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日天人歷-臘月三十-西曆2月15日

每日天人歷-臘月三十-西曆2月15日

每日天人歷

戊戌年·既濟-新版

(224期)

新年開始了,戊戌年:

時時有驚喜,處處要謹慎!

天人歷-戊戌年-既濟

甲寅月·屯卦

天人月臘月三十日

西曆2018年2月15日

星期四

立春(臘月十九日-西曆2月4日05:28:25)

雨水(正月初四-西曆2月19日01:17:57)

建星·建陰

值宿·角陽木

干支·戊寅陽土

八卦·咸卦陽土

天人歷-戊戌年

黃帝4715年-戊戌?木狗?既濟

2018年02月04日05:28:25

至2019年02月04日11:14:14

中國老君山,華夏老子學

恭祝全球老學同仁

天天安康-日日吉祥!

文獻來源:

今日閱讀

選自

老君山文化叢書《老學六經》

《關尹子·文始經·葯

曰:智之極者,知智果不足以周物,故愚;辨之極者,知辨果不足以喻物,故訥;勇之極者,知勇果不足以勝物,故怯。

洛陽老君山

今日八卦


咸卦001?110五行屬性屬於「土卦」,具體情況是:下卦艮山001五行在土,上卦兌澤110五行在金,其五行關係是「我生者為子孫」,即十神之「正印」。下卦艮卦001天干在戊、己,地支在丑牛、辰龍、未羊、戌狗;上卦兌澤110天干在庚、辛,地支在申猴、酉雞。


【易斷】下止上悅,有感有情;從外到內,人心激奮。

【象理】艮下兌上,山上有澤之象——初六:信小未孚,力小難為。六二:發現徵候,等待耐心。九三:示人卑下,擇人緊跟。九四:往往來來,情動其心。九五:伏流滾動,天降佳音。上六:實實虛虛,呵呵嘻嘻。

【象數】咸卦001?110的下卦是艮山001,上卦是兌澤110;六二、九三、九四是互卦巽風011,九三、九四、九五是互卦乾天111;下卦艮山001與互卦巽風011生成漸卦001?011,互卦巽風011與互卦乾天111生成姤卦011·111;互卦乾天111與上卦兌澤110生成夬卦111?110;下卦艮山001的對卦是兌澤110,上卦兌澤110的對卦是艮山001;咸卦001?110的對卦、對卦是損卦110?001,逆卦是恆卦011·100。

——·文王易經·——


縮距離,交感情,化吉凶,奪天工

【原典】咸:亨,利貞;取女,吉[1]。《彖》曰:咸,感也[2]。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3]。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4]。《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5]。

[1].咸:亨,利貞;取女,吉:咸gǎn:卦名,感應。劉牧曰:卦以《咸》名而《彖傳》以「感」釋其義者,聖人之微旨,欲明感物之無心也。劉牧所言值得好好深思。程傳《咸?序卦》:「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天地,萬物之本,夫婦,人倫之始,所以上經首《乾》、《坤》,下經首《咸》繼以《恆》也。天地二物,故二卦分為天地之道。男女交合而成夫婦,故《咸》與《恆》皆二體合為夫婦之義。咸,感也,以說為主。;恆,常也,以正為本。而說之道自有正也,正之道固有說焉。巽而動,剛柔皆應,說也。《咸》之為卦,兌上艮下,少女少男也。男女相感之深,莫如少者,故二少為《咸》也。艮體篤實,止為誠愨之義。男女篤實以下交,女心說而上應,男感之先也。男先以誠感,則女說而應也。邱氏富國曰:《感》,二少相交者,夫婦之始也,所以論交感之情,故以男下女為象。男下於女,婚姻之道成矣。《恆》二長相承者,夫婦之終也,所以論處家之道。故以男尊女卑為象,女下於男,居室之倫正矣。《損》雖二少,而男不下女,則咸感之義微;《益》雖二長,而女居男上,則恆久之義悖。此下經所以不首《損》、《益》而首《咸》、《恆》與?本義:「咸」,交感也。兌柔在上,艮剛在下,而交相感應。又艮止則感之專,兌說則應之至。又艮以少男下於兌之少女,男先子女,得男女之正,婚姻之時,故其卦為咸,其占「亨」而「「利」正,「取女」則「吉」」。蓋感有必通之理,然不以正,則失其「亨」而所為皆凶矣。程傳:「咸」,感也。不曰感者,《咸》有皆義,男女交相感也。物之相感莫如男女而少復甚焉。凡君臣上下以至萬物,皆有相感之道。物之相感,則有亨通之理。君臣能相感,則君臣之道通。上下能相感,則上下之志通。以至父子夫婦親戚朋友,皆情意相感,則和順而亨通,事物皆然。故《咸》有「亨」之理也。「利貞」,相感之道,「利」在於正也。不以正,則入於惡矣。如夫婦之以淫姣,君臣之以媚說,上下之以邪僻,皆相感之不以正也,「取女吉」,以卦才言也。卦有柔上剛下,「二氣感應相與,止而說,男下女」」之義,以此義「取女」,則得正而「吉」也。胡氏炳文曰:「咸」,感也。不曰感而曰《咸》,咸,皆也,無心之感也。無心於感者,無所不通也。感則必通,則利在於正,泛言感之道如此。「取女吉」,專言取女者當如是也。

