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反胃的病因病理以及臨床治療

反胃的病因病理以及臨床治療

反胃(regurgitation /A stomach upset)食後脘腹悶脹、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多由飲食不節、酒色所傷,或長期憂思郁怒,使脾胃功能受損,以致氣滯、血瘀、痰凝而成。又稱胃反、翻胃。

病因病理

漢代《金匱要略》記載反胃的臨床特徵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並提出具體證治。唐代王冰在《素問》注文中認為此病的病機是無火,使脾胃無以腐熟水谷。元代《丹溪心法》認為反胃的病機為血虛、氣虛、有熱、有痰。明代《景岳全書》中的補命門火之說,是對此病治療的重要補充。西醫的消化性潰瘍,胃、十二指腸憩室,急、慢性胃炎,胃黏膜脫垂,十二指腸壅滯症,胃腫瘤,胃神經官能症等,凡並發胃幽門部痙攣、水腫、狹窄,引起胃排空障礙,有反胃癥狀者,均可參考此病的內容辨證論治。

反胃的發生,主要為脾胃虛寒、胃中積熱、痰濁阻胃或瘀血阻絡等,影響胃氣通降下行,宿食不化而成。

疾病辨治

反胃的辨治,可概括為寒、熱、痰、瘀四類。脾胃虛寒。證見食後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吐後即覺舒適,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緩無力。治宜溫中健脾、和胃降逆,用丁香透膈散。若兼見面色白,四肢清冷,舌淡白,脈沉細,為久吐累及腎陽。治宜益火之源、溫運脾陽,方用附子理中丸加味。胃中積熱。證見食後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酸腐稠液,面紅,心煩口渴,便秘尿赤,舌干紅,苔黃厚膩,脈滑數。治宜清胃泄熱,方用竹茹湯。若兼見唇乾口燥,大便乾結,舌紅,脈轉細,為久吐傷津耗氣,氣陰兩虛。治宜益氣生津、降逆止吐,方用大半夏湯。痰濁阻胃。證見經常脘腹脹滿,食後尤甚,上腹或有積塊,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為痰涎水飲,眩暈,心悸,苔白滑,脈滑數。治宜滌痰化濁、和胃降逆,用導痰湯為主方。血瘀內結。證見經常脘腹脹滿,食後尤甚,上腹有積塊,堅硬且推之不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吐血便血,或上腹脹滿刺痛拒按,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脈弦澀。治宜活血化瘀、和胃降逆,方用膈下逐瘀湯加減。

反胃起病緩慢,病初多表現為脾胃虛寒或胃中積熱,適當調理,較易治療。如久病形體日漸衰弱,發展為真陰枯竭或真陽衰微之危候,預後不佳。

注意調節飲食,戒煙酒辛辣等刺激之品,保持心情舒暢,房事有節,有助於反胃的預防與治療。

反胃的類型

1)濁阻胃型反胃。證見經常脘腹脹滿,食後尤甚,上腹或有積塊,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為痰涎水飲,眩暈,心悸,苔白滑,脈滑數。

2)瘀內結型反胃。證見經常脘腹脹滿,食後尤甚,上腹有積塊,堅硬且推之不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吐血便血,或上腹脹滿刺痛拒按,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脈弦澀。

3)胃虛寒型反胃。證見食後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吐後即覺舒適,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緩無力。

4)中積熱型反胃。證見食後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酸腐稠液,面紅,心煩口渴,便秘尿赤,舌干紅,苔黃厚膩,脈滑數。治宜清胃泄熱,方用竹茹湯。若兼見唇乾口燥,大便乾結,舌紅,脈轉細,為久吐傷津耗氣,氣陰兩虛。

臨床治療

反胃的病機已明,故臨證辨治應肝脾胃三者結合,以疏肝健脾治其本,通降胃氣治其標。做到疏而不傷正氣,補而不礙運氣,降而不伐胃氣。急性反胃多是邪盛,辨治較易。慢性反胃多因正虛,更須詳察細辨。用藥須輕靈,固護胃氣,不悖「慢性病有方有守」之古訓。如因腫瘤毒瘀等致病宜合清熱解毒化瘀散結柔絡之品。此外,患者頤養情性,注意飲食起居。

1. 疏肝理氣

肝氣最宜疏利暢達,方可使人體五臟六腑氣機升降出入自如。肝氣鬱結或橫逆克犯脾胃使脾運減退清氣不升、胃降失司濁氣上逆。證見病情每因情懷怫鬱而加重,氣悶郁煩,胃脘脹痛,噯氣泛惡,脈弦。欲安胃必先制肝,用四逆散調和。氣滯明顯可合越鞠丸、金鈴子散,肝陰不足可合一貫煎等。

「肝之餘氣泄於膽,聚而成精」。肝膽互為表裡,膽升清陽之氣,「膽宜見降」,膽汁藉助於肝的疏泄輸於腸以助消化,肝升膽降正常輔佐脾胃的升降。若膽汁排泄逆反也令胃氣不和痰涎內生而反胃,用四逆溫膽湯理氣化痰清膽和胃效果明顯。

2.健脾助運

《素問.厥論》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運正常飲食水谷無以停聚,反胃者往往畏懼納谷,精微攝入減少,導致腎精虧、腎氣衰、腎陽虛,見下焦火衰;機體氣血不足,肝血虛虧使肝體不用。證見神疲懶言,食欲不振,面色不華,脈形細小。亟宜補益脾氣,使脾氣振奮貴於運化,飲食物與津液循其常道不逆反,以四君子湯為基本方化裁;若脾陽虛宜溫運脾陽,以附子理中湯加味。

3. 和胃通降

「六腑以通為用」,胃居高位,每當宜降。通降胃氣誠如李杲所言「引胃氣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葯以治其標」。胃中有邪當分外干內傷,明寒熱虛實不同。胃受邪擾,胃氣失降,應「伏其所主,先其所因」而通之。若見胃中虛寒宜溫中降逆,丁香柿蒂湯相佐;痰飲阻於胃脘宜溫化降逆,橘皮竹茹湯相佐;少氣耗津宜益氣生津降逆,旋覆代赭湯相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疾病不能拖 的精彩文章:

原發性iga腎病到底指的什麼性質的疾病?
醫學知識:血淋病證概述

TAG:疾病不能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