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的這些小知識,你都知道嗎?
周
末
微
學
堂
湍口溫泉小鎮民俗迎春活動暨第三屆索麵文化節濃情開場(盧一未 攝)
春節,是我國最熱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它凝結著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維繫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紐帶。2018年春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的首個春節,因此更有非同一般的意義。日前,2018湍口溫泉小鎮民俗迎春活動暨第三屆索麵文化節的成功舉辦,不僅展現了湍口暨臨安人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期望,也生動體現了臨安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姿多彩。本期《周末微學堂》,就和大家一起學習品讀有關「春節」的各種小知識。
春節的來歷
春節,俗稱「過年」。中華民族過年的風俗雖早已有之,但是並不叫「春節」。古代語境所說的「春節」,往往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及其相關民俗活動。例如,南北朝(公元5~6世紀)時,就把「春節」泛指整個春季。把農曆新年定名「春節」,是辛亥革命(1911)以後的事。當時為了區分農曆和陽曆,便將農曆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但是,春節並不僅僅指正月初一,它具體指臘八(民間有「過了臘八就是年」一說)到元宵這一時間段。
小輩對長輩行叩拜之禮
現在的春節,在古代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指新年的第一個早晨。自殷商起,就把月亮圓缺一次為一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每年的開始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到了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1~前87),由於「觀像授時」的經驗越來越豐富,著名史學家、《史記》作者司馬遷創設《太初曆》,確定正月為歲首(西漢早期及以前,用《顓頊(zhuān xū)歷》,以十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基本框定了此後兩千年中國人的「春節時間」。
上元日(元宵)賞燈
古代春節之「最」
最早的除夕:「除夕」源於先秦時期的 「逐除」。根據《呂氏春秋》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疫病之鬼」,這就是「除夕」的由來。而最早提到「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236~297,即經典故事「周處除三害」的主人公)的《風土記》一書。
最早的春聯:據《宋史》記載:在北宋滅後蜀(五代十國時據有今四川、重慶地區的一個地方政權,和吳越國同時期)的前一年 (964) 除夕,後蜀國主孟昶(chǎng,919~965)寫下「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被人們公認的第一副春聯。
最早的賀年片:早在宋代,就已出現了贈送賀年片的習俗。據南宋人張世南《遊宦紀聞》里記載,其家藏有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4)「敬賀正旦」的墨跡,而「敬賀正旦」,就是現在「恭賀新禧」的意思。
最早的爆竹:春節爆竹之俗始於漢代(一說兩晉),當時尚未發明火藥。所謂爆竹,是用火燒竹子發出「啪啪」聲響,用以驅邪求吉。
最早的壓歲錢:據史料《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壓歲錢最早出現在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6)。當時,嬪妃們在春節期間常擲錢遊戲,唐玄宗李隆基一高興,就下令錢庫就賞賜金銀給她們。這一做法因沿相襲,就形成了後來的「壓歲錢」。
寫春聯
看大戲
民國:一度廢止春節
外國明信片上的中國清末(1906)老北京人們置辦年貨場景
北洋軍閥政府時期:1912年1月1日,民國肇始,是為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當時,傳統曆法如同清代漢族男子蓄辮一般被視為「封建糟粕」。大力提倡新曆法,政府必然要率先垂範,所以那時,農曆春節並非公休假日,政府部門在春節期間照常上班。然而,雖然政府大力提倡,可老百姓並不買賬。公曆新年,只有政府機關相互拜年,民間則冷冷清清。反觀春節時,民間卻熱鬧異常,許多商人也在春節時關門謝客並貼上傳統的春聯——「禁令自禁令,過年自過年」的情形由此愈演愈烈。終於,到了 1918 年,北洋政府覺得這種違背民意的改革並不可取,春節開始允許放假。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8年,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全國。然而,南京國民政府並沒有吸取北洋政府的教訓,不僅重申春節不準放假,而且決定結束兩種曆法並行的局面,欲強行廢除舊曆。1928年5月,南京政府內政部提出《實行廢除舊曆普用國曆案》,規定嚴禁私售舊曆、新舊曆對照表。在放假的問題上,嚴令各機關、學校、團體「除國曆規定者外,對於舊曆節令,一律不準循俗放假」,傳統曆法就此成了禁止使用的「廢歷」。