[2].《彖》曰:咸,感也:本義:釋卦名義。劉氏牧曰:卦以《咸》名而《彖傳》以「感」釋其義者,聖人之微旨,欲明感物之無心也。張子曰:萬物本一,故一能合異,以其能合異,故謂之「感」,若非有異,則無合,天地乾坤,陰陽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邱氏富國曰:「咸」者感也,所以感者心也,無心者不能感,故「咸」加「心」而為「感」。有心於感者,亦不能咸感,故「感」去「心」而為「咸」。「咸」,皆也,唯無容心於感,然後無所不感,聖人以《咸》名卦,而《彖》以「感」釋之,所以互明其旨也。王氏應麟曰:咸之感無心,感以虛也;兌之說無言,說以誠也。

[3].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柔上而剛下:指上卦兌澤110象徵柔順,下卦艮山001象徵剛強。本義:以卦體卦德卦象釋卦辭。或以卦變言「柔上」、「剛下」之義,曰《咸》自《旅》來,柔上居六,剛下居五也,亦通。楊郁按:朱熹所謂「曰《咸》自《旅》來」所依據的是宋人研究成果即「先天八卦圓圖」的順序,可見天人國學院所採用的卦序不僅古已有之且「言之有據」、「言之成理」。程傳:「咸」之義感也,在卦則柔爻上而剛爻下,柔上變剛而成兌,剛下變柔而成艮。陰陽相交,為男女交感之義。又兌女在上,艮男居下,亦柔上剛下也。陰陽二氣相感相應而和合,是「相與」也。止而說,止於說為堅愨之意。艮止於下,篤誠相下也,兌說於上,和說相應也。以男下女,和之至也。相感之道如此,是以能亨通而得正。「取女」如是則「吉」也。卦才如此,大率感道利於正也。王氏肅曰:山澤以氣通,男女以禮感。男而下女,初婚之所以為禮,取女之所以為吉也。馮氏當可曰:「柔上」、「剛下」,「感應」、「相與」,所以為「亨」。「止而說」,所以「利貞」。「男下女」,所以「取女吉」也。王氏申子曰:「止而說」者,謂艮止不動,而意氣自相和說,乃所謂感。不止而動,則是出於作為,非感也,故六爻皆欲其靜。蔡氏清曰:卦體卦德卦象三段意,皆歸於「咸」之一字內。而所謂「亨利貞,取女吉」者,義蓋從此而出,故《本義》以通釋卦名卦辭。

[4].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本義:極言感通之理。程傳:既言男女相感之義,復推極感道,以盡天地之理,聖人之用。天地二氣交感,而化生萬物,聖人至誠以感億兆之心,而天下和平。天下之心所以和平,由聖人感之也。觀天地交感化生萬物之理,與聖人感人心致和平之道,則「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觀之可也。張子曰:能通天下之志者,為能感人心。聖人同乎人而無我,故和平天下,莫盛於感人心。鄭氏汝諧曰:天地萬物雖異位,其氣則一。聖人億兆雖異勢,其誠則一,觀其所感,而其情可見者,感生於情也。情出於正,然後知感通之理。張氏清子曰:「寂然不動」,性也;「感而遂通」,情也。於其所感而觀之,「而天地萬物之情」,可得而見矣。

[5].《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本義:山上有澤,以虛而通也。程傳:澤性潤下,土性受潤,澤在山上,而其漸潤通徹,是二物之氣相感通也。君子觀山澤通氣之象而虛其中以受於人。夫人中虛則能受,實則不能入矣。虛中者無我也,中無私主,則無感不通,以量而容之,擇合而受之,非聖人有感必通之道也。崔氏憬曰:山高而降,澤下而升,山澤通氣,《咸》之象也。呂氏大臨曰:澤居下而山居高,然山能出雲而致雨者,山內虛而澤氣通也,故君子居物之上,物情交感者,亦「以虛受」也。郭氏雍曰:唯虛故受,受故能感,不能感者,以不能受故也,不能受者,以不能虛故也。胡氏炳文曰:「以虛受人」,無心之感也。陳氏琛曰:山上有澤,澤以潤而感乎山,山以虛而受其感,《咸》之象也。君子體之,則虛其心以受人之感焉!蓋心無私主,有感皆通,若有一豪私意自蔽,則先人者為主,而感應之機窒矣,雖有所受,未必其所當受,而所當受者,反以為不合而不之受矣。何氏楷曰:六爻之中,一言思,三言志。思何可廢?而至於明從則非虛;志何可無?而末而外而隨人則非虛。極而言之,天地以虛而感物,聖人以虛而感人心,三才之道,盡於是矣。吳氏曰慎曰:虛者《咸》之貞也,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者,虛而已。君子之學,廓然大公,物來順應,所謂「以虛受人」也。

