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的一年,你還沒擺脫「美盲」嗎

新的一年,你還沒擺脫「美盲」嗎

美術史類入門書籍推薦

作為學過一段時間畫畫的我來說,小時候每周日都到美術學校畫半天,是固定的周末安排。從寫意國畫到工筆白描,稍大了些就去學素描與色彩,臨摹著老師的道道筆觸,拘謹地寫生靜物。從立方體到多面體,從陶罐子到可樂瓶,蘋果香蕉到石膏托爾泰像,一張一張地畫著,卻鮮少知曉我正在進行著的這項活動(姑且稱之為「美術創作」)在過去千百年的輝煌。

隨著年歲增長,畫畫已不是每周需要完成的課程任務,而是作為興趣愛好陪伴我度過艱難的時光,自然而然的我想要了解「它」更多,但我完全是個藝術史盲,那時的藝術學校彷彿都為藝考、升學服務,並沒有過多著墨於學生藝術品位與鑒賞能力的培養。

於是,我從基礎的美學類圖書讀起,發現有的通俗幽默,有的晦澀難懂,有的注重細節,有的眼光宏觀,也給這些書在心中分了個閱讀的先後順序,略有體會,分享一二。

本文分為兩部分:

1. 西方藝術史入門書籍參考

2. 中國藝術史入門書籍參考

下列書籍是由我認為由淺至深,從零基礎到深入的順序排列的,介紹作者,稍作解釋,摘取片段,推薦適合閱讀的人群,供同樣熱愛藝術的你參考。

西方美術史入門書籍推薦

1

《小顧聊繪畫》——顧爺

顧孟劼,平面設計師,漫畫家,旅居澳大利亞,因在微博上連續發布「小顧聊繪畫」系列長微博而被人熟知。

這本書作為對入門類圖書算是不錯的,作者抓住了每一位藝術家最大的特點作為每章標題,比如介紹雷諾阿的一章名叫「幸福畫家」,倫勃朗是「光影大師」,莫奈對應的是「睡蓮」,維米爾是「謎男子」……不得不說幾個字就把畫家的特質帶到讀者面前,簡單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片段節選

打個比方,比如說我是個音樂愛好者,找了幾個志同道合的小夥伴搞了個樂隊,寫了幾個歌自己覺得不錯,但卻因為沒名氣而不受關注。為了出名我們便去報名參加春晚,但春晚卻覺得我們的歌不上檔次不讓我們上。於是我們把歌錄下來寄給了周杰倫,周杰倫聽了以後說:「哎喲~不錯哦。」從此我們的名氣也水漲船高。但是春晚還是不肯讓我們上,於是我們決定自己開演唱會,並且還請來了周杰倫做演唱會的嘉賓為我們「站台」。接下來,我們紅了……

在頒獎典禮上除了感謝祖國和各種TV外,當然最重要的還要感謝周杰倫,因為沒有周董就沒有我們,並把周杰倫當作我們的「精神領袖」。但說到底其實周杰倫並不是我們樂隊的成員,當然周董也不可能因為支持我們而拒絕春晚的邀請。

這裡的「春晚」就好比官方沙龍,「個人演唱會」就好比第一次印象派畫展,那「周杰倫」差不多就是馬奈了……

作者顧爺的語言著實風趣幽默,藝術功底也令人欽佩,把大部分人感到枯燥的藝術史用現代化的比喻闡述清楚,讓人哈哈一笑的同時記住了藝術家的求美之路與經典作品,實屬難得。

但是我認為這本書更適合時間少、又想脫離「美盲」的人們,比如課業負擔重的高中生,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因為由於篇幅原因,書中對藝術家的介紹並不深入細緻,點到為止,更像是作為講解員把你面前的每道菜都報一遍菜名與背後的故事,具體嘗哪一道,就是你自己的選擇了。這可能也是有人認為,這本書適合站在書店看完的原因了。

