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宮裡的春節習俗

清宮裡的春節習俗

清朝人查慎行曾詩云:「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從此剪刀閑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詩中描述的是春節穿新衣迎新年,以寓辭舊迎新之意的民間習俗。春節標誌著舊的一年結束和新的一年開始,具有重要的意義,受到人們的格外重視,甚至還有了諸如「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諺。相較於民間,清宮春節的習俗也頗具特色……

開筆書「福」

康熙皇帝御筆「福」字

自康熙朝開始,每年臘月初一,皇帝在內廷親書「福」字,冀望著來年福緣滾滾、福氣興旺。皇帝所寫的第一個「福」字懸掛於乾清宮正殿,其餘張貼於宮廷內苑各處,以及頒賜后妃近侍、王公寵臣、內廷翰林等。清人昭槤的《嘯亭雜錄》對此也有記錄:「定製,列聖於嘉平朔謁闡福寺歸,御建福官,開筆書福字箋,以迓新禧,凡內廷王公大臣皆遍賜之。翌日,上御乾清宮西曖閣,召賜福字之臣入跪御案前,上親揮宸翰,其人自捧之出,以志寵也。其內廷翰林及乾清門侍衛,皆賜雙鉤福字,蓋御筆勒石者也。其餘御筆皆封貯乾清宮,於次歲冬間,特賜軍機大臣數人,謂之賜余福。」

每個皇帝書寫「福」字均有獨特之處。乾隆皇帝講究書「福」典制,開筆書寫前先到闡福寺拈香,然後回重華宮漱芳齋書寫「福」字。《國朝宮史》記載,「皇帝以『賜福蒼生筆賜』書『福』字十餘幅貼各宮」,「十五、六等日,召御前大臣、侍衛至重華宮;二十六、七等日召諸王大臣、內廷翰林等至乾清宮,賜『福』字」。嘉慶皇帝一向標榜自己是「以皇考之心為心」,不僅親書「福」字,而且還書寫了五言、七言至十三言朱紅雲龍箋春聯,及「宜春迎祥」「宜人新年」「一年康泰」等吉語。這些春聯、吉語也張貼在各處宮苑,以烘托皇宮裡滿是吉祥如意的氛圍。

清代皇帝賞賜王公大臣等「福」字時,皆在臘月二十日後,御賜「福」字儀式在乾清宮或重華宮舉行。兩名御前太監同持「福」字箋而出,受賜者在「福」字下面叩謝,寓滿身皆「福」之意。王公大臣等均以得到御賜「福」字為幸事。乾隆時歷任侍郎、尚書三十一載的王際華,裝裱歷年所得24幅「福」字,懸掛家中,名為「二十四福堂」,以示得到皇帝恩寵。

燃放煙花

每年臘月二十一日卯時,皇宮裡和各衙門都要停止一切政務活動,封存寶璽和各衙門的印信。此後皇宮內便可以燃放煙花了,「如遇小建,著於十六日開炮;如遇大建,著於十七日開炮」,一直放到次年正月十九日為止,亦是有除舊去邪、平安迎新的寓意。乾隆皇帝曾頒旨「封寶之前,辦事後放炮仗。封寶之後,出門就放炮仗」。如果此時皇帝外出巡幸,皇帝鑾輿走到哪裡,爆竹就放到哪裡。

每年元旦(正月初一)凌晨,皇帝到奉先殿、堂子等處行禮時,都要放頭號爆竹作為前導;至圓明園、長春園等處拜佛時,也要以燃放爆竹作為前導。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皇帝晚上到圓明園山高水長殿前等處觀賞燃放煙花時,前引依然也要燃放爆竹。《養吉齋叢錄》曾將皇宮燃放煙花的情狀作了描述:「山高水長在圓明園之西,俗呼西廠,地勢寬敞,宜陳火戲。每歲正月十九日,例有筵宴……諸戲畢,命放花盒。侍側者用順風耳傳諭,即有侍衛將左右柱上所系盒子藥線淬火引之。金蛇電掣,倏忽間至十餘丈外,而鶴焰騰輝,花芭布彩矣。」彩焰騰輝,五彩斑斕,不僅設置專用於燃放的場地,而且煙花製作精巧,可以說皇宮燃放的煙花達到了極致……