【白話】咸卦001?110:亨通,有利於貞正;娶妻,吉祥。《彖傳》說:咸gǎn,感動、感情的意思。上卦離火101陰柔在上而下卦艮山001剛強在下,陰陽之氣相互感應人心而天下融洽。下卦艮山001象徵停止而上卦兌澤110象徵快樂,艮山001男在下而離火101女在上,因此亨通、有利而堅守貞正,娶妻,吉祥啊。天地感知而萬物化生,聖人感知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察一個人的所感所悟,天地萬物的情形就可以知道了啊。《象傳》說:咸卦001?110的卦象是下卦艮山001和上卦兌澤110,咸卦001?110——君子虛懷若谷而容納天下。

【易理】咸卦001?110闡述的是如何增進感情的智慧。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只有坦誠相待,才能更好的互相了解也就更容易拉近彼此的距離。人與人的感情交流是相互的,只有向別人敞開自己的心扉,用自己的真誠換取別人對自己的真誠,這樣雙方才會以誠相待。咸卦001?110的「感」是以全卦來表達的,每爻只是象徵一個方面。六爻各配一體,自拇履、腓行,直到心慮,口言,各爻所象徵的智慧是各有不同的。各爻自有優劣,因而吉凶不同。合而用之,則出神入化,巧奪天工。所以,六爻各見,並非全貌,善於使用的人,可以免於悔吝,其核心不過真誠而已。

洛陽老君山


交不深,空費心,有神交,結其心

【原典】初六:咸其拇[1]。《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2]。

[1].初六:咸其拇:咸其拇:大腳趾。本義:「拇」,足大指也。咸以人身取象,《咸》於最下,「咸拇」之象也。感之尚淺,欲進未能,故不言吉凶。此卦雖主於感,然六爻皆宜靜而不宜動也。程傳:初六在下卦之下,與四相感,以微處初,其感未深,豈能動於人?故加人拇之動,未足以進也。「拇」,足大指。人之相感,有淺深輕重之異。識其時勢,則所處不失其宜矣。《朱子語類》:問《咸》內卦艮止也,何以皆說動?曰:艮雖是止,然咸有交感之義,都是要動,所以都說動。卦體雖說動,然才動便不吉。蔡氏清曰:「咸其拇」,辭意若曰,感以其拇也,諸爻皆同。又曰:《本義》雲,此卦雖主於感,然六爻皆宜靜而不宜動,此即以虛受人之理。《大傳》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程子曰: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周子所謂主靜,朱子所謂鑒空衡平,及先儒所謂無心之感者,皆謂此也。

[2].《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志在外:互卦巽風011象徵志向;初六所應九四在上卦,象徵在外。程傳:初志之動,感於四也,故曰「在外」,志雖動而感未深,如拇之動,未足以進也。虞氏翻曰:志在外,謂四也。孔氏穎達曰:與四相應,所感在外。俞氏琰曰:初與四感應以相與,則志之所之,在於外矣。

【白話】初六,感應在大拇趾上。《象傳》說:「感應在大拇趾,志向在外面啊。

【易理】咸卦001?110的初六象徵感於拇指,其感不深,初六不過象徵有這樣的志向而已。步步深入,方為真感。初六與九四相應,即有「咸(感)」。「咸」以神交,神交則系其心。身忘則神存,心不系則身不忘,身不忘則神難交。所應與人相交,真誠的神交,膚淺的身交,兩者難以共存。

妄躁凶,安居吉,觀其感,得其心

【原典】六二:咸其腓,凶,居吉[1]。《象》曰:雖凶居吉,順不害也[2]。

[1].六二:咸其腓,凶,居吉:腓féi:足肚,小腿肚子肉,象徵急躁。本義:「腓」,足肚也。欲行則先自動,躁妄而不能固守者也。二當其處,又以陰柔不能固守,故取其象。然有中正之德,能居其所,故其占動「凶」而靜「吉」也。程傳:二以陰在下,與五為應,故設咸腓之戒。「腓」,足肚。行則先動,足乃舉之,非如腓之自動也。二若不守道待上之求,而如腓之動,則躁妄自失,所以「凶」也。安其居而不動,以待上之求,則得進退之道而吉也。二中正之人,以其在咸而應五,故為此戒。復雲「居吉」,若安其分不自動,則「吉」也。王氏弼曰:咸道轉進,離拇升腓,腓體動躁者也。感物以躁,「凶」之道也。由躁故凶,居則「吉」矣。處不乘剛,故可以居而獲「吉」。