另外,個人覺得同系列的《小顧聊神話》很不錯,因為錯綜複雜的神話故事,不用點幽默的法子,是真的分不清誰是誰的兒子。

2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蔣勛

蔣勛:

台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福建長樂人。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台灣。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1972年負笈於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台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擔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

蔣勛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註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佈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代表作:《美的沉思》《吳哥之美》《蔣勛說》《孤獨六講》《生活十講》《漢字書法之美》《美的曙光》《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蔣勛說中國文學之美》《美,看不見的競爭力》 等。

跟顧爺的詼諧幽默相比,這本書就是相對比較正式的講美術史了,從史前文明開始,羅馬藝術、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到印象派,系統又全面的講述了西方藝術史的發展進程,語言平實,無過多修辭,不拐彎抹角,每章都是乾貨,確實符合了書名中「寫給大家」的要求。

能簡明扼要講述清楚複雜漫長的藝術史已不是易事,蔣勛老師還在單純講史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常以疑問的形式拋出,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自己再作答,有豁然開朗之感。

片段節選

宗教的題材被擴大了,弗蘭西斯加的畫使人感覺到每一個嬰兒都是耶穌,每一個產婦都是聖母,祝福與歌頌的心情便使人看起來都像天使。文藝復興使平凡的人世生活都有了神聖莊嚴的意義。

長久以來,「誕生」一直意指耶穌基督的降生。但是,誕生有沒有其他的意義呢?每一個人對自己生命的誕生應該有特別的感謝與被祝福的心情罷。

蔣勛老師是一位美學大家,近些年來為推動美學的普及做了很多努力。說實話,在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裡面的思考讀來有些意猶未盡,文字不夠有力,不那麼直擊人心。

後來我看了《意外藝術》關於蔣勛的一段採訪,他說:「老師對學生說你看那個月亮好漂亮,學生就一直盯著他的指頭而沒有看月亮,《金剛經》裡面常常在講這個東西,就是法,也是非法,它像一個船,它把你度過去之後,這個船你就可以忘掉它。」

留下美,忘掉我。

這大概是「寫給大家」的目的吧。

3

《膽小別看畫》——中野京子

中野京子(Nakano Kyoko)出生於北海道,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專攻德國文學、西方文化史。憑藉自己在歷史和藝術方面的廣博學識,以及對人類心理的超群洞察力,以前所未有的視角解讀藝術、解讀歷史。《膽小別看畫》(日文原書名為《恐怖繪畫》)系列作品在日本出版後一躍成為最受歡迎的藝術普及類暢銷書作家。

這系列五本書,以特別的角度切入,對藝術作品進行了另類解讀,更多的把讀者帶入到作品的時代現場,將讀者變成畫中人,體會畫中事件給人帶來的感情變化。

但是我並不是很讀的下去,可能因為翻譯有些難以言表的彆扭感,另外也覺得畫中的「恐怖」有些是書者為吸引人眼光刻意而為之,部分情節,遠沒到「恐怖」「驚悚」的地步。

片段節選

從這幅作品回溯到13年前,哈布斯堡王朝的年輕皇帝弗朗茨?約瑟夫對伊麗莎白(愛稱茜茜)一見鍾情,陷入了熱戀。兩人的相遇是在約瑟夫的相親現場,可相親的對象並不是茜茜,而是她的姐姐海倫娜。

當時的王公的相親都是政治聯姻,對包含雙方親屬在內的皇宮情況都有事前調查,在選定對象的階段基本可以說是婚約已經成立了。因此海倫娜也是接受著皇妃教育等待著迎接這一天,對弗朗茨?約瑟夫而言,相親也不過是新娘的婚前確認儀式而已。

15歲的茜茜也在相親宴席上實屬偶然。一是湊湊人數,二是想藉機讓任性的女兒學學社交禮儀的父母心,再加上茜茜本人出於好玩心理的好奇心。

誰能預料到命運之顎會在這裡張開大口呢。弗朗茨?約瑟夫也是一樣,他的視線穿過了海倫娜,牢牢地盯在了比自己小了7歲,對自己的美還毫無認識的少女身上,先是邀其共舞,接著便求婚了。這是多麼急不可耐的愛情的力量啊。

