照顧到呢? 說到底就是一場商業價值轉換的遊戲。甚至很多人只是單純慕『錢』而來,沒有任何相關行業的從業背景。」

互聯網平台的成熟,催生了內容製作的大爆發,對藝人、偶像有了更大的需求。在日前播出的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中,國內87家經紀公司就選送了1908位練習生,可見所謂「明星」背後的推手規模之大。

「造星模式」也在悄然改變,「唯流量論」成為相關行業心知肚明、默契一致的潛規則。對藝人的要求非常「簡單粗暴」——只要長得好看就行了。一位上海戲劇學院的學生告訴記者,她簽約的經紀公司就經常要求她上綜藝節目,「去露露臉吧,只要有一兩個鏡頭掃到,說不定你就走紅了。」但在這種「造星模式」下,新人爆發和隕落的周期也在不斷提速。一旦市場的新鮮感進入衰減期,這些「年輕而美麗的面孔」們又該何去何從呢?

「徒有外表而缺乏專業能力的演員,註定走不遠。」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表示,針對這些問題,校方正在積極籌劃制定對策和規則,將嚴格控制學生外出拍戲、商演的時間,保證正常教學的有序進行。同時考慮在學生個人、經紀公司之間引入學校的力量,制定「三方協議」,最大程度地保障學生的利益。「也希望學生們能儘早意識到問題所在,回歸校園,別為眼前一時之利,拿自己長遠前途開玩笑。」黃昌勇說。

【藝恩網】現已入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恩網 的精彩文章:

2018綜藝看點多多 《聲臨其境》「配音演員的誕生」
《吐槽大會》把金主爸爸都請上台了,這是在自製槽點嗎?

TAG:藝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