[2].《象》曰:雖凶居吉,順不害也。順:指六二與九三、九四相類,象徵順從。程傳:二居中得正,所應又中正,其才本善,以其在咸之時,質柔而上應,故戒以先動求君則凶,居以自守則吉。《象》復明之雲,非戒之不得相感,唯順理則不害,謂守道不先動也。顧氏象德曰:雖凶而居則吉者,蓋能順理以為感,不為躁動害也。居非專靜、特不妄動而已。

【白話】六二,感應在小腿肚(象徵急躁),兇險;安居靜處而能吉祥。《象傳》說:急則兇險而安居則吉,這是因為能夠順從正道(跟九五相應)。

【易理】咸卦001?110的六二陰柔中正,為九五所感。妄躁則凶,安居則吉,因為安居自守順乎柔中之道。有感於人,不能急躁,不能見面熟,更不能淺交深謀。必須由淺入深,必須安靜,循序漸進,必須尊重對方才能獲得真誠,必須給予對方才能獲得友誼。六二能夠順從九五,重近交輕遠應,《易經》的智慧就體現在這裡。天地感萬物才能化生,聖人感人心天下才能和平。觀其所感,天地萬物的情況就能夠表現出來!。「雲從龍,風從虎」,感情有來源的,感情就是真誠,而那種無緣無故的感情,不是虛偽就是陰謀,不能不認真考察和仔細分辨。

洛陽老君山


行而靜,交而神,靜則靜,止必止

【原典】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1]。《象》曰: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隨人,所執下也[2]。

[1].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股:大腿。執其隨:執:牽;隨:腳,指六二、初六。本義:「股」,隨足而動,不能自專者也。執者,主當持守之意。下二爻皆欲動者,三亦不能自守而隨之,「往」則「吝」矣,故其象占如此。程傳:九三以陽居剛,有剛陽之才而為主於內。居下之上,是宜自得於正道以感於物,而乃應於上六,陽好上而說陰,上居感說之極,故三感而從之。「股」者,在身之下,足之上,不能自由,隨身而動者也,故以為象。言九三不能自主,隨物而動如股然。其所執守者,隨於物也。剛陽之才,感於所說而隨之,如此而往,可羞吝也。王氏宗傳曰:九三處下體之上,所謂股也。三雖艮體,然以陽居陽,又有應在上,非能止也,故曰「咸其股」。夫股隨上體而動者也,以剛過之才,不能為主於內,而其所秉執者,在於隨上體而動焉,則躁動而失正矣,故曰「往吝」。李光地《周易折中》案:執其隨」,《本義》以為隨下二爻,《程傳》以為隨上,然隨之為義,取於雁行相從,則以三為隨四者近是。證之隨卦,初剛隨二柔,五剛隨上柔可見也。蓋四者心位也,心動則形隨之,而三值股位,與四相近而相承,故有「咸其股,執其隨」之象。證之艮卦,以三為心位,六二亦曰「不拯其隨」可見也。夫心固身之主也,然心動而形輒隨之,亦非制外養中之道。推之人事,則如臣子之詭隨容順皆是也。以三之德不中正,故如此。

[2].《象》曰: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隨人,所執下也:不處:股的作用在於行走,所以「不處」,象徵不安靜。下:指六二、初六。本義:言「亦」者,因前二爻皆欲動而雲也,二爻陰躁,其動也宜,九三陽剛,居止之極,宜靜而動,可吝之甚也。程傳:雲「亦」者,蓋象辭本不與易相比,自作一處,故諸爻之象辭,意有相續者,此言「亦」者,承上爻辭也,上雲「咸其拇志在外也」,「雖凶居吉順不害也」,「咸其股亦不處也」。前二陰爻皆有感而動,三雖陽爻亦然,故云「亦不處也」。「不處」,謂動也,有剛陽之質而不能自主,志反在於隨人,是所操執者卑下之甚也。

【白話】九三,感應在大腿上,牽動在腳踝(六二、初六)上,貿然妄動而導致災禍。《象傳》說:感應在大腿上,象徵不能安居靜處;實現大志在於順應天道,把握好下屬是關鍵所在啊。

【易理】咸卦001?110的九三陽剛正位在下卦艮山001之上,而與上六相應,因而難免產生急功近利的想法。如果不明白對他人有利必須有利於自己的成就這個道理,如果一旦被表面的順境所迷惑,就馬上失去生平的道德積累,這是值得研習易理的讀者認真琢磨的。咸卦001?110九三的智慧在於,正確方法是行靜而神交,當靜則靜,當止必止。九三當位、有應,與六二、初六相類,為友,象徵宜退不宜進,而九三象徵「股」,好動而難靜,所以難免急躁、衝動。遇到自己有能力、有條件的時候,應該進一步審時度勢,穩住陣腳,千萬不要輕舉妄動,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見己心,察他心,相互融,無悔怨