然而,無意之間搶走了姐姐的婚約者的茜茜恐怕根本不清楚發生了什麼。原本對茜茜而言,結婚還早得很,與其說是戀愛,其實只是被人愛上了而已。

書中對藝術作品的內涵講解偏多,對創作手法沒有過多介紹,也不是嚴格按時間順序排列的,因此,更適合有一定藝術基礎的讀者閱讀。

4

《偉大的博物館》系列

本系列圖書共31本,包括《巴黎盧浮宮》、《倫敦大英博物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等等。

這系列共有31本書,我只看過其中三本,每本書介紹一個世界上偉大的博物館的歷史及藏品,由專業的學者編纂,簡單的講解每件藝術品,是一個不出國門就可以了解名家收藏的方式。

但是由於藏品較多,篇幅有限,介紹較為簡單,且每個博物館無法做到覆蓋全歷史時期的收藏,所以個人認為對藝術史體系的建立並無大益,了解各地館藏精品倒是不錯。

本書更適合已經對藝術史有較為全面了解的人群,當然,把全套31本搬回家作為收藏,提升藝術品位,也是很不錯的。

中國美術史入門書籍推薦

1

《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蔣勛

美術史本就是西方的概念,所以中國的美術進程獨稱為「史」可能有些散碎,不比西方各階段美術史的記錄一直在發展,中國美術史是近代才總結成文的。

這本書與《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文風相近,目的相同,但我卻更喜歡寫西方的那一本,更有深度,這本就更為淺顯了,比較適合高中生讀,如果我高中讀過這本書,應該不愁寫出論據豐富的文章了。

片段節選

在這一段時間,北方的荊浩、關仝,南方的董源、巨然,都開創了中國山水水墨畫的技法,成為後來很多畫家的學習對象。

因此,有人就把這四個人的姓連起來,稱為「荊、關、董、巨」,表示五代山水畫的重要。

我們發現,那個時期,山水畫里大概也都還畫人物,只是畫的很小,不容易發現而已。

後來,中國的畫家越來越覺得大自然太偉大了,人真的很渺小。

因此,在山水畫里,人物的比例也越來越小了。到了元朝,山水畫里甚至連人的不畫了呢!

2

《美術的故事》——任道斌

任道斌:浙江杭州人,現為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史論系博士生導師。

主要著作有:《中國繪畫史》、《丹青趣味》、《中國的硯與文房諸實》、《方以智年譜》、《趙孟頫系年》、《董其昌系年》、《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合作)、《中國水墨畫》、《思嘉室收藏錄》,主編《佛教文化辭典》、《簡明中國古代文化史辭典》等。

這本書是由作者在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講座的演講稿收集整理而來,所以每個章節介紹的是獨立的美術故事,按時間順序排列成章,比如第三講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散論,第四講明代「吳門畫派」的藝術生涯,講解生動,不知不覺就看完了一章,我比較喜歡的是寫八大山人的那一講《八大山人的「淚點」與「墨點」》。

作者更強調「故事性」,把畫家的背景、經歷與作品表達聯繫在一起,把平時讀不懂的隱喻解釋給讀者,值得一看,只是不懂為什麼豆瓣上平分偏低。

3

《故宮的風花雪月》——祝勇

祝勇,作家、學者、紀錄片工作者,藝術學博士,現供職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兼任深圳大學客座教授。

曾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歷史研究,北京作家協會理事,全國青聯第十屆委員。

已出版主要作品有:《舊宮殿》、《血朝廷》、《故宮的風花雪月》等,作品被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等多種選本。

