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族四代為官進士13人、仕者名人70多人,你想知道這個家族是怎麼做到的嗎?

一族四代為官進士13人、仕者名人70多人,你想知道這個家族是怎麼做到的嗎?

土坑村地處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後龍鎮中部,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古稱「塗坑」,從高處俯瞰村落,境內紅彤如霞,卻是被成片紅磚古大厝的硬山頂、卷棚頂給映襯出來的。初到此地,同行之人紛紛表示有三個「想不到」:一是想不到這裡有這麼多規模宏大的閩南古厝,以及私塾、當鋪、倉庫等建築;二是想不到村裡旗杆夾、匾額林立,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名宦;三是想不到土坑劉氏的家規條約內容如此豐富,竟可積攢成書。土坑村因其古民居建築群,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確定為 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也是泉港區革命老區據點村之一。 土坑村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由於出過不少名人。土坑一時被譽為「書鄉」「學府」。

土坑村建築群落

據清代譜牒載,土坑村四代人(到清末)中榜進士13人、其它晉陞仕者高達70多人。這有旗杆厝為直接的證據。那麼,這麼厲害的一個家族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誰又是開端締造者呢?

據記載,土坑村歷史上較有影響的人物有劉端弘、劉端瑜和劉開泰等人。劉端弘和劉端瑜二者為明未清初土坑開族第十二世祖,劉端弘從事海上運輸和貿易,成為一方巨賈,人稱劉百萬。但即使劉端弘身家百萬,卻被鄰村的人譏為"土財主"。他忍不下這口氣,便去找村北富商劉端瑜,共商重振書香門第。於是,劉端弘辦南文武館"選青齋",劉端瑜辦北文武館"凌雲齋"。自此,兩人發家致富後,在塗山大建宅院群,興建文武學校.劉端弘興建南文武館"選青齋",劉端瑜興建北文武館"凌雲齋",鼓勵族人學文習武。劉開泰為清代進士,後授江西南贛總兵欽賜提督。清朝期間,惠安縣共出九個總兵,劉開泰為其中之一。以后土坑人才輩出,文風日盛。

「劉百萬」府第前旗杆夾石眾多

據土坑村老年人協會副會長劉守德介紹,土坑村開基始祖為劉宗孔,據土坑劉氏族譜載:「宗孔公生長在秀嶼,而更遠謀貽燕。爰渡海而南,覽此地(塗坑)之形勝,奎岫擁護,狀如鳳凰展翼,翁山朝拱,勢若馳馬繚環,勃然興曰:『此真可為聚族區也』。時明永樂二年,實遂肇居之。」由此可知,土坑劉氏開族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

土坑劉氏一族自古以來就有海運貿易的傳統,據說在劉宗孔建村初期,即在土坑海的商嶼設拋錨點,後再以嶼仔(壁)及許厝海為暫時停泊處,開展海運貿易業務。宗孔去世後,子孫繼其志,仍不斷發展海運,不過後來受倭亂之撓,陷於低潮。直至清康熙時期,特別是朝廷放開海禁後,土坑海運貿易進入大發展時期,而到了乾隆朝初期,除了海運興盛外,典當行業也空前繁榮,劉氏在土坑村中開設了多間典當行,致使財源滾滾。

海上貿易的繁盛也推動了陸上貿易的發展,劉守德表示,古時由於土坑村物資較匱乏,所以土坑人常要到泉州等地採買貨物,迄今村裡還有「紅霞紅彤彤,騎馬下泉州」的俗語,說的就是當時土坑商人前往泉州的場景。

土坑人秉持勤勞、拼搏的精神,這使得土坑村在清代脫穎而出,村子生意之大,遠近聞名。乾隆年間,村裡誕生了三支強大的貿易船隊:一支由劉端弘(人稱「劉百萬」)率領;一支由劉端弘的大兒子劉建珍掌管;還有一支則由劉端山、劉建布父子控制。往北至高麗,往南至馬六甲一帶,都留下了土坑船隊的帆影。

開館授業 聯手興教

清乾隆年間,土坑村人劉端弘購置18艘大帆船,投身海上貿易事業,終成一方巨賈。據說劉端弘在村子裡共建了18座大厝,還開設了6間當鋪,身家以百萬(銀兩)計,所以人們稱他為「劉百萬」。

