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春佳節,祈福許願哪裡好?

新春佳節,祈福許願哪裡好?

在我國,春節已有三四千年歷史,自古至今人們都強調春節作為一年開端的意義。漢代的《尚書大傳》說:「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

許願就是人們向自己所崇拜的神佛仙祈求實現自己的願望,並承諾如願得以何種方式給予回報。而宗教寺廟則是人們春節期間進行祈福求福的首選之地。

那留在廣州過年的小夥伴們,你們知道在廣州有哪些寺廟是大家新春祈福許願的好去處呢?

我們這裡有廣州最齊全的寺廟攻略,看看哪一個最適合你,能為你帶來一年的福氣財氣!

都城隍廟

城隍廟,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號。城隍廟原是供奉守護城池神祗的壇廟。明洪武三年 (1370年),詔封天下神,規定各府、州、縣設立城隍之神,前奉木主,後塑神像,於每年的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拜祭。城隍廟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後經多次重修,先存建築是清中期風格。隨歲月流逝,昔日的建築多已不存,僅大殿及拜亭尚在。

廣州城隍廟建於明代初期,不僅比上海城隍廟更古老,且因地處省城,在清雍正年間就已成為管轄全省的「都城隍」,可與北京的「都城隍」平起平坐,遠非上海「縣級」城隍廟可比。廣州城隍廟是明朝時嶺南最大城隍廟、明清時期廣州城的標誌性建築,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大佛古寺

大佛古寺,廣州五大叢林之一,始建於南漢時期。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在清朝順治至乾隆年間曾興盛一時。致力於弘揚佛法是大佛寺的最大特點。大佛寺就成立了「廣州佛教閱經社」,深得孫中山先生的讚許,並親筆贈書「闡揚三密」四字匾額以示鼓勵,至今匾額尚掛存在大佛寺大殿門前。大佛古寺又是廣州禁煙發起地。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林則徐奉命到廣州查禁鴉片煙,他在長壽寺內設官立禁煙局,又請鄉紳鄧士憲、張維屏等人在大佛寺內設禁煙局,方便群眾繳交煙土煙槍,並配製戒煙的藥物,發放給吸煙者。

六十年代,大佛寺終止宗教活動,至1986年才恢復開放。1996年,年輕僧人耀智法師繼任大佛寺住持,其為承前啟後,續佛慧命,曾發三大願,成立「現代化佛教圖書館」、興建「祖師塔園」、收回歷史佔用地——惠福西小學,建設弘法大樓,欲將大佛寺建成廣州地區的佛教弘法中心。

光孝寺

光孝寺,坐落在光孝路,是我國著名古剎之一。在南朝劉宋(420-479)末年,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從天竺(今印度)飄洋過海到達廣州之後,就在光孝寺弘揚禪法,後去北魏,入嵩山少林寺,廣集信徒,首創禪宗,被尊為中國佛孝禪宗初祖。歷代還有許多印度高僧在此翻譯佛經,傳揚佛法。由於光孝寺對中國佛教的發展起過促進作用,所以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光孝寺原是西漢南越王趙佗三世孫趙建德的故居,後來寺名曾多次更改,到宋高宗時改名為光孝寺,沿用至今。它是廣州歷史最久遠的古剎。光孝寺內草木蔥蘢,古迹甚多,有大雄寶殿、伽藍殿、六祖殿、東西鐵塔、瘞發塔、睡佛樓、碑廊、大悲幢、洗缽泉、訶林凈社等,其中以大雄寶殿最為雄偉壯觀。這裡的菩提樹也早聞名於世,因為它是六朝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印度僧人智葯三藏從印度帶來種植在我國的第一株菩提樹。原樹雖已枯死於清代嘉慶年間,但在枯死之前韶關南華寺已有此樹的植株,後從南華地又移植回光孝寺補種,這已是原樹的第三代,至今仍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在黃埔區廟頭村,是我國古代對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遺址,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它是我國古代海神廟中惟一遺存下來的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建築群,也是西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發源於廣州的重要見證。

