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黎川舊事‖塗冢宰的家國春秋

黎川舊事‖塗冢宰的家國春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明末的黎川,雖然蝸居在武夷山脈的腹地,卻因為有眾多的才學之士聚集,因此而有一種漢族士大夫忠貞的氣節。在這種氣節的支撐下,隱逸的抑鬱而死,在朝的兵敗而死,被俘的不屈而死,就連民間百姓,見清軍攻至,也面不改色引頸受戮者眾多。

塗國鼎(1571-1646),字牧之,號徯如。明末江西新城東坊(黎川)人。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中進士,歷任太僕卿、刑部侍郎、南京吏部尚書等職。世稱「太宰」或「冢宰」,故黎川歷來稱其為「塗冢宰」。南明隆武二年,即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攻建昌,國鼎與監軍張家玉等艱守黎川城,兵敗被俘不屈後絕食而死。

塗國鼎的母親江氏,為黎川富戶江家之女,江家雖然沒有人在朝為官,卻富甲一方。江氏出於富戶,卻服飾簡樸勤儉持家。婆婆眼睛不好,江氏親自煎湯熬藥為婆婆治療。婆婆身上有皮膚病瘙癢難忍,江氏幫她擾癢紓解。進出攙扶,恭順有加。隨著塗國鼎官職越做越大,江氏卻依然帶著荊釵著布衣與往日無異。國鼎的父親朝敬,字一亭,向來體弱多病,他放棄考取功名,跟隨當時的理學名儒羅汝芳、鄧元錫等人,聽他們講學,研習個中精妙要義。他與夫人江氏奉養雙親至誠至孝,性情恬淡溫和,晨昏定省,從不省略。兄弟之間和睦友善互相幫襯。晚年因為兒子塗國鼎的尊貴被朝廷加封恩榮,他依然布衣蔬食,不以此而炫耀,見到他的人都不敢相信這個普通如百姓的老人家兒子居然是朝廷的大官。縣邑宴請鄉賓,他屢次請辭不去,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後的那一天,他必定和朋友們在紀念鄧元錫的鄧徵君祠講學。

在父母的品行影響下,塗國鼎性格寬厚,孝順有加,處事進退有度。史料記載:「國鼎姿度端凝,德量寬厚」,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美目俊朗、風度翩翩的兒郎。他心胸開朗,坦蕩大氣。中進士後,塗國鼎一開始任職「大行人」(掌管朝廷禮儀的官員),任職七年,辦事幹練,任勞任怨。萬曆四十四年(1616),按例應該任職鄉試主官,正好有同仁也覬覦這一職務,國鼎找了一個借口把這個職務讓給了他而自己另任他職。時任宰相欣賞他的退讓胸懷,萬曆四十六年(1618),又晉陞他去主管官員的考核選任。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塗國鼎在這個職位上,重大局,識大體,一心為朝廷選任良才。此時,父親朝敬公已年逾古稀,他請假回家鄉探望。不久,父病故,他守孝三年服滿後回京。明憙宗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擅政,在朝者多巴結魏忠賢佔據各種要職。因不攀附權貴,明熹宗天啟四年(1624年),塗國鼎退處南太常寺卿閑職。崇禎皇帝登基後大力剷除閹黨,他識人善用,把塗國鼎晉為太僕卿。國鼎為太僕,不僅把積弊多年的馬政管的井井有條,還多次向皇帝進奏各種方策,深得崇禎皇帝信任,賞他侍御前講席。後來又任刑部左侍郎,清廉不阿,執法有度,寬嚴相濟,並將之前的許多冤案平反。

崇禎中期,塗國鼎以母親江太淑人年邁體衰,無人照料為由奏請回家奉養,獲准後返鄉閑居九年。崇禎十二年(1639),愛才的崇禎皇帝又重新啟用塗國鼎任職吏部尚書。塗國鼎堅持原則,不附權勢,不徇私情,革貪官獎廉行,深得好評。皇上褒嘉他曰「明允」,意思是稱讚他老成練達,清德素著,一心要重用他。崇禎十五年(1642),塗國鼎已年屆古稀,仍日理萬機,以致積勞成疾。「日下血數升」,母親又年近百齡,自己未在身邊照顧,故多次上疏懇求辭官,獲准回籍。聖上囑咐他好好調理,等病好了再回朝。回鄉後,對母親極其照顧。在回鄉的這段時間裡,他發起鄉人加固黎川縣城圍牆,歷時二年,建成長938丈,高2.1丈,厚1.2丈的古城牆。

