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擁抱兒女的不完美,每個父母都看看!

擁抱兒女的不完美,每個父母都看看!

夜裡9點鐘,我仍在忙著手頭的事,微信不時在耳邊響起,女兒也一再催促講故事時間已到,可我並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只是隨聲附和幾句,繼續自己的事。

幾次催促無果,女兒生氣的摔著手、撅著嘴、小臉漲得通紅,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我走過來抱起她,詢問今天想聽哪個故事,並示意她挑選一本。她只是生氣的甩開手,好像這仍不能令她滿意。我繼續問:想不想玩孵蛋的遊戲,她依然表示抗拒。

然後,她示意我坐在對面,兩隻眼睛難過的看向我,一句話都不說。我這才明白她想要什麼,然後跟她說:寶貝,你是想讓媽媽只看著你,只愛你嗎?

聽到這裡,她就像決堤一樣,大聲哭起來,這一刻我也體會到一种放松。在我們難過的時候會渴望感同身受,或許在孩子眼裡,沒有比哭更能表達當下的心情:我被媽媽理解了,哭成了最好的表達,而且暢快淋漓。

我把她抱在懷裡輕輕撫摸著,跟她說:寶貝對不起,是媽媽忽略了你的感受。她哭的更加動容,大概有2分鐘,情緒漸漸平靜下來,扭頭跟我說:媽媽,我們講故事吧。

我很慶幸,在她需要的時候,接住超負荷的情緒,找到了不錯的出口。細思之後,才明白她在用自己的方式,教會我愛和表達,進而反思「環境」對兒童的重要影響。蒙台梭利說:「兒童是成人之父,成人陪伴兒童在3-6歲間進行的一系列長期而緩慢的活動,建構和發展了孩子的人格。」

活出真正的自我

兒童心理學大師,溫尼科特說:父母作為兒童的第一生存環境,對其日後人格的形成,具有決定作用。假如父母對生命個體是接納、歡迎、共情和關愛,孩子將會體驗到真實的存在感和自信感;假如父母總是拒絕、否定、忽略和傷害孩子,孩子將體驗到不存在感和焦慮感。

比如,父母不喜歡我哭,那麼長大後遇到任何痛苦,我都會微笑面對——可惜這是假象。很多人漸漸活成了越來越假的人,而不自知。毫不誇張的說,凡是熱衷於「活出真正的自己」的人,大都活在一個無意識的假自體之中。在無意識的假我狀態中,你無論怎麼追求,都很難活出真正的自己——反而可能與真我背道而馳,越追求、越焦慮、越努力、越遠離。

就像我的好友莎莎,從小到大,她一直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30歲之前,生活都是順風順水。在大家眼裡,她好像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也充滿追求的勇氣。然而有一天,她突然跑來跟我說:我感到越來越不快樂,時常產生莫名的焦慮和空虛,甚至開始懷疑人生,我迷茫極了,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也不確定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溫尼科特和科胡特都曾深刻闡述過假性自體,它的根源來自早期的鏡映失敗。對嬰兒來說,需要母親給予恰到好處的回應、需要感到自己很強大、需要感到母親能輕易地滿足他。

如果母親因種種原因不想回應孩子或無力回應孩子,反而不斷地要求孩子調整自己來適應母親,問題就會出現。當嬰兒被拒絕,起初是生氣,反覆努力無效,最終會變得抑鬱,如果母親用冷漠或懲罰來對待,嬰兒就會傾向於發展出假性自體。

當嬰兒必須學會隨和,學會做媽媽想讓ta做的事,努力取悅母親,變得可愛,就會付出必要的代價:逐漸與自我真實的感受和情緒失去聯繫。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人並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虛假的,因為那看上去也是自己想要的,但結果卻往往是無論怎樣努力、成長和改變,生命還繼續衝突著、焦慮著、空虛著,就像孫悟空,飛得再高,也逃不出佛祖的掌心,逃不脫命運的魔咒。

所以說,活出真正的自己,首先要看到自己的假我,然後找到自己的真自體,發展自己的真實自體部分。這也就意味著在心理上告別內在父母的束縛和控制,實現真正的獨立和自由,感受生命的自在、流動與和諧。

優秀人格如何形成

事實上,每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總要經歷一些創傷,父母亦是如此。即便未來某一天,我們與諮詢師建立了良好的諮詢關係,治療過程中,也可能會受到一些不必要的投射,因為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蒙台梭利說:人格就是這個人本身。民族是以它的品格傲立於世界,人也是以它的品格立足於社會。他曾描述過一幅圖,圖中央是紅色圓心,表示完善中心。環繞這個圓心是一個藍色區,代表品格完好、比較堅強、平衡、有魅力、正常的人。白色區域則表示尚未達到正常的大多數人,邊緣一層是一個區域較小的深紅色圓環,表示正常範圍之外的那一類人。

如果孩子在6歲之前,按照內在節律正常發展,他自然而然就是藍圈中的人,不用任何人教育,他也要追求心中的完美。他們通常具有堅強的性格,而其他類型的人,包括白圈裡的人,則被認為是品格較弱的人。

如果一個孩子是舒展的,時刻沉浸在自己的內在節律中,那麼他對無關內心發展的事物就不感興趣。正常的孩子應該是,我愛媽媽,我依戀她,我離不開她,但我常離開她,能離開她,我離開她的時候,依然能發展自己。而偉大心靈,也是從這種專註中誕生的。

面對同一件事,很多人會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總在自我掙扎。而那些沒有內耗的人,卻把精力放到完善自我上,可想而知他們的命運是不一樣的。假如孩子在0-6歲心理得到很好的發展,就可以免除從眾心理帶來的危害。

你也許很容易就發現:一個人受過良好的教育,可能依然缺乏能力。

只有在抱持的環境中,心智才有發展成熟的可能。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一個人的能力取決於他人格的完善,當ta開始發展出真實自體,就會生出一種力量,並驅使他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然後收穫真正的快樂。

當我們以積極的心態去看別人、看世界,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當我們真正悅納自己,也將離真我越來越靠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錦帶你看農村 的精彩文章:

TAG:海錦帶你看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