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十二因緣法講解

十二因緣法講解

十二因緣法講解

十二因緣法講解

(1)無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煩惱的總稱。於緣起性空無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執著,此謂「無明」;

(2)行:造作義,指一切行為,即依無明所造的善惡業;

(3)識:業識,此識隨業受報,為過去業力所驅,挾持所造善惡種子而來投胎;

十二因緣法講解

(4)名色:名指心識,色指形體。由於一念愛染投入母體為名,成胎後為色。所謂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個月的中間,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根完備,於出胎後對六塵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觸:即接觸。根、塵和合而成觸。指出胎後六根與一切外境之接觸;

(7)受:即領受。根境相對於違順二種境界上,生起苦樂二種感覺謂之「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情緒

(8)愛:即貪愛。對於五塵欲境,心生貪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歡之樂境則念念貪求,必盡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後已,遇所憎之苦境則念念厭離,必千方百計以圖舍之而後已,此即為愛染欲境的一種趨求。

(10)有:即業。即有因有果,由前際因(愛取),生後際果(生老死),業力牽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輪迴的事實來。此為所作業力感報的一種規定;

(11)生:即受生。以現在所作之業為因,依因感果,必招來世受生,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活動;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諸根衰敗叫做老,身壞命終謂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軀自然從少到老,無常轉變必至於死,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結果。

汝當諦聽,我當依過去諸佛說十二因緣法: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

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凈,堪為法器。「

釋常愍語譯:

你要專心聽看,我依過去諸佛所說的十二因緣法,對你解說一次。

一切眾生,實是本來清凈,由於過去一念無明妄動,便有行為造作,有行為造業便有入胎之識。有入胎之識便有現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備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後,六根就會有六種觸覺,有六種觸覺便有六種感受。有感受便懂得愛,懂得愛之後,就會執著,極力去奪取,有所奪取,便會形成未來世之業因。

有了未來之業因,就會領受來世之生。有生就必然會有老死,及一切憂愁悲傷苦惱。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順生門。若是沒有無明妄動,那裡會有行為造業?沒有行為造業,那裹會有入胎之識?沒有入胎之識,那裹會有胚胎這個色身?

沒有色身,就不會有六根存在。沒有六根,就不會有六種觸覺。沒有觸覺就沒有感受。沒有感受便沒有愛。沒有愛就不會有執著奪取。沒有執著奪取,就不會有未來生之業因。沒有未來生之業因,就不會有未來世之生。沒有生,就不會有老死,及憂傷悲苦。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顛倒,你要知道,一切眾生不能觀察十二因緣之法,是故輪轉於生死苦海中。昔有人能觀察十二因緣之法,即是能見實相法。能見實相法者,耶是見佛。見佛者,即是見佛性。何故這樣說呢?一切諸佛,都以此十二因緣法為法性。你現在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法,即得到佛性清凈,堪為佛門法器。」

詳解

十二因緣: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無明:指人們心中無明煩惱,晦昧空境,無所明了,昏擾擾相,以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無明,無明是粗細煩惱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的根源。同時也是涅槃解脫,菩提寂靜的根本。《楞嚴經》對於真妄二種根本道理,講得十分透徹。

二、行:行是業行,因為有了無明迷惑妄心,所以於諸法本來無我妄執有我,本來無法可得,妄執有法。因有我法二執,就起惑造業,就有了業行。無明緣行,是過去惑業的因。

三、識:一剎那之間在父母面前,看到現前欲境,就生起一念愛心,為受生的種子,納於父精母血之中,而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與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為我們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為六根能入於六塵,又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入,六根六塵,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夠見色,就入於色塵,其他諸根也是這樣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觸:三和合是觸,因為有了六根,它就能夠感受和觸對六塵境界。觸是十二因緣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觸是根,所觸是境。環境的好壞,就會聯繫到我們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為什麼要選擇鄰居呢?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觀的環境,對我們人主觀的意識是起極大的作用。

我們經常能夠親近高賢、或大善知識,時時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進。如果因緣成熟,經常能在名山古剎清凈道場,安心居住,時時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凈佛地,因緣殊勝。

對於所觸的環境《遺教經》說:『當制五根,勿令放逸於五欲,譬如放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惡馬,不加控制,將牽人墜於坑阱。』能夠把住這個觸的大關,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塵相互觸對,一定就會接受所觸對的塵境,譬如我們的耳根,對聲塵,就會接受各種聲音,如笙簫鼓樂,同時演奏,我們就會同時接受,而且層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愛:愛是貪愛,六根既然領受六塵,對於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別,對於稱意的就歡喜,便生貪愛之心,不稱意的就生煩惱厭惡之心。這個貪愛和厭惡之心,它是眾生六道輪迴的生死根源,發心學佛修行,就是要修這個妄想心。《金剛經》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剛般若妙智來迴光返照降伏妄想。

要令它對境不生愛染之心,不起分別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萬慮俱寂,這就是『一刀斬斷煩惱因,雙腳踢開業障苦』。記得古德說:『鐵牛哪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這裡最為吃緊的是無心二字,就是六根對六塵不生貪愛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顧話頭,就能降伏其心。

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贊無盡意菩薩說:『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說明愛的作用很大,愛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的七種情念。一、喜,成就我所愛的,心中就歡喜。

二、怒,奪了我所愛的,心中就要發怒。三、哀,失去我愛的,心中就生悲哀。四、樂,得到我所愛的,心中就生快樂。五、愛,一切環境,對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貪愛,貪得無厭的妄念。六、惡,違背我所愛的,心中就生厭惡。七、欲,順從我所愛的,心中就生貪慾。依此看來,愛的確是生死的根本,煩惱的首惡。古人說:『踏斷腳下紅絲線,跳出紅蓮大火坑』。什麼是腳下紅絲線?就是這個愛字。

