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深度:金元帝國僱傭軍

深度:金元帝國僱傭軍

原標題:深度:金元帝國僱傭軍


《孫子兵法》說,「兵者,國之大事」。時至今日,擁有一支軍隊仍是一個主權國家最重要的特徵之一,而兵從何處來,也成為一個饒有趣味的話題。放眼全球,既有美軍這樣參軍聽憑自願,簽合同拿錢當兵的僱傭兵役制,也有類似韓國軍隊那種的適齡就要服役,無論明星還是大腕皆不能免的義務兵役制;既有以色列國防軍這般全民皆兵枕戈待旦,亦不乏日本自衛隊那樣上下班到點打卡周末雙休……可以說,花樣繁多的兵役制度,成為窺視國家軍事戰略演進乃至軍隊文化的一個窗口。


2017年11月,美國國會通過了高達近7000億美元的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其中,美軍現役官兵薪酬總額上漲2.4%,這是2010年以來美國軍人薪酬增幅最大的一次。具體到單個美軍士兵,新近入伍的士兵即可獲得逾600美元的額外工資,而一名服役10餘年的軍人,更有望獲得每年近2000美元的額外工資。或許,對於維持這支職業化軍隊的士氣而言,沒有什麼比金錢刺激更有效的手段了。



徵兵制終結

正如美國一位史學家所說:「自從第一批殖民者踏上美洲海岸之後,我們這個民族就一直忙於戰爭,只是程度大小有所差異而已。」在200多年的歷史裡,美國軍隊曾經採用過民兵制、單一募兵制、單一徵兵制、徵募混合制和全志願兵役制等兵役制度,如今正實行的全志願兵役制(始於1973年),還不到50年。


在美國的早期歷史裡,存在一種敵視常備軍的政治傳統,認為一支龐大的軍隊是對公民自由的潛在威脅。然而,二戰結束後,美國一改既往的傳統,在和平時期亦開始保留一支龐大的軍隊。為此,在兵役制度方面,也改變了歷史上的平時募兵、戰時徵兵的做法,規定凡18歲以上的男子都必須進行兵役登記,然後用抽籤法對符合服役條件者進行選征。從1948至1973年,美國參加兵役登記的人數達5009多萬人次,先後徵募了489萬餘人。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年輕男子登記入伍


隨著1965年3月首批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峴港登陸,美軍開始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不得不在國內擴大徵兵。196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軍事選徵兵役法》,規定18至26歲的美國青年男子必須進行兵役登記。兵役登記工作由設在全國各地的4400餘個兵役登記站具體實施。國防部根據國家的需要,從已登記人員中選征新兵補充部隊。這個法案雖然對因殘疾而免徵或因正當理由而緩徵等特殊情況做了規定(據不完全統計,整個越戰期間,約有48.3萬人通過各種途徑免除了兵役),但美國大兵在越南戰場上的慘重傷亡仍使得國內反戰聲浪日益高漲,逃避兵役更是蔚然成為潮流。拳王阿里1967年就因拒絕服兵役參加越戰,被判處28個月監禁,並取消拳王稱號。三年後,他的參賽資格才得以恢復。1968年,越戰全面升級後,美國國內公眾對越戰的厭煩情緒愈加強烈,逃避兵役的風潮愈演愈烈,出現了焚燒徵兵卡、在徵兵站組織暴亂活動及逃往國外等情況。為此,美國國會不得不在1969年通過決議,對預征青年採用抽籤服兵役的方法。



這點微小的讓步自然無濟於事,畢竟誰也沒有把握抽籤不中。1971年4月,越南戰爭退伍軍人反戰協會,於國會山下紮營,20萬群眾舉行反戰遊行。幾天後,美國當局動用軍警驅散人群,四天當中,總共有12614人被拘留。監獄裡容納不下,一些人被置於羅伯特·肯尼迪紀念體育場用柵欄圍起的露天牢營里。美國軍隊因此更加名譽掃地,以往門庭若市的軍事院校——包括大名鼎鼎的西點軍校,皆受冷遇,1972年未能完成招生任務。美國國民的厭戰情緒和對徵兵制的憎噁心理,在越戰中達到頂峰,並因此敲響了歷史悠久的徵兵制度的喪鐘。


轉向募兵制


在這種形勢下,1970年,美國總統尼克松撤銷了任職近20年的選徵兵役局局長劉易斯·赫謝中將的職務。1973年6月,尼克松宣布停止徵兵,實行全志願兵役制。1973 年6 月30 日,來自加利福尼州的水管學徒工德懷特·艾略特·斯通,作為美軍最後一名應徵入伍的士兵,到軍隊報到,開始基本的軍事訓練。翌日,美國開啟了志願兵役制的試驗。1975年3月,福特總統進一步宣布,停止全年隨時進行的兵役登記。然而,1981年,里根政府重新恢復役齡青年登記制度,設立徵兵登記委員會和徵兵機構,以備戰時恢復徵兵(迄今仍是備而不用),平時仍實行全志願兵役制。這是美國兵役制度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在取消徵兵後,服兵役再也不是一種「公民義務」,而「誰來當兵打仗」的決策權,也從社區和國家那裡轉交給了個人。至少從理論上說,只有熱愛戰爭的人才會主動加入軍隊,而反戰者自可逍遙其外,戰爭變成了與自己無關的東西——這產生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將強大的反戰運動消弭於無形。在實施全志願兵役制後,與越戰時的情景截然不同,儘管同樣遇到傷亡問題,但美國政府向伊拉充和阿富汗派駐大量預備役部隊,並繼續招募兵士部署海外時,並未受到民眾太多抗議。


