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戰爭」因「揚滿抑漢」導致戰敗?李鴻章20年一貫避敵

「甲午戰爭」因「揚滿抑漢」導致戰敗?李鴻章20年一貫避敵

1874年10月31日(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奕?和「東洋俾斯麥」大久保利通簽訂了《中日北京專約》(《日清兩國互換條款》)。該條約賠償50萬兩,並間接承認日本對琉球佔領。其後,日本將琉球改名沖繩。然而,琉球實際上被日本佔領是在1609年。琉球被日本佔領對日本利益頗大,直接導致日本對台灣島的野心。所以,「甲午戰敗」時,日本才要向中國索要台灣島。

在「甲午戰爭」中,第一責任者無疑是以慈禧為首的清廷;第二責任者就是李鴻章及其領導的以淮軍為基礎的北洋陸軍、海軍。然而,這個簡單的事情,卻因為近幾十年來某些人出於發展地方經濟、謀求個人知名度等原因,不斷地突破。

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的責任被極大弱化,有不但無過反而有功的趨勢。其中,一項觀點就認為:甲午戰爭的失敗,是清廷出於「揚滿抑漢」的政策,故意讓甲午戰爭失敗。

甲午戰爭時期的湘軍統帥劉坤一

(1)無稽之談:楚軍已被解散,湘軍又很分散,不發展淮軍發展誰

我們今人總說「揚滿抑漢」是清廷護衛政權的主軸,清廷之所以不敢打外戰:是因為怕各民族的反抗者藉機推翻清朝統治。這一觀點是對的。但是,凡事兒都不能什麼東西都向一個原因靠,那就根本不用再找什麼「失敗」原因了。

李鴻章率領淮軍從1874年日本侵犯台灣、1875到1877年左宗棠收復新疆、1880到1881年左宗棠和曾紀澤收復新疆伊犁、1884年中法戰爭到1894年的甲午戰爭,都是一路妥協。有人說這是因「揚滿抑漢」,李鴻章為了自保。然而,實際上清政府從1875年就著力培植淮軍系的「海軍」「陸軍」,抑制湘軍,特別是最終解散了「楚軍」。楚軍創始人左宗棠自「平定西北」「解放新疆」後,其楚軍被「解散」的部分外,大部分軍隊都留在了閩浙地區。

其後,慈禧藉助「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削去「楚軍二帥」楊昌濬的職務,同時,削去眾多湘軍、楚軍的將領。左宗棠第一次入值軍機處時,其以「老湘營」劉錦棠部為基礎的「西征軍」又都留在大西北。左宗棠的身邊只剩下王德榜、劉璈以及兩千餘士兵,後來,劉璈去了台灣又帶走一部分人。左宗棠的手下只有一將和千八百人。可以說,「楚軍」已經不復存在。由此,「中法戰爭」中,左宗棠只能讓王德榜回老家招退伍兵歸隊。

影視劇形象

湘軍雖然實力強大,但是李鴻章可以控制一部分人。因為李鴻章本身也屬於「湘軍系統」,與李鴻章交好的人並不是少數。而且湘軍內部除了曾國藩部還有羅澤南、江中源等其他大派系,因為曾國藩官位高又善於妥協、調和,因此,被湘軍系統公認為「共主」。

但羅澤南系統、江中源系統與曾國藩系統還是有分歧的,難以形成統一陣線。特別是曾國藩死後,曾國荃作為「曾國藩系統」的領導人,與劉坤一等人更只是「利益共同體」而已。更重要的是,「湘軍系統」的官員雖然在作戰勇氣上較淮軍為強,但是,「地方利益」照顧得更表面化,更敢於公開「對抗」慈禧等清廷命令。

由此,淮軍就成為清政府著力培養的部隊。

(2)淮軍是清政府著力培養的部隊

我們雖然批評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沒有長遠目光,但是,在誰對清政府當時統治最有利上,還是很有眼光的。他們並不需要為國為民的將領,需要的是利於他們統治的將領。左宗棠的「草根心理和脾氣」在他們看來是最危險的,因此,首先被剪除的也就是左宗棠的勢力。

李鴻章自任直隸總督以來,李鴻章和淮軍就是清政府最為依靠的力量,特別是「北洋海軍」是清政府著力培養的對象。例如「北洋海軍」僅僅買軍艦及其武器就花費了三千多萬兩,如果抑制你李鴻章,不是讓你主管海防會拿出那麼多錢嗎?要知道,晚清整個70年的救災款都沒這麼多。

眾所周知,清政府的八旗兵、綠營兵都已經無葯可治,清廷難道不知道?湘楚淮三大軍種你都裁了、抑制了,誰給你保衛江山?清廷也不是傻子,「扶一打一」這種統治術並不僅僅在清朝才有。

「扶你打你」很正常,那是為了控制你。和外敵對戰,可不是和平時期玩「制衡術」,淮軍和李鴻章打了敗仗,你能讓外敵聽你的停止戰爭?開玩笑。

因此,「甲午戰爭」屬於「揚滿抑漢」根本說不通。

參考資料

李連利 傅嵐.走在救國與誤國之間的人李鴻章.2015.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李連利.晚清第一帥:左宗棠評傳.2012.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淮軍戰鬥力讓日本胃口大開:欲割四省六地、賠款12億兩
清軍征緬主帥為8千士兵求死斷後,征越主帥斷橋阻路棄數千人逃命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