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獨孤求敗的身份推測

關於獨孤求敗的身份推測

獨孤求敗這個人物,恐怕是金庸筆下最出名的未出場人物了,《神鵰俠侶》《笑傲江湖》都提到此人。這個人物的出名之處,一來自於他那極富個性的名字(多半是他自己改的);二來是他那傳說中無敵於天下以致於求一敗而不可得的劍術,還有因此而造就出來的兩位隔世傳人男主角----楊過和令狐沖。

關於獨孤求敗最為詳盡且被認為是可靠的「文獻記載」的就莫過於他自己在「劍冢」上的題字了。

原文如下:

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敗盡英雄,天下更無敵手,無可奈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 劍魔獨孤求敗既無敵於天下,乃埋劍於斯。嗚呼!群雄束手,長劍空利,不亦悲夫!

第一柄劍長四尺,鋒利無比,劍下石片下寫著:「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第二片石片上沒有劍,下面寫著:「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

劍魔獨孤求敗的第三把武器:「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外表黑黝,劍身深黑之中隱隱透出紅光,三尺多長,共重八八六十四斤,兩邊劍鋒都是鈍口,劍尖圓圓的似是個半球。

第四個階段才是漸入化境,第四柄木劍,石片上文字道:「四十歲之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進,漸入無劍勝有劍之境。」

根據該「文獻記載」,我們知道獨孤求敗一生用過五種不同的劍,分別為無名利劍、紫薇軟劍、玄鐵重劍、木劍乃至無劍。這五種不同的劍,事實上代表了獨孤求敗劍學的五個不同境界,在此不妨分別名之以:利劍級、軟劍級、重劍級、木劍級和無劍級。

「利劍級」。

「獨孤九劍」顯然是屬於這個級別的武功,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用玄鐵重劍是根本無法施展「獨孤九劍」的。而在獨孤求敗的劍冢題詞中,對無名利劍又有如下評語:「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弱冠前」即二十歲以前。很難想像一個二十歲不到的年輕人能自創出「獨孤九劍」這樣的劍術,即便將這一創作的時間推遲到「軟劍級」階段,即三十歲以前,仍有其不合理性。

劍術的創造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有點類似於圍棋的定式,是經過無數前輩高手推敲琢磨後才逐漸完善的一種體系結構。

而看過《笑傲江湖》的人都該知道,「獨孤九劍」是一個極其複雜和完善的武學體系結構,其中包括了總訣、破劍式、破刀式、破掌式等等極具完備性的武學理論。作為個人,要創造這樣一個完整的武學體系,需要極其豐富的經驗和閱歷,不管怎麼說,一個三十歲不到的年輕人都是幾乎不可能擁有這麼高的經驗和見識積累的。

武學奇才如張三丰也須到百歲之後才能自創太極劍和太極拳(這是一個以柔克剛的武學體系,相當完備,而且發前人所未想,不愧為一代大宗師)

相比之下楊過三十多歲時自創的「黯然銷魂掌」則不過是東拼西湊的大雜燴,毫無體系可言。

關於獨孤求敗三十歲前創「獨孤九劍」是否合理?筆者認為完全有可能,理由我會在下文關於獨孤求敗的身份推測中給大家一一論述,這個問題暫且放在一邊。

「軟劍級」

獨孤求敗在二十歲左右時,便跨入了他劍術造詣的第二個境界「軟劍級」。

關於這柄軟劍,獨孤求敗的題字頗耐人尋味:「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

從表面上看,將「誤傷義士」歸咎於軟劍的「不祥」,並將其「棄之深谷」,似乎實在有失高手的水準。然而仔細推敲一下,仍不難發覺其合理性。我們不妨先來分析一下獨孤求敗棄利劍而就軟劍的原因。

眾所周知,「獨孤九劍」是一種很容易達到「無招」境界的劍法,但達到「無招」的境界後又會如何呢?

令狐沖在未學「獨孤九劍」之前就曾問過風清揚一個頗有開創性的問題:如果對敵的雙方都達到了「無招」境界會產生怎樣的情況?