1973年,尼克松宣布停止徵兵,實行全志願兵役制


美國的募兵工作由陸、海、空三軍自行負責。按照《美國法典》軍事法卷第503條第1款之規定,各軍種徵募現役人員的工作,由各軍種部部長具體實施,「有關部長應推行細緻的徵兵運動,以徵募正規陸軍、正規海軍、正規空軍、正規海軍陸戰隊及正規海岸警衛隊的士兵」。三軍(包括海軍陸戰隊)均有相關部門負責本軍種的募兵工作,只有陸軍募兵司令部是專設的兵役機構,各州、縣均設有募兵站。


美國兵員招募的要求比民間企業寬鬆很多:美國公民或者擁有合法的永久居留權(也就是綠卡);通過軍隊職業傾向測驗(ASVAB);高中及以上學歷;身體健康,本人無犯罪記錄和吸毒史。符合條件的應募者一旦確定專業和培訓計劃後,只需完成有關行政手續,就正式成為軍人了。在募兵初期,每個月軍方都必須招募到兩萬至三萬名青年(到2010 年,軍方每年徵募 6.5萬名新兵入伍,才能完成設定的目標)。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1971年4月的一份民意調查發現,答覆「確定」或「很可能」不會參軍的美國青年,約佔88%。結果,1977年,陸軍國民警衛隊和陸軍預備役部隊缺編約10萬人,佔總員額的四分之一,1976至1979年,連續四年未能完成募兵指標。甚至1981年,「肯尼迪」號航母在印度洋執行任務時,不得不向其他艦隻借調59名飛行員。面對如此黯淡的前景,軍隊發起了一系列改革,譬如,宣布取消夜間查床,理由是平民老闆不會檢查他們的僱員到夜間 10 點是否已經上床;電視等新聞媒介經常播放三軍的募兵廣告,廣告詞大多是「參軍光榮」之類激勵人的句子。



實際上,在全募兵役制度下,美國軍隊與軍人就是簡單的僱主與僱員的關係。美國青年入伍,相當於與軍方達成了一項就業法律協議。軍方負責安排工作,支付工資,提供福利待遇,進行業務培訓,應募者則在軍隊中服役若干年。初次入伍服役的士兵稱為「首期兵」,完成首期服役合同且簽訂再次服役合同的士兵稱為「職業兵」。與民間企業一樣,服役合同是軍方與服役人員之間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它以法律形式規定了服役的期限、條件、薪金、獎金和福利待遇等各項內容,沒有列入服役合同的任何額外條件,軍方概不負責。


帝國的底氣


從某種意義上說,美軍的募兵是個經濟問題,能否招到並留住足夠多的職業軍人,取決于軍隊與其他企事業單位在勞動力市場競爭的結果。通常情況下,當市場失業率較高的時候,軍隊的招募情形就比較好,反之則比較糟糕。美軍只有提供豐厚的薪酬,才能招募和保留大批人才。這正是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第一軍費大國)的美國(美軍)的底氣所在。美軍每年的巨額軍費,其中用於支付官兵薪酬的費用達上千億美元。



作為職業兵,薪酬是美軍官兵最為關心的內容之一。美國空軍的一次調查表明,90%以上的士兵最關心自己的薪金收入。只要加薪和提高福利待遇,就可以保持部隊的穩定和吸引力。加薪10%,老兵的再入伍率就會提高39%。


實際上,美軍官兵的工資主要包括幾項內容:基本工資、特殊工資、激勵工資、津貼、稅收優惠、賠償及傷殘補償。基本工資由軍銜等級和軍齡決定。軍銜分為24級,軍官10級,准尉五級,軍士九級;軍齡跨度為40年,共分為22個不同的等級。各銜級工資檔次的劃分,是官兵工資自然增加的依據。特殊和激勵工資,是美軍為在特殊環境中工作的軍事人員或者具有特殊技能的官兵發放的工資,共分為60多種,包括艱苦崗位獎勵工資、特別任務工資、精通外語獎勵工資等。例如,在海外服役的官兵,可獲得艱苦崗位獎勵工資。津貼包括基本住房補貼(軍人可以選擇住政府提供的房屋,也可選擇領取基本住房津貼)、基本伙食津貼,以及分居津貼、生活費用津貼等。這樣算來,2016年,美軍一名兩年軍齡的未婚中尉軍官,在本土服役的月工資包括:基本工資3602.4美元,生活津貼223.04美元,住房補貼1290美元,稅收優惠504.25美元,合計5619.69美元。