南海神廟規模宏大,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深五進,中軸線上由南而北分別有牌坊、頭門、儀門、禮亭、大殿、後殿,兩側有廊廡、西南小崗上有浴日亭。現存建築多為清代結構。牌坊為三間四進柱衝天式,花崗岩石打制,正面石刻「海不揚波」四字。大殿原為明代建築,單檐歇山頂,寬五間深三間,六十年代被毀,1989年重建。後殿是20世紀30年代陳濟棠主粵期間改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1991年修建時,後殿重新安裝了陶塑瓦脊。該廟因珍藏曆代皇帝御祭碑甚多,及存韓愈、蘇軾等名人碑刻而被譽為「南方碑林」。

南沙天后宮

明代,南沙大角山東南麓頸村曾建有天妃廟一座,為南沙天后宮的前身。清乾隆年間,經重修定名為「元君古廟」,後被日夷炸毀。1994年,霍英東倡議並捐資重建南沙天后。重建的南沙天后宮坐落於南沙大角山東南麓,面對煙波浩淼的伶仃洋。天后林默(公元960年——987年)民間稱之媽祖,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她是宋代福建湄洲嶼的一個奇女子,暫短的生命留下了許多行善濟世,救助海難的動人傳說。歷來備受治國者的褒封。人們逐漸把她奉之為神,頂禮膜拜。據資料顯示,現今世界上約有一億多人信奉天后,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天后宮,足見其影響的深遠。

仁威古廟

仁威廟,位於龍津西路仁威廟前街22號,始建於宋皇祐四年(1052),是一座供奉道教北帝的神廟。廟宇平面呈梯形,廣三路,深五進,整體建築堂皇,工藝精巧,富有民族特色。廟內迴廊屋脊陶塑及梁架木雕甚為精美,人物鳥獸玲瓏剔透,栩栩如生。廟前有一對高3米多的石雕華表,是廣東地區保存最完好、最精美的華表。仁威廟是泮塘地區群眾民間節慶的主要活動場地,尤以每年農曆三月三日的「北帝誕」最為熱鬧。

三元宮

三元宮,應元路越秀山的南麓,是廣州市現存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三元宮為東晉南海太守鮑靚創建。初名越崗院,唐稱悟性寺,明代重修時改名為三元宮。相傳為東晉南海太守鮑靚(又名玄)為煉丹而建,自東晉建後,幾經荒廢,於明萬曆及崇禎時重修,始用三元宮之名(一說清順治年間改建為三元宮)。三元,即道家對天宮、地宮、水宮的總稱,傳能赦罪解厄,帶來福壽。三元宮是廣州流行的上元誕、中元誕、下元誕的宗教民間節慶的主要活動場地。

五仙古觀

五仙觀,位於惠福西路,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一座祭祀五仙的穀神廟。該觀坐北朝南,門上的大匾上有清人書之「五仙大觀」四字。依山而建的五仙觀,現存有頭門、後殿、東齋與西齋。其綠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木構架保存十分完好。

在後殿東側的原生紅砂岩石上,有一腳印狀凹穴,旁有「仙人拇跡」石匾。這是遠古時代珠江洪水期的流水沖蝕痕迹,民間傳說作仙人留下的腳印。晉代這裡有「坡山古渡」之稱。明、清兩代五仙觀先後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為羊城八景之一。1989年6月廣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五仙觀內現保存有宋至清的碑刻14方及石麒麟1對。五仙觀後還有一座樓——嶺南第一樓,這是一座城樓式的古建築物,它比鎮海樓還要早7年建造。此樓與五層樓堪稱為明代建築的「雙璧」。嶺南第一樓建成後的第四年,還鑄成一口大鐘,懸掛樓上,重5噸,是廣東最大的鐵鐘,禁鍾之重,令人驚異。然更令人驚異的卻是此鍾只用一根葛藤懸掛。