獲第一、二屆郭沫若散文獎,第九屆十月文學獎,第三屆朱自清散文獎。

擔任紀錄片《辛亥》《歷史的拐點》等總撰稿,先後榮獲第21屆中國電視星光獎,第25、26屆大眾電視金鷹獎優秀紀錄片獎、中國紀錄片學院獎、中國十佳紀錄片獎,香港無線電視台台慶典禮最具欣賞價值大獎,與《舌尖上的中國》並列獲得第18屆中國紀錄片年度特別作品獎。

這是我個人在講中國藝術史方面最喜歡的一本書。摘錄一段之前我寫過的書評:

再讀蘭亭序,我驚訝於自己為什麼高中時對這篇文章最無感;再觀瘦金體,我屏氣凝神,心跳都隨著宋徽宗的狼毫起伏;再瞰清明上河圖,我對其中細膩的繁華與宿命般的悲劇恍然大悟;再窺韓熙載,我似乎從教科書似的構圖和排布之外,懂了幾分畫中人的無奈與放縱

而這些,多虧於祝勇的想像能力,為歷史,為藝術,為每一個讀書的「我」,創造了一個個真實的血肉。

縱然藝術是永恆的,卻不是誰都能讀得懂得。一張紙承載了王朝興衰,一丈絹,盛滿了湖光山色,一塊帛,融進了求「藝」者的一生。太複雜,太龐大,太無頭緒,我是讀不懂,做不到,偶爾窺得一隅,都要看機緣造化。

而總有人可以。

他們把腦海中的藝術品與汪洋的歷史典故書籍連點成線,連線成面,面成人心,而人心三百六十度,度度玲瓏,用得幾度的人心,塑得暫時的血骨,解釋這眾說紛紜的歷史,承載這迷離撲朔的藝術。

片段節選

世俗美意,千姿萬態,最終不敵瞬間一劫,化為灰燼」。但更幸運的是我們,可以在時間的任意角落、在皇帝的控制之外,見證它們的存在。這是故宮真正讓人動情之處,故宮的風花雪月、萬種風情,都寄托在上面,使這座生鏽的帝王宮殿有了生命的氣息。故宮是死物,但那些書畫卻是活的,呼吸吐納,永不衰老,如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所說,「天才的作品正如自然界的出品,便是最細小的部分也有生命」;宮殿是有限的,但它們卻是無限的,精神的無限性,無疑會放大物質的有限性,這才是我們迷戀故宮的根本所在。

適合所有人群,但作者故宮系列其他書籍,不如這本內容豐富,語言推敲得仔細。

4

《照夜白》——韋羲

韋羲,廣西人,生於70年代,畫家,現居北京。

這本書的作者確實很有藝術修養,對於門外漢的我信息量很大,所以讀起來很吃力,一個晚上也就讀得了幾頁文章。但作者文筆著實優美,所用辭藻也不爛俗,清新雅麗,圍繞著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平遠、高遠和深遠,貫穿了古詩詞與古畫、山水畫與古典音樂、西洋畫與中國畫,更加註重意境的解讀與描述。

但有的章節觀點略微散亂,讀了這頁已經不記得上一頁的內容了。可能是這是一部作者的「私心藝術史」,不用過多考慮讀者的感受吧。

片段節選

比較《蒙娜麗莎的微笑》和「麥積山六朝女侍雕塑」:

這尊女侍童,嚴峻之中有一種悲哀而超然的氣味,她廣大慈悲,像佛,又畢竟還不是佛,她亦知道自己不是佛,這點更撼我的靈魂。佛已經是佛了,不像她還是人,她們在人間,還得面臨無常聚散,與生死成毀相遭遇。她在超然和執著之間,在仙境與人間之間——既覺悟於生死,又一往情深。

適合對中國美術史有一定了解並且靜得下心的人。

對美術史類書籍的推薦就先寫這麼多,不當之處,歡迎指出。我也在不停地閱讀新的書籍,希望能鞭策自己,也能提起你對「美」的一些興趣。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愛情是怎樣逝去,又怎樣步上群山,怎樣在繁星之間藏住了臉
上繁下簡、肩部有設計感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