如果劉端弘僅僅會賺錢,那麼他充其量也就是位「土豪」。可是他在中年時的一次決定,卻使他脫離了「土豪」範疇,以至於後人都把他敬為「巨賈鄉賢」。

據傳,劉端弘雖然沒讀過書,卻一貫敬重文人,他一直渴望能在土坑營造書香氛圍,讓村民都有機會接受文化教育的熏陶,使土坑村能多出人才。他將這一心愿告知同村從事杉木生意的堂親劉端瑜,沒想到劉端瑜竟也早有此意,兩人一拍即合,決定聯手興教。劉端弘為此開辦了南文武館「選青齋」,劉端瑜辦了北文武館「凌雲齋」。為鼓勵學習,在兩館中,習文者免費,習武者每日可獲贈一粒雞蛋。對於學文者,則幫忙置辦家業,解決讀書的後顧之憂,大力興教,傾力鼓勵讀書的人。

女子學堂

劉端弘和劉端瑜組建「選青齋」與「凌雲齋」之後,村裡其他人也紛紛效仿他們,於是順裕文武館、禮貢書院、三房文館、三房武館、五主文館、橫龍武館、繡花樓學堂(專供女眷學習所用)等,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興天府奉祀私塾先生陳逢春

劉端弘、劉端瑜還重視「引進人才」,以「士」策「智」,來助力村子教育事業的騰飛。他們特地從浙江「挖」來名儒陳逢春,妥善安排他住在村裡,令其能安心為學子授業。自從大力興教以後,土坑人才激增、精英世出,村子被譽為書鄉、學府,全村的經濟、文化全面發展。據譜牒載,清代土坑金榜題名的文武進士、晉陞仕人者達70多人。村南有秋甫、吉甫兩兄弟得中文舉「雙榜進士」,村北有劉開泰、劉逢泰兩兄弟及其侄劉希顏以武舉「一門同榜三進士」。一時之間,村中旗杆林立,牌匾叢懸,文興武昌。

取貴以道 得貴以義

近年,土坑原有的文言文版《土坑鄉規》被逐一整理、翻譯成現代文,並最終彙編成了《土坑劉氏家規家訓》。查閱此書,我們得知劉氏家規多達25條。劉守德稱,這些家規有一部分是在明代就形成的,其餘則是在清代又進一步完善的。

劉氏家規家訓內容豐富

「以一畝為少而輕費,勿以一分為微而妄變。將見書不負人,農為大本……」這是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古稱塗坑)劉氏家規家訓內容之一。除了「敬天祖」、「敦孝悌」、「尚儉素」等較常見的條目外,劉氏家規還特地提出要「隆師傅」、「尊高賢」、「端蒙教」,這些都是針對教育而言的,即要求族人要尊敬老師,尊敬賢士,以美德教育敦促人。難能可貴的是,由於名儒陳逢春對村子的教育事業貢獻巨大,土坑村人甚至還為其設廟奉祀。我們在村中看到,這座名為「興天府」的小宮廟,宮口還有一副「逢凶化吉保平安,春風化雨灑萬戶」的石柱聯。劉守德告訴我們,此聯是取「逢春」二字所作的冠頭聯,也是為了紀念古代名儒陳逢春的。

劉氏家規中還有一條「去貪殘」,格外醒目。文曰:「取貴以道,得貴以義。何乃貧不安貧,富思加富?見人錢財則貪,見人田屋則貪,見人服物玩好則又貪。貪而不遂,因繼以殘……惟是,非我所有,雖一毛而莫取,殺一不辜得天下,亦不為。將人以寶為寶,我以不貪為寶,兩寶各得矣。」教子孫應憑道義取得富貴,不能見財起貪慾,用殘暴的手段來搶佔。更提出要以「不貪」作為人生至寶,方得心安。 眾所周知,創業難,守業更難,要使基業牢固發展,人才至關重要。「劉百萬」在促進塗坑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還能想到要大力興教,開辦公益學校培育人才,除了個人確有遠見卓識外,可以說與劉氏的家規家訓也不無關係。「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不謀一時之財的劉氏家規,為子孫謀取的卻是世代的富足昌盛、人文炳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清流 的精彩文章:

兩千多年前的青銅劍現今依然鋒利無比,知道為啥?

TAG:小清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