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綜合分析為什麼秦國能在軍事上取得壓倒性的優勢?

綜合分析為什麼秦國能在軍事上取得壓倒性的優勢?

為什麼秦國能在軍事上取得壓倒性的優勢呢?戰國七雄都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在軍事上都有過鼎盛的時代,那什麼使得秦國能笑到最後呢?

魏、趙、韓三國都是從晉國分裂出來的,在春秋時代,秦國基本上不是晉國的對手。甚至到了晉國分裂後,一個魏國也把秦國打得喪權辱國。

魏軍

楚國是春秋時代的霸主之一,實力也比秦國強,齊國在威王、宣王時代實力也不遜於秦國。秦人雖然悍勇,但僅僅是悍勇,顯然支撐不住一個軍事大國的重量。


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大,與這個國家的政治穩定是分不開的。從秦獻公開始,秦國的軍事力量崛起。在秦獻公之前,秦國政局動蕩,秦懷公、秦出公均死於政變。從秦獻公到秦王嬴政,秦國政局雖有小波瀾,但總體上是很穩定的,這也給秦國軍事力量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土壤。

不可忽視的一點是,自秦獻公,歷代秦國君主都很有作為,沒有出現一個昏君,這是很重要的。

秦獻公

相比之下,東方諸侯的政局較亂,昏君較多。譬如魏國,魏惠王與公子魏緩的爭位戰,差點遭遇滅國之災;齊湣王與楚懷王都可列入昏君之列;趙武靈王死於政變,使趙國軍事改革戛然而止。諸如此類,在同期的秦國都沒有發生過,而這類事件的發生,往往是一個國家由盛而衰的轉折。從這點看,秦國是幸運的。


在戰國中後期,秦國的兵力一直維持在一百萬以上,如此雄厚的兵力,放在今天也不可小覷。在其他諸侯國中,只有楚國的兵力能與秦國媲美。

為了保證兵源的充足,秦國實行徵兵制。按照規定,男子二十三歲以後就要服兵役。不過由於秦國不斷對外發動戰爭,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徵兵範圍也隨之擴大。

比如長平之戰的最後階段,為了完成對趙軍的合圍,「年十五以上悉發」,把參軍的年齡從二十三歲降至十五歲。

長平之戰形勢圖

秦國戰鬥力之強,勇冠天下。自商鞅變法後,秦國在戰場上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在為數不多的敗仗中,有幾次是輸給趙國,趙國名將趙奢、李牧都曾打敗秦軍;還有幾次是輸給東方合縱盟軍,包括孟嘗君、信陵君領導的幾次合縱運動。真正能與秦國較量的國家,只有趙國。這兩個國家都有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只是趙國在戰略大決戰中損失四十幾萬軍隊,一蹶不振。


軍功爵制是一種獎賞制度,以軍功定爵祿,確保軍隊保持旺盛的戰鬥力。秦國是軍功爵共有二十級,分別是:一公士,二上造,三簪梟,四不更,五大夫,六管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候。

商鞅率秦軍收復河西

此項制度有商鞅創製,只重軍功而不重視門第出身。即便是宗室貴族,為立軍功也不得擁有爵位。這項制度,在秦國得到有力的執行。我們看到秦國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例如商鞅「任大良造,那時未設相國」、張儀、魏冉、范雎等,都不是純粹的文臣,他們都曾經帶兵出征,沒有軍功,他們也不得封侯。

軍功爵制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對士兵來說是一種激勵手段,只要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國家是不會虧待他們的,還可以一級一級地往上升。

軍功爵制也是國家選拔將領的參考。秦國名將輩出,基本上沒有出現斷層,因為這些將領都是在實戰中脫穎而出的,反觀其他國家,任用將領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武安君白起

比如,楚國,國家重要將領幾乎都出自幾大家族,講究的是出身,而非能力,所以雖然有百萬大軍,戰鬥力卻十分低下。再比如趙國,長平之戰失利的原因,便是趙國把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派上場,遭到全軍覆滅的命運。這種情況在秦國是不可能出現的,一個沒有建立軍功的人,怎麼可以充當總司令呢?

秦國之所以能成為一統戰國的幸運兒,絕不是僅僅拼的悍勇,而是擁有當時最先進的國家制度。先進的制度會激勵出驚人的生產力和戰鬥力。

歡迎各位看官留言上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歷史 的精彩文章:

從秦相張儀妙計攻心搞定此女看楚國衰敗根源
原來秦國人的先祖是女脩吃了玄鳥蛋所生,難怪有開掛的奮鬥史

TAG:拾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