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中醫經方故事連載選擇大於努力

我的中醫經方故事連載選擇大於努力

159、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葯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太陽病,以他葯下之,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可用甘草瀉心湯,又用下法,腹瀉更不止,用理中湯治療,利反甚,因為理中治療中焦虛寒,因反覆下後下焦虛衰,不能禁止,用赤石脂禹餘糧,如果還沒有好轉,利小便方法,調理水谷不別,使水走前陰,可用五苓散或真武湯類。

《神農本草經》:【青石赤石黃石白石黑石脂等】味甘。平。主治黃疸。泄利。腸澼膿血。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飢。輕身。延年。五石脂各隨五色補五藏。

《神農本草經》:【禹餘糧】味甘。寒。主治咳逆。寒熱煩滿。下利赤白血閉。癥瘕。大熱。煉餌服之。不飢輕身。延年

160、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太陽傷寒吐下,表不解氣上沖,再發汗,出現虛煩,津液氣血芒失,中氣為虛,邪夾飲而上逆,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血虛夾飲,出現眩冒為氣上沖,病久不治,肢體失用而成萎。

161、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傷寒經過汗,吐,下後,病以後,還有心下痞硬,噯氣不除,為胃虛飲逆,無下利腸鳴,不用生薑瀉心,本方重在噫氣,三黃瀉心治熱秘,本方治虛秘。

噫氣而大便稀用茯苓飲,噫氣不除用本方此胃虛,以噫為苦,橘枳薑湯也治噫氣,屬胃實,以噫為舒。

162、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下後表不解,應用桂枝湯,反汗出而喘,為里熱甚,而桂枝湯為里熱所忌,不可更用桂枝湯,無大熱,外無大熱,熱內陷,表反無大熱,以麻杏石膏湯。

半夏麻黃丸方證

六經辨證:太陽太陰合病

辨證要點:表實見心下悸者

葛根加半夏方證

六經辨證:太陽太陰合病

辨證要點:葛根湯方證兼見下利或無下利而嘔者

麻黃加術湯方證

六經辨證:太陽太陰合病

辨證要點:麻黃湯證而見濕痹煩痛者

射干麻黃湯證

六經辨證:太陽太陰陽明合病

辨證要點:小青龍湯證喉中痰鳴顯者

牡蠣湯方證

六經辨證:太陽太陰陽明合病

辨證要點:虐疾寒多熱少,無汗身疼者

桂枝麻黃各半湯

六經辨證:太陽病

辨證要點:見於感冒,發熱病後期,慢性病復感外邪時

桂枝二麻黃一湯

六經辨證:太陽病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多而麻黃湯證少者

小青龍湯

六經辨證:太陽太陰合病

辨證要點:外邪里飲而致咳喘者。

千金三黃湯方

六經辨證:太陽陽明太陰合病

辨證要點:關節疼痛,無汗惡寒而煩熱者

古今錄驗續命湯

六經辨證:太陽陽明太陰兼氣血虛瘀血

辨證要點:麻黃加石膏湯證而氣血虛兼瘀血者,中風偏枯,拘急等而有表證者。

今天的討論很有收穫及啟發,對於疾病的處理,可以看到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有些人看到了表證,有些覺得可以不用處理先,這涉及到表裡同病問題,合病的治療,這個醫案還是很有啟發性,就是對於半表半里的進一步認識及血室關係,察覺到了疾病不同的變化。

會後,與秋玲背了40~60我還需要多努力,一同前行,不用關注於其他,選擇大於努力,選擇後就會專註及堅持,不然什麼都會抓不到,很快時光就會從指縫中溜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林佳明,崇尚仲景醫學,六經辯證,運用經方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做經方一代傳人。

註: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常識,不做為處方,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佳明日記 的精彩文章:

我的中醫經方故事連載頭痛
我的中醫經方故事連載口痙

TAG:佳明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