【原典】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思[1]。《象》曰: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2]。

[1].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思:憧憧:思慮不定。從爾:指與初六相應的九四。本義:九四居股之上,脢之下,又當三陽之中,心之象,《咸》之主也。心之感物,當正而固,乃得其理。今九四乃以陽居陰,為失其正而不能固,故因占設戒,以為能正而固,則吉而「悔亡」。若「憧憧往來」,不能正固而累於私感,則但其朋類從之,不復能及遠矣。程傳:感者,人之動也,故皆就人身取象。拇取在下而動之微,腓取先動,股取其隨。九四無所取,直言感之道。不言咸其心,感乃心也。四在中而居上,當心之位,故為感之主。而言感之道,貞正則吉而悔亡。感不以正則有悔也。又四說體,居陰而應初,故戒於貞。感之道無所不通,有所私系,則害於感通,乃有悔也。聖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暘,無不通,無不應者,亦貞而已矣。貞者,虛中無我之謂也。「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夫貞一則所感無不通。若往來憧憧然,用其私心以感物,則思之所及者有能感而動,所不及者不能感也,是其朋類則從其思也。以有系之私心,既主於一隅一事,豈能廓然無所不通乎?《繫辭》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夫子因咸極論感通之道。夫以思慮之私心感物,所感狹矣。天下之理一也,塗雖殊而其歸則同,慮雖百而其致則一。雖物有萬殊,事有萬變,統之以一,則無能違也。故貞其意,則窮天下無不感通焉,故曰「天下何思何慮」。用其思慮之私心,豈能無所不感也?「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此以往來屈信明感應之理。屈則有信,信則有屈,所謂感應也。故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歲成,功用由是而成,故曰「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感,動也。有感必有應,凡有動皆為感,感則必有應,所應復為感,感復有應,所以不已也。「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祟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前雲屈信之理矣,復取物以明之。尺蠖之行,先屈而後信,蓋不屈則無信,信而後有屈,觀尺蠖則知感應之理矣。龍蛇之藏,所以存息其身,而後能奮迅也。不蟄則不能奮矣,動息相感,乃屈信也,君子潛心精微之義,入於神妙,所以致其用也,潛心精微,積也。致用,施也。積與施乃屈信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承上文致用而言,利其施用,安處其身,所以崇大其德業也。所為合理,則事正而身安,聖人能事,盡於此矣,故云:「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既雲「過此以往」、「未之或知」,更以此語終之,雲窮極至神之妙,知化育之道,德之至盛也,無加於此矣。程子曰: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楊氏時曰:九四脢之下,股之上,心之位也。不言心,心無不該,不可以位言也。《朱子語類》:問《咸》九四《傳》,說虛心貞一處全似敬。曰:蓋嘗有此語曰敬,心之貞也。問:「瞳憧往來,朋從爾思」,莫是此感彼應,憧憧是添一個心否?曰:「往來」固是感應,「憧憧」是一心方欲感他,一心又欲他來應。如正其義便欲謀其利,明其道便欲計其功。又如赤子入井之時,此心方怵惕要去救他,又欲他父母道我好,這便是「憧憧」之病。又云:「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聖人未嘗不教人思,只是不可憧憧,這便是私了。感應自有個自然底道理,何必思他?若是義理,卻不可不思。問:「瞳憧往來」是心中憧憧然往來,猶言往來於懷否?曰:非也。又問:是憧憧於往來之間否?曰:亦非也。只是對那「日往則月來」底說,那個是自然之往來,此「憧憧」者是加私意不好底往來,「憧憧」只是加一個忙迫底心,不能順自然之理。方往時又便要來,方來時又便要往,只是一個忙。問「憧憧往來,如霸者以私心感人,便要人應。自然往來,如王者我感之也無心而感,其應我也無心而應,周遍公溥,無所私系。曰:也是如此。又問:此以私而感,彼非以私而應,只是應之者有限量否?曰:也是以私而應、如我以私惠及人,少間被我之惠者,則以我為恩,不被我之惠者,則不以我為恩矣。胡氏炳文曰:「寂然不動」,心之體;「感而遂通」,心之用。「憧憧往來」已失其寂然不動之體,安能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貞吉悔亡」。無心之感也;何思何慮之有?「憧憧往來」,私矣。林氏希元曰:以「憧憧往來」反《觀》九四之貞,只是往來付之無心爾。蓋盡吾所感之道,而人之應與否,皆所不計也,此便是正而固。「憧憧往來」,是把個往來放在心上,切切然不能放下,故曰「何思何慮」,言其不消如此。又曰:「貞」者,施己之感,不必人之應也。惟不必人之應,則不私己之感,其應者亦感,其不應者亦感,無一人之不感,亦無一人之不應,故「吉」而「悔亡」。「憧懂往來」者,施己之感,必人之應也。唯必人之應,則私己之感,應者則感,不應者則不感,而其應之,亦唯其感者即應,不感者則不應矣,故「朋從爾思」。蓋「憧憧往來」,思也,朋則思之所及者,以其思之所及,故從而目之曰朋,猶雲朋黨也。