楊四將軍廟

楊四將軍廟,位於丹水坑景區內,建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頗具嶺南特色。楊四乃宋代湖南長沙人氏。傳說七歲成神,斬作惡多端的無義龍後,被封為將軍,能鎮水驅瘟,長江流域供奉者眾。 清末廣州鬧瘟疫波及財崗一帶。宏崗村徐景良率十三個村民,徒步十多天赴江西省請回楊四驅瘟,瘟疫立止。嗣後村民建廟供奉,祈求吉星拱照,福壽康寧。廟內還供奉呂祖(純陽)、雲山仙姐、金山仙娘。

圓玄道觀

圓玄道觀,位於花都區新華鎮九潭村。觀內建有:廣東省道教協會、廣東省道教學院、天壇道教三清大殿及圓玄山莊等。圓玄道觀其建築採用古典宮殿廟宇的設計,中心門是巨大的牌樓,牌樓後為寬敞的廣場,左右豎立華表。正面循三重階而上為天壇三清大殿,大殿前後左右有鐘樓、鼓樓、一對石獅。廣場右側有太和樓、春暉湖、為公大樓及素食館。廣場左側有中和樓、圓玄山莊及安老院。三清大殿依據天壇型式建造,道之大源出於天,而天體至圓,義同太極。三清大殿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法身塑像。

何仙姑家廟

何仙姑家廟,是增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評為新八景之一,名為「小樓仙源」。相傳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是增城小樓人,家廟為祀奉何仙姑而建。何仙姑家廟始建於唐朝,歷經滄桑戰亂,明代作大規模的修繕,清朝咸豐八年重修。家廟門額上「何仙姑家廟」五個隸書大字,乃咸豐戌年嘉平年黃培芳所書。門口兩邊鐫刻行書楹聯:「千年履舄遺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為史官王映斗所書。家廟磚石台梁式結構,硬山頂屋脊和封火山牆,廟內外裝飾以木雕、灰雕、磚雕為主,飛檐拍板遍布花鳥、戲曲人物,工藝精湛優美。廟內有仙姑殿、廟頂仙桃、仙姑井、三忠、八仙堂等景點。家廟有兩大節慶,每年三月初七仙姑誕、八月初八仙姑得道日,善信自發舉行盛大紀念活動,萬人空巷,場面蔚為壯觀。

純陽觀

純陽觀,位於海珠區新港西路南邊的五鳳村漱珠崗。這裡是快羅紀火山岩石疊成的山崗地,其間岩石狀異,古木參天,環境幽雅。純陽觀所在地由漱珠崗、葫蘆崗、鳳崗三座小崗組成。小山崗均為古火山岩,經長年風化剝蝕,岩石多成潤圓光純陽觀滑的「石珠」,故該地叫做「漱珠崗」。

純陽觀是廣州兩大道場之一。一是三元宮,二是純陽觀,廣州道教中人素有「北到三元宮,南去純陽觀」之說。純陽殿是觀中的主殿,供奉「純陽子」呂洞賓。呂是八仙之一,又是全真道派「北五祖」之一,世稱為呂祖。中國道觀中,一般都附設有呂祖殿,惟有此觀以「純陽」來命名。清道光四年(1824年),著名道士、天文學家李明徹為祭祀呂純陽,即呂洞賓,而倡建純陽觀。由於李明徹是天文學家,因此觀中除修築道教殿堂外,還築有一座可供觀察星象的朝斗台。這座方形天文台至今仍矗立在山崗上。山門石額「純陽觀」三個篆體字出白當年兩廣總督、大學士阮元的手筆。門兩旁有一副對聯:「靈山松徑古,道岸石門高。」對聯是當年廣州「海山仙館」主人潘仕成所題。

海幢寺

海幢寺,坐落在南華中路和同福中路之間,與海幢公園連成一體,以寺貌莊嚴、殿宇雄偉、高僧輩出而聞名,是廣州市佛教五大叢林之一。南漢時期該處有千秋寺,後廢為民居,明代成為郭氏花園。明末清初,光牟、池月兩位僧人向園主郭龍岳募緣得地建佛堂,依佛經「海幢比丘潛心修習《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成佛」之意,將佛堂取名為海幢寺。寺內曾有「古寺參雲、珠江夜月、飛泉卓石、海日吹霞、江城夜雨、石磴叢蘭、竹韻幽鍾、花田春曉」八大景點。