也許是遇到了北洋政府同樣的困難,曆法「除舊布新」僅施行2年,到1930 年1月2日,南京國民政府《上海黨聲元旦特刊》發表《推行國曆廢除舊曆的工作》一文,承認實行陽曆、廢止春節極為困難。1934年初,南京政府停止了強制廢除農曆的鬧劇,承認「對於舊曆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於干涉」。從此,民間又可名正言順地過春節了。
新中國:帶著文化自信,春節走向世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莊嚴成立。在曆法上,新中國繼承辛亥傳統,採用公元紀年法,但是對於傳統節日給予了特別關注。當年12月23日,政務院(今國務院的前身)第十二次政務會議通過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了元旦、春節、勞動節、國慶節等法定假日及其放假日期。從此,「春節」成為建國後全社會對舊曆大年的稱呼。
1950年2月17日,中華大地迎來了建國後的第一個春節。成立不久的中央人民政府,對老百姓如何過好年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中央人民政府不僅規定春節期間全國放假3天,而且在清除大陸國民黨勢力殘餘、穩定市場物價、粉碎敵對勢力破壞等方面做了大量迅速及時、成效卓著的工作,四萬萬中國人終於過上了100多年來的第一個安穩年。
改革開放以後,黨和國家更是高度重視春節作為一項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挖掘。春節是一個符號,承載著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從1983年開始,中國中央電視台每年都舉辦春節聯歡晚會。36年來,「看春晚」固化為中國人過年的一項「新民俗」。春節也是一座橋樑,向全世界傳遞著中國的文化自信。在中國國內歡度春節的同時,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也都正在過一個熱熱鬧鬧的中國年。2001年以後,國家文化部在每年春節期間都會在海外舉辦一系列面向當地民眾的春節主題文化活動,以春節為載體,向全球推介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2009年,這些文化活動被統一命名為「歡樂春節」。可以說,春節已成為踐行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1956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推出了一部紀錄電影《春節大聯歡》它是新中國最早的「春節聯歡晚會」
2015年,第四屆臨安年俗風情旅遊節
@所有臨安人:新時代首個春節,應該這樣過
昂首邁入融杭發展新征程的美麗幸福新臨安
2017年9月15日,臨安撤市設區掛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過去一年,在中央和省、杭州市的關懷指導下,在全區黨員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歷時五年長跑的撤市設區一朝圓夢,臨安開啟了融杭一體化發展的嶄新篇章。
站在新征程的起點回望2017,那些感人肺腑的時刻,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仿似昨日曆歷在目。2018年春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臨安從郊縣時代昂首邁入城區時代後的首個春節,我們應當這樣過:
過一個文明年。在出行、購物、文化娛樂活動中,爭做文明有禮臨安人,積極開展移風易俗活動,鞏固省示範文明城區創建成果,為持續發力推動「三化」、乘勢而上建設「三區」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迎接改革開放40周年的到來開好局、起好步。
過一個廉潔年。黨員幹部要時時警惕「四風」變異,繃緊「自律弦」,築牢「廉潔關」,唱響「清廉歌」。不該吃的飯堅決不吃,不該收的禮堅決不收,不該去的地方堅決不去。真正做到廉潔過節,馳而不息推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過一個安全年。春節假期在家,取暖時要注意電器遠離可燃物,烤火時注意通風,外出要關好門窗。駕車或乘坐交通工具時,不攜帶易燃易爆危險品,不在艙內吸煙或使用明火。去景區遊玩時,要遵守景區的防火規定,不吸煙和亂扔煙頭。
最後,一起祝願我們偉大祖國在新的一年更加繁榮富強!祝家鄉臨安越來越美,全區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您的zan是最好的支持
TAG:今日臨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