崇禎十六年(1643),江太淑人去世,享年九十有七。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破北京。塗國鼎家憂國恤,交填胸臆,悲憤不已。沒多久,南明朝廷危急,朝廷加封他「太子少保」,命他「加意調理,痊日起用。」清順治三年(1646),清軍攻破撫州,將要進取新城,塗國鼎讓兩個兒子帶著家人先行疏散,自己只留下兩個忠僕陪伴。塗國鼎主動籌措軍需協助地方官員李翔、張家玉抗清。黎川城破被俘後,他遭烙刑,拒不降服。清軍將他帶往郡府南城,遇到降清的舊時明將王得仁,王得仁聞報急忙下令釋放他。僕從雇船載他回家,回家後,憤懣積鬱,拒醫絕食而死。平生所作文章著有《性余堂集》。

塗國鼎的原配夫人鄧氏,出自新城名家,端莊大方。年二十八生下兒子塗斯邵。後妾程孺人生下二子塗斯皇,鄧氏待之如同己生。對孫子們大誴(cong)、大訸(he)、大?(reng),鄧氏雖然憐愛卻不姑息。鄧氏對婆婆江太淑人非常孝敬,凡事都盡量讓婆婆開心。雖然出生顯貴之家,卻帶著兒媳孫媳們點著燈紡紗織布,拿著舊衣服對家裡人說,這是我陪嫁時候的衣服,補一補還是可以的穿的。享年八十而卒。

塗國鼎的弟弟塗國祐,字命之,號毖予。他品性清逸,甘於清寒,並不因為哥哥在朝做了大官就仗勢而驕。十多年總是一襲青衣披身,長年在靜山寺與高僧交流禪學。終其一生不入公庭,所寫文章從不呈送官府。臨終前命兒子斯馨將家中所存的一些地契、鄉人借貸的憑據悉數燒毀,說:錢財都是身外之物,我不想把這些東西留給後人並給後人留下負累。兄長塗國鼎對他說:我知道弟弟你從不輕易收受別人的分毫贈與,唯有我們家祖上留下的薄田數畝給你的後代,你就收下吧。國祐堅辭不受,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為子孫後代貽謀沒有必要。

塗國鼎長子塗斯邵,字宜闇(an)。城破之時,父親命他帶著弟弟和家人先行疏散。他性情單純,胸無城府,待人謙和有禮,恭謹溫順有長兄之風。初識他的人都想不到他會是尊貴人家的公子。斯邵以父親的蔭封被選任官職,堅辭不就。郡縣官府大人以公事名義拜訪他也避而不見。他的居所遍植花卉修竹,平素只與兩三摯友讀書聊天,焚香聽琴。塗國鼎遇難時,斯邵半夜裡欲舉刀自裁殉父,被弟弟斯皇的兒子大訸察覺,救了下來。晚年感嘆世道多變絕葷食與老僧別無二樣。

塗國鼎幼子斯皇,字宜振,號澹菴,秀才。明朝滅亡後,放棄了考取功名,與哥哥的兒子大?結草廬隱居。只與謝程山夫子、易堂諸君往來。他與魏禧等人有文章唱和,可惜皆散失無存。

塗大?,字允恆,塗斯邵三子。祖父塗國鼎非常疼愛他。年方十五應試童子試就初露鋒芒。國變之後,放棄應試,與叔叔斯皇一同隱居,種菜賦詩,自得其樂。他學書法,書行楷,深得王羲之米芾的筆意。大?性清淡,與人和善,與世不爭。遇事則有主見,樂善好施,這與塗國鼎一脈相承的家風是分不開的。晚年尤其好讀書,自己所著文章不多,唯獨重新刪輯了先賢鄧元錫所著的《函史》上下編,增補《史學提要》元明二篇,並為之注,看上去與前書如出一轍。寧都魏禧說:大?才高博學,不肯應試功名,郡邑官員聞其名不見其人三十年,是可以當得起「處士」(處士,古時候稱有德才而隱居不願做官的人。)之稱的。

在古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無數士大夫家族的夢想。當國變之時,忠與孝、進與退、舍與得都是萬般的難以抉擇。而從塗國鼎的家族傳承與家國情懷的完美結合中,我們看到了那一特定時期士大夫的精神信仰,也看到了矗立在黎河大地上一座氣節豐碑。

在小鎮,讀書寫字,走山走水走村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艷的小鎮 的精彩文章:

黎川舊事‖梅源的西山遺風
在小鎮‖壽匾中的故事及文化

TAG:丁艷的小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