清宮春節里的一熱一冷

《台灣風俗物產冊》之蔬果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詩句中的爆竹、桃符、梅花,似乎是幾個代表著喜氣的關鍵詞,它們所指引的結果就是要拜新年了。新年到,春節到,古往今來,春節是中國民間隆重歡慶的日子。清朝立國關外,定鼎北京後則依然沿襲春節民俗。順治八年(1651年)規定元旦、冬至、萬壽聖節為三大節日,節日期間皇帝要親自在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賀。三大節日之一的元旦是指陰曆年的第一天,也就是現在的春節。每逢春節時分,皇宮裡喧喧熱熱,一掃素日里的沉靜。各種民間習俗和宮裡活動,像開筆書「福」、燃放花炮、張掛春聯門神與宮訓圖、除夕家宴、太和殿筵宴等,拉開了節日的序幕,共同渲染出節日喜慶的氣氛。這裡掇拾皇宮習俗和活動中的一「熱」一「冷」,對皇宮中的春節略作一窺。

「熱」:花炮喧鳴度佳節

燃放花炮,是皇宮裡源自民間的習俗之一,而燃放花炮的重頭就是在春節期間。

從清朝的檔案來看,皇宮裡對花炮的稱呼有諸如煙花、煙火、花炮、爆竹、炮仗多種。稱呼不同,燃放花炮的時間同樣不同。還是在民間準備過節的時候,皇宮裡就開始燃放花炮了。每年在臘月二十一日卯時,皇宮裡和各衙門都要停止一切政務活動,封存寶璽和各衙門的印信。此後皇宮內便可以燃放花炮了,「如遇小建,著於十六日開炮;如遇大建,著於十七日開炮」,一直放到次年正月十九日為止,即所謂的除舊去邪、平安迎新。乾隆皇帝曾頒旨「封寶之前,辦事後放炮仗。封寶之後,出門就放炮仗」。如果此時皇帝外出巡幸,皇帝鑾輿走到哪裡,花炮也放到哪裡。道光元年(1821年)十月,道光皇帝指示說:「以後放對子炮時,如轎子走得快時少放幾個,走得慢時多放幾個,不必拘泥。」《檐曝雜記》中記載,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後,皇帝自寢宮出,每過一門,必鳴爆竹一聲,自遠而近,聽著爆竹聲響就知道皇帝已經快到乾清宮了。

元旦凌晨,皇帝到奉先殿、堂子等處行禮時,要燃放頭號花炮作為前導。至圓明園、長春園等處拜佛時,也要以燃放花炮作為前導。正月十五元宵節,皇帝晚上到圓明園山高水長殿前等處觀賞燃放花炮時,更是要燃放花炮在前面引路。《養吉齋叢錄》中曾將皇宮燃放花炮的情狀作了描述:「山高水長在圓明園之西,俗呼西廠,地勢寬敞,宜陳火戲。每歲正月十九日,例有筵宴……諸戲畢,命放花盒。侍側者用順風耳傳諭,即有侍衛將左右柱上所系盒子藥線淬火引之。金蛇電掣,倏忽間至十餘丈外,而鶴焰騰輝,花芭布彩矣。」彩焰騰輝,五彩斑斕,不僅設置專用於燃放的場地,而且花炮製作精巧,可以說皇宮燃放的花炮達到了極致。