風清揚顯然是從沒想過這個問題的,為了不致被後輩小兒問倒而顯得很沒面子,就以一句「當今之世,這等高手是難找得很了」敷衍搪塞過去了(這位太師叔顯然是很不負責任的),就因為這句話令狐沖日後可吃了大苦頭,與東方不敗的一戰幾乎送掉小命。

獨孤求敗當時顯然也想到了這個問題,而非常自然地,他也會想到一個直截了當的答案:「無招相較,快者勝。」(令狐沖在與東方不敗一戰中之所以大吃苦頭,正是因為對手太快了。)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獨孤求敗為什麼選擇軟劍了,軟劍的優點正在於其輕盈快捷,可以獲得比對手更快的速度。

然而凡事有利亦有弊,劍過於快了往往就難以收發自如,起初獨孤求敗或許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劍法已漸入魔道(很有可能還因為江湖中人稱他為「劍魔」而沾沾自喜),直至發生了那樁「誤傷義士」的「惡性事故」。

關於如何會「誤傷義士」,書中雖然沒有詳細記載,但根據其產生的結果(即令獨孤求敗將「紫薇軟劍」定義為「不詳」之物而「棄之深谷」,並由此開創了「重劍級」的新境界)來看,該是與「軟劍級」劍術無法收發於心有關。

由此看來,獨孤求敗將紫薇軟劍「棄之深谷」的行動,事實上代表了獨孤求敗對「軟劍級」這段武學彎路的摒棄,和另起爐灶的決心,頗有一點「覺今是而昨非」的味道。而將「誤傷義士」直書於劍冢之上,又足見其坦當磊落之意,非常人所能及也。

獨孤求敗很有可能就在這段時期,將自己至今所悟的「獨孤九劍」傳給了那位「義士」或其後人,以致於這套劍法日後能傳到風清揚手上,而楊過所見到的劍冢卻沒有任何關於劍譜的記載。筆者推測此時的獨孤求敗對新創的最後一式「破氣式」的理解可能還處在理論階段,只能自己領會卻難以言傳,所以後來到了風清揚手上,也僅僅只有口訣和修習之法。可參考《笑傲江湖》原文:

【至於第九劍「破氣式」,風清揚只是傳以口訣和修習之法,說道:「此式是為對付身具上乘內功的敵人而用,神而明之,存乎一心。】

實際上破氣式到底是什麼效果,書里根本沒寫,只用了「神而明之,存乎一心。」含糊說明。

令狐沖悟得部份獨孤九劍後,瞬即武學實力大大提升,劍術一項上擊敗不少高手。以後,令狐沖在少林寺看到任我行與方證拆掌時,才明白破掌式要20年的時間方能運用自如。此外,令狐沖也未學成破氣式。

「重劍級」

放棄「軟劍級」這一劍學歧途之後,獨孤求敗以多年實戰經驗的總結,終於悟出了「以拙勝巧,以重壓輕」的劍學至理,從而對自己以往的劍法(即獨孤九劍)作出了第一次實質性的突破。

之所以稱之為「實質性的突破」,是由於作為「獨孤九劍」最高境界的「無招」,在「重劍級」這一劍學新境界中成為了一個基礎。

《神鵰俠侶》中對楊過初練玄鐵重劍的情形有如下一段描寫:「如此練劍數日,楊過提著重劍時手上已不如先前沉重,擊刺揮掠,漸感得心應手。同時越來越覺以前所學劍術變化太繁,花巧太多,想到獨孤求敗在青石上所留『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遠勝世上諸般最巧妙的劍招。他一面和神鵰搏擊,一面凝思劍招的去勢迴路,但覺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禦。比如挺劍直刺,只要勁力強猛,威力遠比玉女劍法等變幻奇妙的劍招更大。」

從這一段中,我們不難發現,所謂「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禦」事實上正是「無招」境界的自然體現。以楊過這般輕狂的性格,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由神鵰督促著練劍,尚能在數日之中就達到了「無招」的境界。(確切地說,楊過終其一生都未能在武學理念上達到「無招」的境界,但卻在使用玄鐵劍時自然而然地把「無招」應用到實踐中去了。)這不能不說是「重劍級」劍法的奇妙之處。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這段充滿了自信與豪氣的題字,說明在正當壯年之時創立了「重劍級」劍學的獨孤求敗在當時已經無敵於天下了。

「木劍級」

然而學無止境,獨孤求敗開始尋求對自我的超越。「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正是這段時期的寫照。