二戰期間,擔任魚雷轟炸機駕駛員的老布希


自然,工資並不包括其他福利待遇。在醫療方面,官兵服役期間,本人和家屬的所有傷病均可享受國防部提供的免費醫療,軍人退休後也可以享受國防部的醫療保障,僅須繳納少量的醫療費用。光是軍人醫療開支這一項,就從2001年的190億美元增至2011年的550億美元。在教育方面,國防部不僅為現役軍人支付在職或脫產學習的全部學費及其他相關費用,還為退役軍人提供學費補助,具體金額根據受訓學校而定。按照美國全日制大學生的平均學費計算,每名退役軍人獲得的四年學費補助近五萬美元。在住房方面,美國政府根據軍人級別、職務,以及家屬年齡和家庭成員數量等,確定住房分配。未享受政府提供住房的軍人,可獲得住房補貼。美國防部為填補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兵力空缺,曾用巨額獎金激勵退伍士兵再次入伍。其中,僅加利福尼亞州國民警衛隊,就曾向願意再次入伍的老兵開出了每人1.5萬美元的獎金。


此外,即使在戰場上,美軍也竭力為士兵提供儘可能的舒適待遇。1991年海灣戰爭時,美軍的戰地廚房就能利用從當地採購的肉製品、蔬菜和水果,製作各種新鮮出爐的炒菜和10種以上的水果,以致戰後的駐中東美軍士兵普遍體重上升。這當然也強化了美軍「少爺兵」的形象,但良好的物質待遇的確是維繫美軍這支職業軍隊戰場士氣的重要因素。



在空軍國民警衛隊服役的喬治·布希


簡言之,可觀的薪酬收人及其他方面的優厚待遇,使得「美國大兵」的社會地位得到相當保證,也吸引了大批國民參軍。


「向錢看」的隱憂


由於海灣戰爭的大獲全勝,美國社會各界對於職業化軍隊的顧慮煙消雲散。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全志願兵役制的隱憂逐漸浮上水面。


在某種意義上,名義上的全志願兵役制,有淪為變相的強制徵兵體制之虞。出於經濟上的考慮,志願加入美軍的越來越多的是窮人。這個問題在徵兵制時期其實已經存在,越戰中應徵入伍的士兵,大多數是文化程度較低、家庭條件相對艱苦,以及少數民族或非白人種族的青年,中上層社會的許多白人青年不僅能通過上大學取得學生緩徵的權力,還可以憑學位當上教師和科學家,繼續獲得緩徵權。1968年,白人因健康原因的緩徵率是黑人的兩倍。

到了實施志願兵制度後的1974年,這一情況變得更為突出。當年,黑人士兵佔到新入伍士兵的30%,而黑人在美國總人口中的比例當時只是略高於11%——黑人新兵中的很多人都是找不到其他工作的人。時至今日,更是出現為獲取美國國籍而加入美軍的「綠卡兵」: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里,美軍徵募了約七萬名非美國公民,占徵募總數的約5%。



黑人士兵一度在美軍新入伍士兵中比例很高


與此同時,美國政界精英的從軍傳統卻在悄然逝去。在1989至1992年擔任總統的(老)布希,是最後一位上過戰場的美國總統。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不久,剛剛中學畢業的布希應徵入伍,在太平洋艦隊擔任魚雷轟炸機駕駛員。二戰期間,他表現英勇,戰功卓著,被授予飛行十字勳章。而他的繼任者柯林頓在競選時就深陷「逃避兵役」的醜聞之中。小布希畢業時正值越南戰爭的高潮,他雖然加入了空軍國民警衛隊,在訓練之後被派往休斯敦市,但從未上過戰場。至於近期的兩位總統,奧巴馬與特朗普根本就沒當過兵。國會議員中有戰爭經歷的人越來越少,這一比例從第91屆國會(1969至1971年)的73%下降至第112屆國會(2011-2013年)的22%,國會議員中也鮮有親屬去參軍打仗。



老布希是最後一位上過戰場的美國總統


一方面是一小部分志願兵被反覆送往戰場,另一方面是絕大多數美國人(特別是白宮與國會山裡的決策者)感受不到戰爭的硝煙,也不用承擔服兵役的義務。這是一個對於志願兵役制來說具有終極意義卻很少被面對的問題:當志願兵役制用市場的邏輯取代了公民義務的邏輯,將服兵役界定為就業時,它也就解除了美國公民的基本義務,包括他們需要關切國家以公民之名義所做的事,以及他們作為公民、支持或反對美國的軍事行動。回顧歷史,這一切頗有些類似羅馬共和國晚期職業軍團取代公民兵的轉變,其中也蘊藏著職業化的僱傭軍隊脫離政府掌控的隱患。

本文轉自《世界軍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科環宇 的精彩文章:

諾貝爾獎還不夠!「港獨」大佬公開賣國,中國該出重手了
重磅!殲20正式列裝中國空軍

TAG:國科環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