華林寺

華林寺,位於下九路西來初地華林寺前街31號。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印度名僧達摩從海道來到廣州,在今華林寺附近登岸並建了「西來庵」,這是達摩在我國最先傳播佛教之地。人們尊崇這位來自西方佛國的高僧,因此稱其登岸處為「西來初地」,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以後「西來庵」歷有擴建。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寺院經較大規模地擴建,殿堂、經閣、廊廡參差錯落,廣植樹木,引有流水,環境幽雅,改稱華林寺。寺內僧侶雲集,香火旺盛,成為當時廣州佛教五大叢林之一。堂內除供奉釋迦、阿彌陀、彌勒3尊佛像外,沿牆邊列五百羅漢,六十年代,佛像、五百羅漢與馬可?波羅像被毀。

黃大仙祠

黃大仙祠,位於芳村古祠路1號,始建於清代己亥年(1899年),1910年代遭受戰亂破壞。1915年主持人梁仁庵道長攜黃大仙的畫像、靈簽和藥籤到香港,於1921年建成香港黃大仙祠,因而深受海內外華人信仰和祀奉。廣州黃大仙祠於1997年11月9日正式動土復建。另設有黃大仙主殿、觀音殿、呂祖殿、孔聖堂、財神殿、關帝殿、斗姥殿、陳列區、嶺南式園林花圃、億年奇石、素菜館及商場和廣場等。

華峰寺

華峰寺始建於公元1682年清朝康熙壬戍之秋,由南樵和尚始創,至今已有323年歷史,原屬歷史上著名的嶺南佛教古剎,曾被《中國寺志》作為名寺收錄(廣東省僅有光孝寺和華峰寺被收錄)。。據歷史記載,華峰寺建築宏偉壯麗、構造精巧,史稱「古寺一景別有洞天,老梅百株自成香國」,共有「斷塵石僧歸」、「一葉軒乘涼」、「佛跡岩」、「梅花谷」、「羅漢溪」等名勝古迹27處,佔地有4萬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600平方米。

華峰古寺,又名海門禪院,坐落於廣州市東(蘿崗西南)郊約三十多公里的(永和鎮)永和街道華峰山上。這裹山高而不險,石秀而不露,林密而泉清,四季松篁交翠,鳥語花香,環境清幽,歷史古迹繁多,地理形勢得天獨厚,曾系華南地區聞名的佛教道場與旅遊勝地。

據有關史乘記載,該寺始建於唐中宗神龍元年 (705),逐後幾度廢興。又據現存《華峰山志》詳載:清康熙廿一年壬戌(1682)南樵和尚自江西黃山寺退院南遊,得神靈指點,來主是山,力行募化,開創海門禪院,於是龍象競從,信眾護法,道風遠播,香火鼎盛一時。史載,古寺一廠,別有洞天;老梅百株,自成香國,「由於禪寺道風整肅,獨具異釆,文人墨客,結社聚會,儒佛因緣,翰墨飄香,覽景詠懷,為寺增色。由此,華峰十景,環海馳名,況且文物古迹、神話傳說,引人人勝,使古剎保留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與佛教文化的積澱。

然於歷史長河中,兵燹天災頻仍,古剎屢遭世亂,僧人流教,衰榮無常。幸到清乾隆年間,本寺第六代祖師本原和尚,發願中興,審察地理形勢,調度風水分金,遷古殿於默林之下,脈接雙龍,水蟠兩澗,遠峰為案,後峰當屏,精心構築,梵宇莊嚴,舊貌鼎新,氣勢恢宏,高僧輩出,空前繁榮。