[2].《象》曰: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本義:「感害」,言不正而感,則有害也。程傳:貞則吉而悔亡,未為私感所害也,系私應則害於感矣,「憧憧往來」,以私心相感,感之道狹矣,故云「未光大也」。陸氏九淵曰:《咸》九四一爻,聖人以其當心之位,其言感通為尤至,曰「貞吉悔亡」,而《象》以為「未感害也」,蓋未為私感所害,則心之本然,無適而不正、無感而不通。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而《象》以為「未光大也」,蓋「憧憧往來」之私心,其所感必狹,從其思者,獨其私朋而已,聖人之洗心,其諸以滌去「憧憧往來」之私而全其本然之正也與,此所以「退藏於密」,而能同乎民、交乎物,而不墮於膠焉溺焉之一偏者也。

【白話】九四,保持貞正而吉祥,悔恨消亡;心神不定地交往,對朋友和同志漫不經心。《象傳》說:保持內心純潔而吉祥,悔恨消亡,這說明九四爻沒有因感應而遭受禍害;心神不定地交往,說明這種思慮不能遍及天下。

【易理】咸卦001?110的九四在三個陽爻的中間,象徵居之所在,情之所在,見己心察他心,互含互攝,隱而不見,所以有「憧憧往來」之象。以心為感應之本,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所以有「朋從爾思」之象。百體並用,無悔無怨。不用心去感動別人,自己的心神才會不寧,若有所失;只有用心去感念朋友,朋友才會表現出真正的友情。與人交往,只要心之所在,就能夠獲得無怨無悔的效果,真朋友就會來到,假朋友就要離開。

洛陽老君山老子聖像


感而通,善始終,志不高,善其身

【原典】九五:咸其脢,無咎[1]。《象》曰:咸其脢,志末也[2]。

[1].九五:咸其脢,無咎:脢méi:《說文》:背脊肉也。本義:「脢」,背肉。在心上而相背,不能感物,而無私系,九五適當其處,故取其象,而戒占者以能如是,則雖不能感物,而亦可以「無悔」也。程傳:九居尊位,當以至誠感天下。而應二比上。若系二而說上,則偏私淺狹,非人君之道,豈能感天下乎?脢,背肉也,與心相背而所不見也。言能背其私心,感非其背其私心感非其所見而睨者則得人君感天下之正而「無悔」也。孔氏穎達曰:馬融云:「脢」,背也;鄭康成云:「脢」,脊肉也;王肅云:「脢」在背而夾脊。諸說不同,大體皆在心上。王氏宗傳曰:上六處《咸》之末,以口舌為容悅之道,五或以其近己也,比而說之。「脢」,背肉也,與心相背者也。戒之使背其心之所向,則無親狎之悔矣。

[2].《象》曰:咸其脢,志末也:志末也:咸卦001?110的互卦巽風011象徵志向;九五與六二因被九四、九三所阻難以相應,陽應陰,所以說「志末也」。本義:「志末」謂不能感物。程傳:戒使背其心而咸脢者,為其存心淺末,系二而說上,感於私慾也。李氏鼎祚曰:「末」,猶上也,五比於上,故「咸其脢,志未」者,謂五志感於上也。朱氏震曰:卦以初為本,上為末。王氏宗傳曰:謂五有「咸其脢」之象者,以其志意之所向,在於一卦之末,故欲「咸其脢」以背去之也。何氏楷曰:謂五志在與仁相感也。《繫辭》曰:「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大過?彖傳》「本末弱」,「末」指上六可知矣。

【白話】九五:感應在脊背的肉上沒有憂慮。《象傳》說:感應在脊背的肉上,這是因為志向還沒有實現。

【易理】咸卦001?110的九五陽剛中正而在巽風011,象徵在艮山001之背而「不獲其身」,為「行其庭不見其人」之象——這跟暗合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妙,所以能夠毫無過失可悔,善始善終。腳拇指在動,腿肚肉在行,大腿想跑,心情憂思,都是希望有所為而帶來的麻煩。九五所在「脢」(背脊肉),象徵身體不會動而無事的部位,畏懼有事的辛勞,安居於無事的清閑,勞,志向不高,最多獲得無咎——本來有咎,可因能夠獨善其身而無咎。


