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死後蜀漢本來有一個明白人,但是戰略卻被另一集團所阻撓

諸葛亮死後蜀漢本來有一個明白人,但是戰略卻被另一集團所阻撓

在諸葛亮的扶植下,姜維迅速掌握了蜀漢的軍政大權,順利實現了與諸葛亮 的權力交接。姜維手握重兵後,仍然以個人得失為出發點,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 凡是有利於自己掌控權力的提議他都積極支持,對於可能分散自己權力的提議他 都堅決反對。

姜維因為袒心從東三郡伐魏可能削弱自己的勢力,對分兵北伐持消極態度。

蜀漢如果想要收復中原,必須選擇合適的出川線路。

當年關羽丟失荊州,永安以東盡屬東吳,以後劉備伐吳未果,蜀漢國勢衰 微,又不得不與孫權聯合。

由於孫權在川東,劉禪不可能東出三峽,越過孫權佔領的荊州北擊曹魏。 西蜀伐魏在理論上只剩下正北和東北兩個方向了。

正北是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線,東北是著名的東三郡,即:房陵、上庸和魏興。

東三郡位於今天的陝西南部和湖北西北,雖然位置偏僻,但有著極其重要 的軍事價值。當年劉備取得西川後,一共千了兩件大事,一是派黃忠攻下定軍山,北取漢中,另一件事就是派劉封、孟達襲取東三郡。諸葛亮時期,他也曾 策動孟達反正。我們由此可見東三郡之於蜀漢的重要性。

諸葛亮六出祁山未果,他的後繼者還要一根筋地北出祁山,為什麼放著東 三郡不取呢?這裡既有主觀上的認識誤區,也是蜀漢內部利益集團博弈的結果。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三國志?蜀書?蔣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琬以為昔諸葛亮數閾秦川, 道險運艱:竟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蔣琬認為諸葛亮多次北出祁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道 路艱險,運輸困難,所以不能成功。如果乘船從漢水和沔水順流而下,直達東 三郡。這樣的話,要比北出祁山容易許多。

看來,蜀漢集團中還是有明白人的。

但接下來糊塗人就出場了,有人對蔣琬的提案表示異議。「眾論咸謂如不 克捷,還路甚難,非長策也。於是遣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等喻指。」(《三 國志?蜀書?蔣琬傳》)

這段話的意思是:大家都說,如果打不下東三郡,部隊很難撤回來,並且 推舉費禕和姜維向皇帝進言,否決蔣琬的意見,事情一下就鬧大了。

為什麼大家對襲取東三郡的計劃如此反感呢?陳壽沒說。

我想這大約要從彝陵之戰說起。劉備在發放彝陵之戰前,將軍黃權就曾向 其諫言說,沿長江順流而下討伐東吳,去時容易,但返回西川時,逆流而上, 回程艱難。如果戰事不利,很難全師而退。劉備大敗後,黃權最終也因為無法 逆流溯江而被迫投降曹魏。

有了彝陵之戰的教訓,劉禪時期的蜀漢已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了,君臣上下都害怕再重蹈彝陵之戰的覆轍。

這是蜀漢對攻取東三郡主觀認識上的誤區。

其實,戰爭講究的是「出其不易,攻其不備」,越是表面上看著困難的地 方,有時越是最容易突破。鄧艾父子伐山開路,奇襲西蜀時,如果也像蜀漢集 團中的大部分人那樣心虛膽怯的話,平定西川則是萬難成功的。

除了認識上的問題,這裡面還糾纏著派別間的利益紛爭。

前面說了,大家推舉費禕和姜維向皇帝進言。為什麼要推舉費禕和姜維呢? 一方面是因為這兩個人官職高,一個是尚書令,一個是監軍,說起話來有份量。 更重要是因為二者都是蔣琬提案的堅決反對者,如果兩個人都贊同蔣琬的主張, 他們是萬萬不會代表大家向劉禪請命的。

反對派的核心人物應該是姜維,因為當時姜維正在經略隴西。以往西蜀對 曹魏的攻勢全部都集中在川北,川北是國家的戰略重點。如果國家將戰略重點 放在奪取東三郡上,隴西的重要性就會相對下降,並且按照蔣碗的方案,戰爭 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水軍,而不是陸軍。所以,姜維在朝中、軍中屈指可數的地 位必將受到影響,姜維當然要與費禕結成聯盟,一致否決蔣琬的提議了。

大家不禁會問,難道姜維就因為一己之私而廢天下大業嗎?

可事實情況的確如此。

接下來,蔣碗針對以費禕和姜維為首的非議,向劉禪上疏。蔣琬的上疏更 加證明了這一點。

蔣琬在上奏的表章中是這樣說的:「今魏跨帶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 若東西并力,首尾掎角,雖未能速得如志,且當分裂香食,先摧其支黨。然吳 期二三,連不克果,俯仰惟艱,實忘寢食。輒與費禕等議,以涼州胡塞之要, 進退有資,賊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漢如渴,又昔偏軍入羌,郭淮破走,算 其長短,以為事首,宜以姜維為涼州刺史。若維征行,銜持河右,臣當帥軍為 維鎮繼。今涪水陸四通,惟急是應,若東北有虞,赴之不難^ 」(《三國志.蜀 書.蔣琬傳》)

蔣碗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蔣琬是說,現在曹魏囊括九州,樹大根深,很難輕易打垮它。如果我們在 東面和西面成犄角之勢,合力伐魏,雖然不能馬上摧垮對方,但可以實現對其 分裂蠶食的意圖。但是吳國接二連三地爽約,無法實現合擊的目的。

蔣琬首先說了進攻曹魏必須兩面夾擊。接著又說,我和費禕等人商議,認 為涼州是邊塞要衝,進退有據,而且有以羌族為首的少數民族武裝支持我們, 過去姜維曾經在那裡大敗郭淮,所以應該讓姜維擔任涼州刺史。而東北面的涪 水四通八達,如果姜維北伐,我可以為其做接應,如果東北有問題,我也可以 很快到達那裡。

本來說的是東西兩面并力伐魏的事,怎麼突然之間又扯到保舉姜維作涼州 刺史上了。難道是蔣琬腦筋出了問題?

事實上蔣琬的腦筋沒有任何問題。

蔣琬上疏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實現攻取東三郡的作戰計劃,因為蔣琬知道姜 維從自身利益出發,阻撓東進,所以建議劉禪先封姜維一個涼州刺史,表明朝 廷對隴西及姜維本人的重視。接著他闡述自己屯兵涪陵的重要意義,說屯兵涪 陵既可以東出,也可做姜維後盾。同時,蔣琬在事前還做通了費禕的工作,所 以才有了 「輒與費禕等議」這句話。

應該說蔣琬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姜維的態度 知道姜維心思,對症下藥。這樣既解除了姜維的顧慮,又實現了襲取東三郡的 戰略意圖。

但不幸的是蔣琬身體不好,本來就有病,到了涪陵後病情又加重。不久,蜀漢後期唯一的一個明白人也死去了。

蔣琬一死,姜維為了維護自己在北部邊境的控制能力,不斷出兵川北,襲 取東三郡的計劃自然無人問津。蜀漢政權也在無數次如出一撤的北伐中消耗著 自己的實力,直到鍾會、鄧艾的大軍兵臨城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濛歷史堂 的精彩文章:

美國式養老經驗並不適合華人,華人老人在美自殺幾率為其10倍
三國中大師級出事人才蔣干絕非小丑,張遼和徐晃說關羽不可能比

TAG:迷濛歷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