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年初一 開門見喜

大年初一 開門見喜

GIF


為自己祈願一回

昨夜煙花爆竹

為誰絢麗

今晨一地落紅

為誰嘆息

時間彷彿來過

又匆匆而去

一些經歷瞬間模糊

一些人轉身千里萬里

過去 現在 未來

誰給世界定出程序

我想為自己祈願一回

大年初一 . 開門見喜

年有許多傳統年俗,我單喜歡新年初一的這一天。

民以食為天,農人沒有一天不在勞作,倘一個成年人甚或一個能入學以後的孩童,每日里在村中、田間遊走,耍玩,那不叫悠閑,而是一個不受人尊重的懶人。唯年初一,大人孩子抄手閑聊不做活計,不會招致父母、丈夫、與媳婦的斥責。這一天,還可以打牌、瞎逛、嬉鬧、瘋跑、唱泗州戲,活動都很自由閑適,不受約束。但又因為是新年的第一天,在自由內還要講究許多年俗規矩,如同國家法律,雖沒有套在身上,卻在心靈上有個尺度。通常無論除夕熬歲、看晚會有多久,年初一大人孩子都要早起,表明一年裡家人勤快;睡懶覺,會表明一家人懶惰,沒有收成。

新年裡,年初一寓意著很多的預示。

兒時的印象里,每個年初一,都是父親第一個起床,打開屋門在院門外先放三個雷子(單炮),叫開門炮。母親也早早起來在堂屋條幾的香壇里,點上三炷香,在八仙桌上擺上幾個果品小供,敬天神;在門外一旁的香壇里點上三炷香,敬地神;在廚房的灶前點燃三炷香敬廚神後,母親便在堂屋飯桌上,沏上幾碗(或幾杯)紅糖水,喊上我們兄妹起床喝了,意即一年裡家人甜甜蜜蜜,日子甜甜美美。而後我們一家人圍繞著父親拿出長長的幾千頭的農家手制鞭炮,燃放。待哥哥十來歲上,這個任務就交給這個家未來的主門人身上。炮越長、越響亮越好,預示著來年日子紅紅火火,亮亮堂堂。

轉入屋,父母端坐堂前,有時會拉上一個小葦席,我們兄妹三人一併跪下給父母磕頭拜年,以表忠孝禮節。立身時,父母發給我們每人準備好的同等值的壓歲錢,這是父母的祝福,不能讓孩子一年裡口袋空空,要有錢,有收穫。如今,哥嫂都有了孫子,我和妹妹也早已出嫁,一般是不允許出嫁的女兒在娘家過年,只能年初二再回去拜望父母親人,小住。據母親說,到了年初一,哥嫂仍然把年邁的父母請到堂前,坐好,然後哥嫂、侄子侄媳、侄孫依次論輩分鄭重給老人拜年,父母仍然還把五十多歲的哥嫂當做小孩兒,發給壓歲錢。哥哥說,這個禮節雖然有點迷信,一年裡有一次感恩父母的機會,作為子孫我們心甘情願。每每看著跪在面前的子孫,父母也總會幸福感動得眼睛濕潤。所有的辛勤勞苦,大概只為眼前人之天倫。

人生為膝下歡喜,心靈上也為逝者常懷敬意。接下來,按慣例,父親帶著哥哥取出買好的草紙,用百元紙幣在上面摞印,然後教哥哥雙手捻動一沓沓草紙打成鋸齒狀或波浪紋狀的花紙,置放在籃子里,再拿出幾串長度不一的鞭炮,在祖宗幾代人的墳前燃放,提醒地下的人起來收錢。父親說,事死者如事生,我們兄妹就點頭遐思。不一會近門家族的男丁們就集聚在院門前,結隊論輩分、次序到各個墳地而去,趁此機會相互聊幾句在外打拚的艱辛與見聞,常常會有爭辯也有認同。農人,平時再有隔閡,逝者為大,也會這時候團結,除非矛盾太深,才各上各的祖墳,這樣外族人就容易輕視家門不和的人家。小家如國家,因此族人都會盡量凝聚。每個春節,皖北農人都會在年三十的下午和年初一的一早給先人表此禮節,即便再窮的人家,也少不了這份心情。