盤古王廟

盤古神壇位於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振興村爐山山麓,是供奉盤古王的廟宇,這裡是古代「南海中盤古國」的遺址之一。神壇始建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初建於半山腰,後因火災,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移建於山下。光緒二十年(1894年)重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成現狀。1986年重修時改為黃色琉璃瓦面。1999年再次重修。神壇坐北朝南,上蓋建築面闊、進深各三間,迴廊周匝。建築面闊15.2米,總深13.3米,佔地202.2平方米。建築形制特殊,正面開敞不設門扇,兩側牆體開有大門,背面牆體中亦開有寬闊的窗門,使空間四向通敞,保存了與古「壇」相應的一些遺風。神壇前有石獅一對,為秘魯華僑捐贈,落款宣統三年。最為奇特的是除了正中盤龍石柱之外,柱柱都有書法刻字,共計七副對聯,儘是描寫歌頌盤古王開天闢地的豐功偉績。2002年9月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該神壇是研究清代當地風俗、信仰、文化、建築的珍貴實物資料。

傳說這是盤古王開天闢地的地方,留下的古迹和民間故事十分豐富。現已修復的古迹有盤古王廟、聖龜池、半山亭、試斧石、龍口泉。這裡的香火歷來很旺,特別是每年農曆八月十二日盤古王誕,南海、番禺、順德、廣州、清遠、三水等地民眾,成群結隊,擂鼓舞獅,前來慶賀,人海如潮、香火熏天、爆竹不絕。到了九月九日重陽節,盤古王山登高人流不絕 。

萬壽寺

萬壽寺大殿位於增城市荔城街鳳凰山東麓。是供奉如來佛、賓公佛等佛像的殿堂。由僧人圓鑒於宋嘉祐年間(1056~1063)創建,舊名「法空寺」。因該寺是向皇帝祝壽之所,故改名「萬壽寺」。元末毀於兵燹,明洪武十五年(1382)設僧會司於此,洪武十八年(1385)重建。清乾隆十二年(1747)、嘉慶二十三年(1818)、光緒三十年(1904)、1960年、1991年和2006年均有重修。現僅存大殿,坐西朝東稍偏南,平面呈正方形,面闊三間11.8米,進深三間11.8米,建築佔地139.24平方米。歇山頂,灰塑龍船脊,碌灰筒瓦,梁架結構為十三架前後雙步廊,內設四金柱。柱有卷殺,角柱有升起,柱頭施普柏枋,枋上施三跳斗栱承托檁子。檐柱、金柱為梭形柱。檐柱柱頭施平板枋,枋上施六托三跳斗栱承桁。屋面舉架較平緩,出檐較深遠,整體緊湊穩重。該大殿雖經過多次維修,仍保存有元末明初的建築風格,具有較大的歷史、藝術和研究價值。

五嶽殿

五嶽殿位於從化市太平鎮木棉村東面。具體始建時間不詳,據村人所述建於宋代。有記載的最早重修時間為明代。坐西朝東,主體建築闊三間11.5米,深兩進11.7米,建築佔地134.6平方米,磚、木、石結構,人字頂懸山。整體建築位於一花崗岩石砌台基上,建築外觀低矮穩重,柱高與開間比例和諧,韻律感強。由於屢次重建重修,因而大式木結構和外觀保留較好,梁架、斗栱、柱式、出挑、開間等有明朝早期風格。

殿內供奉道教神仙,分別為神話《封神榜》中的五虎將(封神時封為五嶽神)黃飛虎、崇黑虎、文聘、崔英、蔣平及水神洪聖、車公、太保等。原來所有塑像在六十年代被毀,現存木像為20世紀80年代後重新安放。信眾香客甚多,農曆正月十二日打本醮,並把五嶽神的其中一位請(抬)到村裡,以作驅妖納福,正月十五還舉行廟會。

五嶽殿後還建有一座倒前座式建築為五嶽殿的附屬建築,兩進三間,總進深9米,總面闊11.5米,建築佔地103.5平方米。建築風格與五嶽殿有異,為清代建築,村中人稱之為後樓。

2002年7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鰲山古廟群

鰲山古廟群,位於番禺沙灣鎮三善村鰲山腳,由報恩祠、鰲山古廟、社稷神廟、先師古廟、神農古廟、觀音廟等組成,是一座別具特色的古廟群,屬清代建築,保存完好。其中的先師古廟俗稱「魯班廟」,有許多魯班手握規、矩、斧、尺的塑像,反映當地村民多從事建築行業。其它建築亦各具特色,整座建築布局極有嶺南地方色彩,其中的壁畫藝術,無論是花鳥、山水還是人物畫都栩栩如生,美輪美奐。