仗口舌,不饒人,禍出口,乃大忌

【原典】上六:咸其輔頰舌[1]。《象》曰:咸其輔頰舌,滕口說也[2]。

[1].上六:咸其輔頰舌:輔:牙床。頰:臉。本義:「輔頰舌」,皆所以言者,而在身之上。上六以陰居說之終,處感之極,感人以言而無其實,又兌為口舌,故其象如此,凶咎可知。程傳:上陰柔而說體,為說之主,又居感之極,是其欲感物之極也。故不能以至誠感物,而發見於口舌之間,小人女子之常態也,豈能動於人乎?不直雲「口」而雲「輔頰舌」,亦猶今人謂「口過」曰「唇吻」曰「頰舌」也,「輔頰舌」,皆所用以言也。王氏弼曰:「輔頰舌」者,所以為語之具也。「咸其輔頰舌」則「滕口說」也。「憧幢往來」,猶未光大,況在滕口?薄可知也。郭氏忠孝曰:《易》稱「近取諸身」,獨《咸》、《艮》二卦言之為詳,而其成終有特異,豈非《咸》極於說、《艮》終於止耶?觀艮其輔,言有序為可知矣。鄭氏汝諧曰:卦言感應之理,六爻皆不純乎吉,何也?卦合而言之,爻析而言之。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咸》之全也。六爻之所感不同,《咸》之偏也。自初至上,皆以人身為象。囿於有我,安能無所不感乎?易氏祓曰:咸,感也。感以心為主,而偏體皆所感之一。初「咸其拇」、二「咸其腓」、三「咸其股」、五「咸其脢」、上「咸其輔頰舌」,皆感其偏體者也。所感出於心,故皆以「咸」字明之。九四在上下之間,其位在心,故不言「咸」而言所感之道。邱氏富國曰:《咸》六爻以身取象,上卦象上體,下卦象下體。初在下體之下為「拇」,二在下體之中為「腓」,三在下體之上為「股」,此下卦三爻之序也。四在上體之下為「心」,五在上體之中為「脢」,上在上體之上為「口」,此上卦三爻之序也。龔氏煥曰:《咸》以人身取象,與《艮》卦相類,但《咸》感《艮》止,感者動而止者靜,故《咸》諸爻,不如《艮》吉多而凶少。

[2].《象》曰:咸其輔頰舌,滕口說也:滕:通騰,為通達之意。本義:「滕」、「騰」通用。程傳:唯至誠為能感人,乃以柔說騰揚於口舌言說,豈能感於人乎?

【白話】上六:感應在牙床、臉頰、舌頭上。《象傳》說:「感應在牙床、臉頰、舌頭上,說明感需要口舌話語來升華所感啊。

【易理】咸卦001?110的的上六陰柔而當位,是上卦兌澤110的動爻——內依安靜之德,外宣言辭之辯,為「咸其輔頰舌」之象。言辭千變萬化,難以盡說,可只要能夠「誨人不倦」即可,因而取名「滕口說」。初六「咸拇」,上六「咸舌」,《易經》都不進行判斷性敘述,只進行形象性敘述,這是因為,初六是「咸」的開始,難免有邪有正,事非一概,吉凶難斷;而上六是一卦的結束,言辭內容難以盡說,悔吝莫測——上六位置在口,說明言語在「感」的作用。作為交流感情方法沒有口是不行的,可話不恰當也是不行的,依仗口才,得理不饒人,甚至禍從口出,更是口才的大忌。因此用語言表達感情,必須做到聲情並茂,合情入理,恰到好處,妙語愉人。

洛陽老君山

今日八字

戊戌?甲寅?戊寅(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今日建星

「建」是「黑道」,所以本書定位「陰」,即「建陰」。「建」即「健」,象徵「健旺」。按照傳統的說法,「建日」象徵一種能量,象徵開始,為「一」,「道生一」,遇「吉」則「吉」,遇「凶」則「凶」,因為「建日」是「日令」與「月令」合二為一,象徵至高無上,非大富大貴之人不能受用,所以對大多數人而言是「黑道」。據此,「建日」適宜習武、出行等,而忌諱埋葬、開倉等。

今日值宿

角木蛟jiāo,擬名鄧禹,五行屬木,象徵「吉星」。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今河南省新野)人,曾任劉秀右將軍、太傅等,東漢開國名將,位於雲台二十八將之首。「蛟」是中國傳說中發水的龍,棲息在湖淵等聚水之處或池塘、河流的水底,因此也稱為「潛蛟」。在現代星座系統中,角宿在室女座,其中較亮的為角宿一和角宿二,被定位一等星和三等星。黃道從這兩顆星之間經過,因此日、月和行星經常從這兩顆星的附近經過,古代天文學稱這顆星為天關或天門,其箇中原因就在此。角木蛟是東方七宿之首,其兩顆星又如蒼龍兩角,象徵斗殺。按照傳統文化的說法,但凡角木蛟當值,適宜修建、買賣等,忌諱祭祀、婚姻、安葬等。