清宮的花炮什麼樣呢?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內務府總管福長安等人準備中元年節及次年正月燃放的花炮的清單中,大大小小地羅列了花炮的諸多名目。如其中應行預備年例花炮:白日盒子1架、晚間盒子14架、翠簾7對、瓶花100位、節花40枝、手把花320個、菊子70個、纓絡50個、木香花58個、金台銀碟64對、大起火150枝、單響爆竹3000個、雙響爆竹650個。萬國樂春台花炮:節花20枝、軟鞭40掛、木香花300個、大纓絡300個、小纓絡100個、大飛火100位、小飛火1000位、板筒花1200個、明燈子3076個、催挺200個、葡萄120包、頭號爆竹1200個、三號爆竹1500個、開城爆竹9對、登子22000個、小起火30000枝、手把花4000個、二號起火1300枝、吊爆53000個、小盒子48個。熱河法船花炮:瓶花10位、手把花500個、纓絡500個、明燈子1350個、吊爆1600個、三號爆竹100個、登子1300個、大飛火30位、小飛火50位、軟燈400個。年例十二月底花炮:頭號至五號爆竹每樣各100個、單響爆竹800個。七夕花炮:大起火30枝、手把花30個、單響爆竹30個。中正殿念經燃放花炮:頭號爆竹10個、二號爆竹40個、三號爆竹20個、四號爆竹10個。祭灶:頭號爆竹10個。南府燃放花炮:彩爆500個、彩煙2000個、彩火馬200個。花炮影壁6次:小爆竹1800個、手把花600個、纓絡600個、彩燈馬300個、明登子600個。從中可以看出,花炮的種類、製作數量和燃放規模都是很可觀的。

觀賞著喧鳴震耳和絢麗多彩的花炮,皇帝當然高興了。雍正皇帝曾在詩中寫道:「天街爆竹喧鳴處,都是皇州報喜時。」道光皇帝也說:「爆竹如雷殷,池水若砥平。」「堅冰太液鏡中邊,翠輦行時竹爆宣。」聽著皇宮內外震耳欲聾的花炮聲,乾隆皇帝還感嘆:「京城每遇除夕、元旦、燈節,民間所放花炮晝夜喧鬧,不可勝計。」

康熙五十四年二月初六日閩浙總督范時崇奏進獻台灣西瓜事折

「冷」:台灣西瓜入宮來

春節預示著春天即將來臨,此時雖然春意已經露出了「尖尖角」,但在冰天雪地的北方,能夠吃上爽口清冽的西瓜,該是多麼愜意的事啊——?清朝的皇帝就有這樣的口福。

西瓜原產在非洲的沙漠之中,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在公元10世紀。元代詩人趙善慶《西洋瓜》詩中道:「竟傳異種遠難詳,且剖寒漿自在嘗。因產西方皆白色,為來中土盡黃瓤。」《胡嶠陷虜記》記載,「嶠征回紇,得此種歸,名曰西瓜」,胡嶠西征回紇帶回瓜種,西瓜因從西方來而得名。傳入中國後,「碧蔓凌霜卧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西瓜被廣泛種植。台灣是熱帶氣候,臘月冬天仍然可以收穫西瓜,福建地方官員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挖空心思將西瓜送到尚處於嚴寒中的北京皇宮,讓皇上實現了「冬天吃西瓜」的夢想。

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每年春節都要有台灣西瓜進獻到皇宮裡。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正月十六日,閩浙總督范時崇在奏摺里說:「每歲進御西瓜,皆從台灣採買。」福建地方官員每年春節前都要從台灣採買西瓜,進獻皇宮,這件奏摺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有關台灣西瓜進獻皇宮的檔案。從康熙五十二年開始,福建官員就調撥西瓜籽種到台灣播種,在十二月成熟後挑選西瓜進獻皇宮,以滿足皇帝在冰天雪地時吃西瓜的「慾望」。雍正元年正月初三日,閩浙總督滿保奏報進呈台灣西瓜一事,雍正皇帝對此親筆批示:「賜籽西瓜,來年進八十個足矣。泉州、台灣西瓜免進,不需要。」同一天,雍正皇帝在福建巡撫黃國材進呈台灣西瓜的奏摺上,更是直截了當地批示,「其泉州本地之種所種,皆不必進」,而且還囑咐拿出一些皇宮中的瓜種,叫黃國材的家人長慶帶回,送到台灣種植,來年收穫後進呈皇宮。很顯然,進獻皇宮的台灣西瓜為保證口感,逐漸要求用皇宮所發瓜籽種植。

