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商業小火箭:技術路徑要靠市場來選擇

商業小火箭:技術路徑要靠市場來選擇

歲末年初,火箭實驗室公司的「電子」低成本小火箭在歷經坎坷之後,終於在第二次飛行試驗中獲得成功。與此同時,我國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實施首次純商業發射,開啟商業發射市場博奕之旅;日本艾普斯隆火箭、歐洲織女火箭也都在嘗試優化火箭性能并力爭商業發射訂單……

這讓大家不禁感覺商業小火箭的春天似乎來臨了,難道本來被專家們定義為藍海市場的商業小火箭,一夜間成為了眾相搏殺的一片紅海?

面對如火如荼發展的商業小火箭,不如先思考這樣幾個問題,商業小火箭追求的技術目標是什麼?是否存在動力形式之爭?以及追求的市場目標是什麼?

對商業小火箭而言,首先是要追求可靠性。再牛的火箭,在一次失敗面前也足以讓其從頭到腳進行徹底的反思。所以說,對可靠性的追求與火箭屬於商業火箭還是屬於國家研製火箭無關。

回想SpaceX公司初創時期,獵鷹1火箭連續飛行失利幾乎讓SpaceX公司直接破產。與此同時,軌道·ATK公司的安塔瑞斯火箭一次爆炸就令其直接更換了發動機。因此,對商業小火箭而言,縱是再有情懷,資本與市場到底還是無情的,誰都無法承受失利之痛,可靠性與成功率是永遠的追求。

其次是要追求低成本,這是商業火箭贏得市場的關鍵法寶。

近幾年,小衛星市場呈現井噴式爆發的態勢,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就是小衛星的價格在持續降低,而火箭的價格卻居高不下。縱使大家都明白運載火箭的組成與功能非常複雜,勢必導致成本高昂,但也無妨大家對更低發射成本的追求。

贏得低成本發射的路徑有下面幾條:一是可以研究利用成熟技術解決測試發射與飛行問題,比如遠程測試發射、商用元器件應用等;二是可以利用新技術解決傳統生產製造中的工藝複雜、流程冗長問題,比如3D列印、柔性製造等;三是追求重複使用,走傳統一次性運載火箭的顛覆之路。

再次是要追求高性能的服務。不過在技術非成熟狀態下可以暫時不追求高性能這項技術指標。

事實上,商業火箭的目標是如何高效、快速地為用戶提供準確的入軌發射服務,這應當是首要追求的目標。如果把極高的運載效率等作為首要追求目標,極有可能導致可靠性與低成本之間的矛盾爆發。

這就像當前的「小藍單車」一樣,過於看重「最舒適」作為一種「技術指標」,而不是把佔領市場、奪取用戶作為直接目標,且造價過高,最終難免流離失所的命運。即便是當今業界偶像,馬斯克的「愛子」——性能卓越的獵鷹9火箭也是在版本不斷迭代中升級,在「獵鷹1」時代其重點解決的仍然是成功飛行問題。

也就是說,商業小火箭先是要生存下去,能夠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然後再談「生活品質」問題。

當前國內外商業小火箭在動力選擇上無外乎兩種:一是固體發動機,其優勢在於系統簡單,可快速實施測試和發射;二是液氧煤油或者液氧甲烷液體發動機,其優勢在於性能高、可拓展性強,且有可重複使用這一技術優勢。

到底是固體小火箭好還是液體小火箭好,這似乎成為一個存在爭議的問題。依筆者看,很難在「固液路線」上做出一個孰優孰劣的判斷,每一種選擇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這本就是一個可共同存在且可以共同發展的技術路線。

最後是「風口」大小的問題。在當前思維模式下,各商業航天公司在「風口論」中,一要談未來新太空經濟價值幾何,二要談未來小衛星市場數量何其之多,三要談從運載發射到衛星服務的新經濟業態。

據投資公司SpaceAngels的一份報告顯示,2017年私人投資為商業航天公司提供的投資總額達到39億美元。據美林銀行在2017年10月的預測,未來30年,航天業至少能夠發展到2.7萬億美元的規模。

毋庸置疑,商業航天肯定是「風口」,但是這個市場既不像「滴滴快車」那樣是能迅速被人抓住的新興出行市場,也不是五顏六色共享單車那樣流行的共享市場。商業小火箭面臨的是一個確實存在,但是規模未必如此龐大的市場。也就是說,商業小火箭是在「風口」,但是未必是所謂「颶風」。

商業航天市場極具成長性,可進一步培育、挖掘。面向未來,商業小火箭之花應該能在春天中盛開,在新太空經濟角逐中不斷成長。

來源:中國航天報飛天科普專刊

作者:陳海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ASA愛好者 的精彩文章:

勘誤:獵鷹重型火箭真身
楓糖漿也沒得吃了?氣候變化或讓糖楓樹成為歷史

TAG:NASA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