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時 藩屬國為什麼喜歡挑春節來京城上貢?

明朝時 藩屬國為什麼喜歡挑春節來京城上貢?

朝貢體制是古代東亞地區盛行的一套外交體制,費正清稱其為「中國的世界秩序」。在當時的皇帝看來,中國是泱泱大國,天朝上邦,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是天下共主。而其他四夷則是未開化之人,需要由天朝進行教化。

到了明清時期,朝貢幾乎成了中國對外交往的唯一形式。中國將周邊國家或者土官都納入朝貢體制之中,中國皇帝賦予鄰國統治者官銜與地位,外國統治者則承認中國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以交換商業貿易等利益,對於中國來說,是一種政治意味大於經濟意義的外交關係。

在明朝時期,經過一系列的變革,逐漸形成了「朝正旦」的習慣。所謂正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春節,到了這一天,藩屬國的使臣們便會從四面八方趕來明朝的都城,朝覲皇帝,進行朝賀。藩屬通過朝正旦,滿足了皇帝「萬世來朝」的虛榮心理,並通過賞賜物品,達到教化四方的目的,而藩屬國也能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並得到朝廷的庇護。

那為什麼明朝的藩屬國都喜歡挑春節時來朝貢呢?

首先,明朝時期國力強盛,疆域廣寬,對周邊地區影響力大,四夷在明朝「厚往而薄來」的朝貢政策誘使下,向明積極朝朝貢。

四夷來朝,本是好事,但使臣們從他們所在的地方來明朝都城,吃喝拉撒,接待迎送,一路上都需要由地方負責,擾民過重。

次則藩屬國來朝,朝廷需要由皇帝或者是禮部的官員進行接待,如果藩屬國依次來朝,而且不限時間次數,對於中央接待來說,不勝其擾,也會造成不少壓力。

「四夷及諸土官入賀正旦者,無分遠邇,務於畿甸近地會集,同入京師」,因此明朝規定了藩屬國來朝的時間(正旦、萬壽聖節、郊祀禮成、冬至)、次數,甚至規定了路徑。後來明朝厲行海禁,朱元璋更是規定琉球、真臘、暹羅三國方能入貢。

在規定藩屬國來朝的時間裡,又以正旦這一次最為隆重。

正旦來臨之時,除了地方的土官和藩屬國會提前來朝賀以外,到了一定等級的京官和地方官也會到皇宮裡進行朝覲,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也加強了天朝上邦、四方來朝的一片繁榮景象,滿足統治者「萬邦來朝」的盛世心理。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下令「命天下諸司正官首領官來朝明年正旦」,朝正旦正式成為一項正式的宮廷禮儀。

到洪武十五年,「天下諸司官來朝,明年正旦者期以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俱至京師」,為了讓藩屬國的使臣和土官能夠有足夠時間學習禮儀,朱元璋要求他們必須在十二月二十五日之前到達京城。

到京城以後,會有應天府知府「至驛禮待」,第二天由禮部尚書在會同館設宴招待他們,第三天再由中書省派官設宴慰勞,然後到天界寺學習禮儀三天,比如如何跪拜、如何向皇帝致辭等。

到洪武十六年,朱元璋進一步規定「明年正旦者各書其事,功於冊,仍繪土地人民圖來上」,要求各官員則自己在這一年裡所做的事情、功績、治所的地圖製作成冊,上呈皇帝,這樣有利於加強朝廷對藩屬國的了解,加強管理。

對於藩屬國來說,春節時來朝貢,也是有好處的,那就是朝廷贈予的物品會更多。藩屬國朝貢,除了與明朝進行外交,獲得皇帝的冊封任命外,更大的目的是出於經濟回報。

正旦節期間朝貢,由於正屬春節,全國上下一片祥和,京城內外都處於歡慶的氛圍之中,皇帝心情大好,賞賜的物品也更多,因此藩屬國也樂於在正旦節來朝覲。

各國進貢,其貢物大體可分為三類,一個是金銀器物,進貢金銀器皿既顯得貴重,投明朝皇帝之所好,大部分地區又盛產金銀並掌握了製造方法,成本並不高昂,一個是當地特產,對明朝來說,並不在乎從朝貢中獲得多大的經濟利益,只要求各國有誠意而已,如犀角、香料都是較為常見的貢品,最後一類則是比較特殊的貢品,如黑奴、象奴、閹人之類,對這類特殊貢品朝廷並不喜歡,後來各國也逐漸減少入貢。

明朝回贈的物品雖然品類較為單一,通常以紡織品、鈔為主,但價值通常是貢品的數倍之多,如大統歷、織金文綺、紗羅、文綺、襲衣等等。這類物品大多是手工產品,相較於各國進貢的未加工的土產,也展現了明朝時高於周邊各藩屬國的手工業技術。

朝貢體系除了之前說的由藩屬國遣使到京城朝覲以外,另外一種則是由朝廷派使者出訪各國。如明成祖朱棣甫一登基,即「遣使以即位詔諭安南、暹羅、爪哇、琉球、日本、西洋、蘇門答剌、占城諸國」,同時派鄭和下西洋,交好各國,「正當廣示無外,諸國有輸誠來貢者聽」,這無疑又鼓勵周邊各國入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涯讀涯史 的精彩文章:

一個轟動世界的間諜案 兩條女性內褲成關鍵證據 嫌疑人至今不認罪
他用一句話扳倒當朝首輔 也因一句話得罪了皇帝 最終結局凄涼

TAG:涯讀涯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