眉山寺

眉山寺,位於番禺迎賓路立交橋東南面的黃編村內。始建於明代的正德元年,由蘇東坡後裔蘇渲所建,故以東坡原藉眉山寺命名。眉山寺乃番禺佛教聖地之一,寺內供奉有觀音聖像及十八羅漢銅像,每年吸引不少海內外遊客到此朝拜,香火旺盛。寺內還建有可供上百人同時用膳的齋堂,齋堂西北角植有紀念蘇東坡的老榕樹,老榕樹枝繁葉茂,虯枝盤根,蔚為壯觀。寺中菩提聖樹已有上百年歷史,根深蒂固,素有「佛樹」之稱,乃鎮寺之寶,自建成伊始,眉山寺歷遭浩劫,面目蒼夷,1995年重修。

金花古廟

金花廟,建於建於清代中期,位於長洲島白鶴崗山下。廟通面寬5.5米,通深14.6米,面闊一間,深二進。據說這座廟是廣州唯一保存完整的金花廟。現在廣州西華路上有條金花直街,得名於供奉著金花娘娘的金花廟,然而金花廟在此街上已不可尋。

該廟二進為金花殿,專門供奉金花娘娘,兩側有十二奶娘(又稱「十二婆祖」、「十二延女」)附祀,分別是:栽花夫人杜氏、送花夫人蔣氏、保胎夫人陳氏、瀨花夫人林氏、養育夫人鄧氏、保痘夫人胡氏、梳洗夫人張氏、教食夫人劉氏、教飲夫人梁氏、教行夫人黃 氏、腰抱夫人萬氏、大笑姑婆祝氏(古時,「花」者,指胎兒、嬰兒也,「白花」指男孩,「紅花」指女孩)。民間奉祀金花娘娘最隆重的日子是農曆四月十七日「金花誕」。

番禺望海觀音

番禺區蓮花山望海觀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箔金觀音立像。她手持玉凈瓶,慈眉善目,腑視南海,彷彿在為人們祝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蓮花山望海觀音寶像,是港澳知名人士何厚鏵先生倡議,何賢社會福利基金會率先捐資、各方善者襄助建造的,於1994年10月23日建成開光。觀音寶像總高度為40.88米,用120噸青銅鑄成,外貼純金180兩,是目前箔金銅像的世界之最。

2000年7月寶像重塑金身,經大師灑凈上供更為璀璨奪目,氣勢恢宏。觀音寶像正對東南18度,她莊嚴而又慈祥地望著浩瀚的獅子洋,望著珠三角大地,她日夜佑護著這方土地和百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楊箕玉虛宮

楊箕玉虛宮又名玄帝廟、北帝廟,位於楊箕村泰興直街60號,是一座是道教宮觀,供的是楊箕村的守護神。其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先後經歷八次重修,最後一次為1989年12月,至今仍保留明清時期建築風格。2002年9月1日被公布為廣州市登記文物保護單位。在2010年楊箕村將拆遷改造,玉虛宮成為唯一得以保留的古建築。

曾經的楊箕村還保留著兩個玉虛宮,村西北頭的這座建於明代,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玉虛宮寬8.3米,共174.3平方米,兩進大廳,中間為天井。正殿供奉玄天北帝神像一尊,兩旁有華光、康公立神各一尊。正門石刻「玉虛宮」及檻聯為清代進士鮑俊手跡。東西兩廊牆壁鑲嵌十塊石碑,分別東側四塊、西側六塊,其中八塊為重修碑記,六塊為清代、兩塊為近代,另兩塊石碑刻有「奉憲均段三鄉碑文」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冼村、大水圳(天河村)、簸箕村(楊箕村)三鄉村民水利糾紛及官府處理辦法。

狗年就要來了

謝謝大家一直對我們的支持!

袁林藉此公眾號

恭祝大家春節快樂!

心想事成!

闔家安康!

幸福美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袁林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又有一個歐洲國家對中國實行全面免簽,寒假還不說走就走去看看?

TAG:袁林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