關於如何用木劍勝過重劍,曾經引發了楊過如下的思考:「玄鐵劍重近七十斤,這柄輕飄飄的木劍要能以輕制重,只有兩途:一是劍法精奧,以快打慢;一是內力充沛,恃強克弱。」

這兩種方法顯然都是不對的。「劍法精奧,以快打慢」已倒退回了「利劍級」和「軟劍級」的水準;而「內力充沛,恃強克弱」也僅適用於「重劍級」,倘若對敵雙方都是「獨孤求敗」,用這種方法較量的話,敗的必然是那個使木劍的「獨孤求敗」,所以也就談不上什麼「木劍勝重劍」了。

楊過顯然是照後一種方法練的,所以雖將木劍練得頗有聲色,但成就也就僅止於「重劍級」而已。這點在他與金輪法王的那場決戰中就得到了證明,當時他空手與金輪法王交戰,又要救郭襄,明顯處於下風,於是便開始後悔過於託大沒帶玄鐵劍,可見他當時的武功仍需藉助玄鐵劍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所以仍屬「重劍級」的範疇。那麼怎樣才是真正的「木劍級」呢?

百年後的另一位武學大宗師張三丰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太極劍法的「以柔克剛」、「以我之鈍,擋彼之無鋒」。武當山上,張無忌以木劍迎戰方東白的倚天劍時,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真髓。

但張無忌本人的武學修養並沒有達到「木劍級」的水準,他和楊過一樣是在他人的指點之下將這些高深的武學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的,所以日後會被波斯明教的「風月三使」以一些奇招怪式殺得大敗。

獨孤求敗當年在海潮之中練劍,面對大海無窮無盡的威力,終於悟出了「以柔克剛」的道理。用木劍與玄鐵劍相鬥,使木劍者只要不去直抗玄鐵劍之鋒,一味與之纏鬥。時間一長,使玄鐵劍者必然真力衰竭,此時使木劍者就必勝無疑了。此即木劍勝重劍之法。由此,獨孤求敗達到了「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的境界。

神鵰跟隨獨孤求敗日久,雖知其練功之法,怎奈口不能言,只能將楊過拉到海邊,讓他自行領悟。可惜的是楊過悟性太差,只知一味靠蠻力與海浪拚鬥,雖將內力練強了不少,但於武學修養上,卻是一點長進也沒有,無怪他始終沒能達到「木劍級」的境界。

「無劍級」

最後,獨孤求敗提到「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這所謂的「無劍勝有劍之境」,不難理解,當是指「無形劍氣」。

劍術練到這種程度,與前面提到的幾個級別相比,作個不太確切的比喻可算是洋槍大炮相對於冷兵器之間的區別了。而且獨孤求敗的「無形劍氣」與段譽的「六脈神劍」又有所不同。

其一,獨孤求敗的「無形劍氣」是自創的,與段譽學自圖譜的「六脈神劍」相比,其難易程度自不可同日而語;

其二,「六脈神劍」尚有劍招,而獨孤求敗的「無形劍氣」則顯然是無招的,其高下又有分別。

由此可見,獨孤求敗真正的高明之處,在於其深不可測的武學修養。

如果說,《天龍八部》中那位無名老僧是金作中內力修為最為高深的人,那麼若論武學修養之最,則非獨孤求敗莫屬。楊過和令狐沖不過學了其九牛一毛,就足以獨步武林,足見所謂「嗚呼!群雄束手,長劍空利,不亦悲夫!」云云,絕非瞎吹牛皮之語。

獨孤求敗五個武學層次的總結

可以簡單的歸納如下:

第一是前文所說的利劍期和軟劍期。簡單的說就是以變化取勝,以繁複的招式變化來取勝。最高境界也無非是大巧若拙,最終還是巧。到了獨孤九劍的層次,已經是極限了。

但以變化取勝終究不是王道,所以獨孤求敗最終是回到了鍛煉自身能力的以力取勝的路上。但同樣鍛煉以力取勝,楊過與獨孤求敗的階段又有不同。獨孤求敗是看盡天下招式的變化,練無可練而強化自身的。而楊過練的時候顯然遠遠不到那個階段。所以兩人在武道上的認識也相差甚遠。

關於「木劍」和「無劍」的境界,前文是一種觀點且不論之,個人認為楊過那時候的選擇並沒有錯誤,只是他並沒有達到獨孤求敗年輕時就有的對招式的認識,同樣的木劍,楊過或許打不過金輪,但在獨孤手上,憑內功加招式,卻已經是天下無敵了。