進獻皇宮的台灣西瓜,皇帝非常關注,因此一直是由福建巡撫、閩浙總督親自操辦。具體到什麼程度呢?康熙五十二年正月,閩浙總督范時崇說,每年進呈的西瓜,從台灣運到省城,總是親自「細加揀擇,方敢齎進」。雍正元年三月,福建巡撫黃國材收到「御賜」西瓜籽種,派遣專人到台灣播種,十二月西瓜收成後,再由專船運到省城福州,「親加挑選」,派人護送進京。雍正二年(1724年)正月,閩浙總督滿保說,去年正月收到皇宮所發的籽種後,「遂派人齎捧所賞西瓜籽赴台灣下播」。八月下種,十二月成熟,滿保親自將送來的西瓜「優中選優」,送往京城。總督、巡撫親自查看驗收,然後快馬加鞭,趕在春節時分把台灣西瓜進獻皇宮,可見此事關係重大。

進獻清宮的西瓜有多少呢?雍正元年正月,閩浙總督滿保進獻皇宮西瓜,其中有皇宮所發西瓜籽種所種西瓜100個,台灣土產西瓜40個,泉州土產西瓜20個。雍正皇帝認為,「賜籽西瓜,來年進八十個足矣」,只需要進獻皇宮所發西瓜籽種所種西瓜80個。同年三月,福建巡撫黃國材派家人進京遞送奏摺,雍正皇帝御賜西瓜籽種後,另寫了一道手諭給黃國材,再一次明確來年進獻台灣西瓜50個。雍正六年(1728年)正月,福建總督高其倬奏請援照舊例頒給台灣西瓜籽種,雍正皇帝指示,台灣西瓜「專為貢獻之用,汝等各處通共三四十足矣」。每年進獻皇宮的台灣西瓜由80個減少為三四十個,數量大為減少。檔案中記載,雍正九年(1731年)十一月十八日福建巡撫趙國麟進獻西瓜12個,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二月十五日福建水師提督陳勇進獻進西瓜12個。

台灣到北京遠隔千山萬水,台灣西瓜怎麼運到皇宮呢?進獻皇宮的台灣西瓜都是在八月布種,十二月前後成熟, 要趕在春節時分運到京城。康熙五十二年正月,閩浙總督范時崇在奏摺中說:「今春天時和暖,瓜之皮質不能如往年之堅實。……長途運送,恐不能足往年所進之額。」擔心由於天氣和暖,西瓜會在運送途中壞掉。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范時崇差派把總沈國臣前往台灣辦運西瓜,不料往返台灣都趕上了颱風,到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二十三日才回到福州,緊接著起行北上,耽擱了皇宮需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閩浙總督楊廷璋派遣鄭良貴、王文璽兩名親信,赴北京進獻台灣西瓜、燕窩等物。十二月二十二日在丹徒縣僱用船戶魏玉升的船隻渡江,當船行至江中,狂風大作,船被風浪打翻,船上連人帶貨全部落水。王文璽和兩個水手扶板漂流,遇船獲救,鄭良貴和船戶魏玉升則溺水遇難,西瓜等物全部漂失。楊廷璋無奈之下只得專摺奏報,「一時購辦無及,缺誤之咎,不勝悚仄」,自責耽誤了進獻台灣西瓜。好在乾隆皇帝並沒有怪罪,提筆批示:「此何必!」可見,台灣西瓜運到京城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很容易讓人影像出「一騎紅塵妃子笑」的畫面。

台灣西瓜真的好么?當年雍正皇帝吃罷西瓜,曾連稱:「今年西瓜種著了,甚好。」看來西瓜確實口感不錯,「味道好極了」。也正是因為在北方萬里雪飄的寒冬吃上西瓜十分不易,皇帝還將西瓜作為恩賞之物,以籠絡臣子。乾隆元年(1736年)二月二十二日,乾隆皇帝賞賜給直隸總督李衛一個西瓜,住在保定府的李衛聞訊「出郭跪迎,至署虔設香案,望闕叩頭謝恩」,西瓜又被賦予了溝通君臣關係的使命。

作者哈恩忠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八國聯軍為破壞龍脈,炮轟順治陵,打了三炮後嚇得抱頭鼠竄!
滿族的小年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