角宿星象學特徵:誠信和睦,福深緣厚,不拘小節,平易近人;經歷豐富,思路清晰,多謀善斷,出奇制勝。過剛必折,自負則惱,剛愎自用,庸人自擾。

今日甲子

「戊寅己卯」何以取象為「城頭土」?戊、己五行在土,寅五行在艮山,三土積而為成山,所以說「城頭土」。「城頭土」猶如大都會的玉壘,大城市的金城,有龍蟠千時之形,虎踞四維之勢。「城頭土」所見的山山水水,大都假山秀水,象徵顯貴而不自然,因此如果遇到大海水、霹靂火等,自然難以獲得好的結果——旺水,「城頭土」不能克;旺火不能被生,甚至可能被燒成焦土。

彭祖百忌

戊不受田,田主不祥;寅不祭祀;神鬼不嘗。


天人歷是經過楊郁先生多年研究、踐行,在繼承和發展的慎重選擇中所制訂的一種傳承文化、尊重科學、最常用、最實用的新型曆書。天人歷的年:以地球圍繞太陽一周365.25636日為一年,傳統二十四節氣即因此而確定,以西曆為參考,即立春在西曆每年2月3—5日。天人歷的月:以月亮圍繞地球一周29.5306日為一月,傳統朔望月即因此而確定。為了協調太陽年與朔望月的關係,天人歷取傳統風水八字以立春作為每年第一天的做法,以傳統朔望月作為基本月份,不修改朔望月的天數、閏月等內容。除了立春是正月初一這種特殊情況,但凡立春在臘月或正月所包括的具體天數稱之為天人月,以此表示新的一年的開始。在天人歷中,除了排出現行西曆的年、月、日、星期之外,還排出傳統的年、月、日等,不僅排出傳統曆書每日的建星、值宿、甲子,還在此基礎上排出每年每月每日的八卦——這是迄今為止給曆書的年月日排出八卦的第一次嘗試,且對建星、值宿、甲子等增加新的元素,以期通過曆書使用來減少傳統文化的神秘感如閏月等,達到知行合一、天人合一之目的。

楊郁先生

楊郁,名凡用,中華傳統文化資深研究型獨立學者,主要著作有《易經新學》、《易經的智慧》、《易卦易辭易林》、《老子新學大全集》、《莊子全集》、《老子-道德經全集》、《莊子-南華經全集》、《王陽明-傳習錄全集》、《老學六經》等各類若干種。致力於《天人國學》、《中華誠學》之研究和推廣。

《天人國學銘》

楊郁

無形無名道為體,

有形有名德為用。

無善無惡為上德,

有善有惡為下德。

《中華誠學銘》

楊郁

無誠無偽之謂性,

有誠有偽之謂教。

盡性窮理曰誠明,

窮理盡性曰明誠。

內容簡介

每日天人歷,內容包括建星(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等十二種以行為作為象徵的判斷,決定於每一天的地支跟本月建神的關係,即由月令與日支相較而推出來的關係,如「日月同支」謂之「建」,「日月相衝」謂之「破」等)、值宿(即二十八宿如東方蒼龍七宿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簡稱角、亢、氐、房、心、尾、箕,象徵青色……南方朱雀七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簡稱井、鬼、柳、星、張、翼、軫,象徵紅色)、甲子(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爐中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八卦(坤卦000·000、剝卦000·001……乾卦111·111)、兩個小欄目:今日閱讀(第一階段選《老君山文化叢書-老學六經》,每天一則,熟讀背誦)、今日八字(排出本日八字,方便有關需求)。


每日天人歷非通俗讀物,只能看千字以內文字的莫入,只能保持十分鐘注意力的莫看。一讀就懂的東西是散步,讀多遍才懂一點的書是攀登,難度決定高度,高度決定亮度,亮度決定深度和廣度,只有博大精深,才能高屋建瓴、高瞻遠矚。每日天人歷,一天學一點,日積月累,滴水成湖,持之以恆,一月三十卦,一年熟易經。一書已熟,方讀一書,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能生神,出神入化,巧奪天工。書非未多讀也,乃不精也,未得其心得滋味耳。以學之心入門,以教之心登堂,以著之心入室,可矣!讀書者,學習也,學而後知不足;教書者,學習也,教而後知困;寫書者,學習也,寫而後知大困,是為學習中之學習者也。


內容:《易卦易經註疏》、《老學六經》及《大學》、《中庸》、《傳習錄》等。

方法:研學、授課等。

版權所有

楊郁推演

清夢製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天人歷 的精彩文章:

每日天人歷-臘月廿二-西曆2月7日

TAG:每日天人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