再往上,則是徹底的無劍,也無所謂招式,超出了正常的武學常規,也超出了我們的理解範圍。

關於獨孤求敗的身份推測

前文在「利劍級」的時候討論過關於獨孤求敗三十歲前創「獨孤九劍」的合理性問題,「獨孤九劍」作為一個完整的武學體系,需要極其豐富的經驗和閱歷才能創成,武學奇才張三丰百歲之後才能自創太極劍和太極拳這兩大具備完整武學體系的武功,黃裳完成《九陰真經》將近花了至少三四十年的時間,一個三十歲不到的年輕人是幾乎不可能擁有這麼高的經驗和見識積累的,因此有人猜測,「獨孤九劍」可能是獨孤氏的家傳武學,獨孤求敗非常幸運地出生在這個武學世家,因此在二十歲不到的年紀就學會了這套家傳絕學,得以仗之「與河朔群雄爭鋒」。又有人猜測「獨孤九劍」是由獨孤求敗晚年所創。

兩種說法皆有合理性,但筆者對此有另外的看法,首先,我們不妨大膽推測一下獨孤求敗的身世。根據《金庸武俠小說年代表(圖文版)》

1094年 大理段正明禪位侄子段譽;蕭峰自盡(對不起喬幫主 一直那你舉例子)。

1140年獨孤求敗創獨孤九劍第九式破氣式。

1170年獨孤求敗郁寂而終。

從時間上看,獨孤求敗活躍的時期正好發生在《天龍八部》故事結束之後不久。另外筆者發現新修版的《天龍八部》結局有一個巨大的改動,那就是王語嫣最後並沒有跟段譽在一起,而是回到了慕容復的身邊。

這一改動引起了巨大的爭議,許多讀者紛紛表示不理解,為什麼金庸要做出這樣的安排?但這一改動恰恰堅定了筆者的猜測——獨孤求敗是王語嫣和慕容復的後代!

我們知道,姑蘇慕容家和王家幾乎搜羅了全天下的武學典籍,獨孤求敗那與年齡大大不相符的經驗和閱歷,來源於還施水閣和琅嬛福地的藏書,天賦異稟的武痴獨孤求敗從小浸泡在武學的海洋中,在弱冠之前就已經通曉了絕大多數的天下武學,除此之外,獨孤求敗初期的武學道路背後還有一個高人從旁指點,並且是傾囊相授,這個人就是他的母親,金書第一武術指導——王語嫣。

《天龍八部》原文:

【王語嫣道:「為公為私,都是一樣。我自然盼望我表哥勝過喬幫主,但眼前可還不能。」李延宗道:「眼前雖還不能,那喬峰所精者只是一家之藝,你表哥卻博知天下武學,將來技藝日進,便能武功天下第一了。」

王語嫣嘆了口氣,說道:「那還是不成。到得將來,武功天下第一的,多半便是這位段公子了。」

李延宗仰天打個哈哈,說道:「你倒會說笑。這書獃子不過得你指點,學會了一門『凌波微步』,難道靠著抱頭鼠竄、龜縮逃生的本領,便能得到武功天下第一的稱號么?」

王語嫣本想說:「他這『凌波微步』的功夫非我所授。他內力雄渾,根基厚實,無人可及。」但轉念一想:「這人似乎心胸狹窄,我若照實說來,只怕他非殺了段公子不可。我且激他一激。」便道:「他若肯聽我指點,習練武功,那麼三年之後,要勝過喬幫主或許仍然不能,要勝過閣下,卻是易如反掌。」】

雖然王語嫣說這番話是為了激李延宗,但事實上也並不誇張,王語嫣逆天的武學知識得到了天下英雄的認同和賞識,只可惜在《天龍八部》中少人聽從她的指導建議,然而獨孤求敗卻從小享受著這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

繼承自慕容復的爭強好勝性格,以及王語嫣的武學天賦,獨孤求敗在弱冠之年終於按捺不住踏出了燕子塢,滿腔熱血地持著一把利劍進入了江湖,「與河朔群雄爭鋒」,在無數的挑戰廝殺中領悟所得,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破劍」「破刀」「破槍」「破鞭」......領悟了「無招」,之後又領悟「無招相遇快者勝」的道理,棄利劍,換軟劍,獨孤九劍逐漸趨於完善,後來在「誤傷義士」事件後幡然認識到自己已漸入魔道,於是摒棄之前所學,進入了劍道新領域「重劍級」。

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以上內容純屬臆測,不喜勿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論劍台 的精彩文章:

TAG:論劍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