男人們下地後,很小的孩子們則三五一群到各家門口撿拾落地的炮仗,看誰撿得多,帶捻得多。女人們則在廚房裡下年三十下午提前包好的餃子,有葷有素。餃子,一般要包夠一家人吃上四頓的,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的三頓。新年初一吃餃子,意即一年裡事事圓圓滿滿,利利索索。包餃子的時候,母親會找來一枚硬幣,幾分、五角到一元的都行,洗乾淨裹在餃餡里,用餃皮包上,不做記號,大致知道放在哪個位置,等到年初一一早下了,一家人誰吃到,就預示著這一年裡他能當家做主有財運。於是,大人孩子新年第一天,都希望吃到這個餃子。有的人家孩子調皮,趁大人不注意,用個勺子把一鍋餃子都攪爛了,就要吃到那個帶錢幣的。

一個小時左右,男人們回來了。

家中的女人們開始盛餃子,第一碗放在灶頭,給灶老爺品嘗。母親說,你多敬他,這一年裡他好給你飯吃;然後,母親還會多盛三兩碗放在鍋台的一圈上,表明來年裡家中添丁進口,多子多孫。而且年初一到十五,尤其除了初一,初三、初五都為小年,吃飯前更要放炮,給天、地、灶神上香,以明恩典和敬畏之心。

吃好水餃,碗筷往廚房裡一放就行,不用洗涮,即便洗涮,也要留些飯食在鍋里,表明一年裡糧食有餘,吃不完。家中的老人總說,年初一一大早洗臉水不要潑,地麵灰塵也不要清掃,更不能動刀動剪,動了財氣。一般年輕人家不在意這些,凡家有年事較高的人家,就很在意,往往剛過門的新媳婦不懂規矩,也不願遵守舊俗,就會惹得老太太心下不喜,點著拐杖說,過午方可。

早飯餃子後,就是村人大拜年的時候了,父母要帶我們兄妹一起去給爺爺奶奶拜年。那時爺爺奶奶身邊還有沒結婚的小叔小姑,我們是分開來另住的。之後,父母回家接待村人的大拜年,我們兄妹再依次去給二叔三叔家拜年。由於我家輩分較長,父親又是村隊學校的一級教師兼校長,除卻每年義務給村人寫春聯,平日里又忙於村人的婚喪執事和大事協調;母親又極為善良在背後默默支持父親工作的同時,總把一大家人的關係處理的和諧恰當,成為村人的榜樣,常常村中的老婆婆、小媳婦總喜歡到母親這裡訴苦,母親也總能讓他們家庭矛盾之冰緩為玉帛。因此父母在村中德高望重,年年年初一拜年的從早上一直到下午,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分批輪班到家中小坐,有的來不及,在正月里的某一天還會趕來坐一坐。他們總會「將上堂,聲必揚」,剛進了大門,就喊「俺大老爺,大奶奶,俺們來給您拜年啦!恁快把衣服兜好,我給您磕個響頭……!」說著幾個人就哈哈地作佯要跪下,父母總會及時地把他們挽起來,說,「免啦免啦,都什麼年代了,不興了!不興了!」遂端過早已準備好的瓜子花生果品,讓大家分享品嘗,大家也就說笑著坐下來說說這一年的光景、收入和生活。這個時候,我家的客堂里總是親情濃濃,意暖融融。我們小孩子也歡快地在院子里,踢毽子、丟沙包、捉迷藏、過家家,再偷吃幾根冰溜子,為樂,比現在的孩子關在屋子裡,看手機打遊戲,逛超市可要開心得多。

過了大拜年環節,年初一的九點多之後,就是一年當中最幸福的時刻了。如今,各家和共同拜過年的小年青人,三五一群去看看昔日的學校,去打籃球、去相親、去同學會、去縣城飆歌;大人們開始聚攏在院子里陽光好、性格好的人家,鋪桌子打牌、打三五反鬥地主、搓麻將,有的媳婦離不開男人,就倚在男人的膀後,指手畫腳,男人就讓她一邊玩兒去吧。女人吃吃地笑,從此只看不說話, 這也是規矩。有時女人們也會另起爐灶,總因孩子纏鬧,一會兒換李媳婦一會兒換張媳婦,花生瓜子磕了一地,輸贏都在笑談之中。任幾個孩子在電視機前,手握遙控器摁來摁去,一會開一會關,說不好看。總之,皖北利辛的老家,大年初一就是這樣有著許多規矩,卻又十分鬧騰。

一年年地,時代在進步,風俗在擯棄。相信年初一的許多規矩,是我們祖輩先人世代的美好願望,人生若能天天都如新年初一,有吃有喝,不用勞作,真是天大的幸福美景。而這種日子已經在我們的身邊降臨,需要珍惜。享受今天,迎接明天。大年初二,帶著孩子走親訪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規劃師筆記 的精彩文章:

建築和環境『圓滑』處理的停車樓
新都:打造現代化、國際范「成北新中心城區」

TAG:規劃師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