九、取:既愛了所貪的五欲境界,就想盡辦法把它攫取過來,隨心所欲的為我享受,多多益善,貪得無厭,毫無疑問,就會做出種種惡業,如果感到違反我所貪愛的環境,就橫生忿恨,不顧一切,任意胡為做出許多罪業,所以說取是罪魁禍首,我們要時刻把住這個取的關口,能夠斷除煩惱因。可以免受生死苦,這個取和上面的愛以及最初的無明,這三支叫做煩惱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對於所愛之境,將其取來,對不愛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種種業,真是業海茫茫,苦惱無量,有業因一定招感業果,因果定律,絲毫不錯。愛、取、有三支是於現世造作的未來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據愛、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會由少而長,由長而壯,由壯而老,步步向前邁進,最後走向死亡的道路,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世界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釋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門時看到的那樣,真是令人感到萬分痛苦。

而且這種痛苦,我們每人都是無法解決的,這是由於現在的愛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來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語:過去二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三支因,未來二支果。概括的說明了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佛對緣覺人說這十二因緣法門,就是揭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輪迴循環的規律。

總的說來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古人有四句偈:『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為業道,從識至受並老死,如是七事為苦道。』是說十二因緣為惑業苦三道流轉的道理。

十二因緣又是一個連環鉤鎖,相互牽連的關係。更有流轉門和還滅門。上面所講的就是流轉門的十二因緣道理。辟支佛在小乘聖人中稱為利根。他們聽到佛說十二因緣流轉門的互相關係,互為因果的道理,覺悟到無明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緣中間苦因苦果的總根源。

無明一滅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緣就會一起斷滅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決心來斬斷無明。譬喻砍樹一樣,先砍樹根,樹根一斷,而整棵大樹,便自然倒下。無明滅才能復還真性,滅除煩惱,所以叫做還滅門。這就是緣覺聖人所修的十二因緣的道理。

十二因緣法講解

十二因緣的故事

一、無明,過去世無始之煩惱也。

二、行,依過去世煩惱而作之善惡行業也。

三、識,依過去世之業而受現世受胎之一念也。

四、名色,在胎中心身漸發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體示之,但以名詮之,故謂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

五、六處,六處即六根,為六根具足將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參見:五意)。六、觸,二三歲間對於事物未識別苦樂,但欲觸物之位也。

七、受,六七歲以後漸對事物識別苦樂而感受之之位也。

八、愛,十四五歲以後,生種種強盛愛欲之位也。

九、取,成人已後愛欲愈盛馳驅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

十、有,依愛取之煩惱,作種種之業,定當來之果之位也。有者業也,業能有當來之果,故名為有。

十一、生,即依現在之業於未來受生之位也。

十二、老死,於來世老死之位也。

┌1 無明 (貪嗔痴等煩惱)─────(惑)

┌過去二因─┤

│ └2 行(造作諸業)───────(業)

│ ┌3 識(業識投胎)───────(苦)

│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現在五果─┤5 六入 (長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十二因緣 │ │6 觸(出胎與外境接觸)────(苦)

與─┤ └7 受(與外境接觸生苦樂感受)─(苦)

三世因果 │ ┌8 愛(對境生愛欲)──────(惑)

│現在三因─┤9 取(追求造作)───────(惑)

│ └10 有(成業因能招未來果報)──(業)

└未來二果─┌11 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苦)

└12 老死 (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苦)

十二因緣法講解

四諦和十二因緣關係

苦、集、滅、道四者為四諦。釋迦牟尼佛說,人生世界,一切皆苦,純苦無樂,而眾生無知,反取苦為樂;歸納其類,分為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等,這就叫著苦諦。

因為眾生自尋煩惱,以採集苦因而成苦果,誤以為樂,這就叫做集諦。如欲滅去苦因苦果,達到離苦得樂,這就叫做滅諦。因此必須要以求證道果,升華人生而得達究竟的法門;這就叫做道諦。

人、世、事、物萬法,一切都是變幻不定的,生生滅滅,所以名之為「無常」。人生一切,純苦無樂,因此名之為「苦」。一切皆空,所以名之為「空」。而且分析身心,乃至世界,其中畢竟沒有我們的存在,所謂世界身心,但為我的所依,並非我的真實,又名之為「無我」。因此綜觀人生世界,名之為「無常」、「苦」、「空」、「無我」。

十二因緣首先從無明開始,無明就是不明根本,不知其所來的意義,普通人們對於生命或心靈意識活動的源泉,都是一本糊塗,不明究竟,反之,就是明自覺悟而得其究竟了,可是一切眾生,都從無明而來,所以姑且裁定以無明為開始的因。首因無明而發生第二相互關係的行,行就是動能的意思。第三因行而有的存在。第十一因有而成生命的歷程。第十二因生而有老死的後果。復因老死而轉入無明,又形成另一因緣的生命。

無明循前列循環因緣的次序,而互為因果,因此生生滅滅,如環的無端無盡,虛妄相續,建立一個幻化的人生世界歷程的現象,同時,又用這一法則,說明物理的,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段時間中,說明生命延續的法則,擴而充之,又可用與對空間時間的解釋。

十二因緣法講解

如何修習十二因緣

前行:

觀想在自前虛空,真實明現著極為莊嚴、寬廣之蓮座,其上端坐著體性是具恩上師,外相現為釋迦世尊,世尊相好莊嚴、身色金澄,身著比丘三衣,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等持印,左手持缽,缽中甘露滿盈,在無漏智慧光蘊中結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憶念著世尊真實圓滿具足佛身、佛語、佛意及利他事業功德。

觀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顧著我與眾生,並以圓滿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剎土度化無量眾生;世尊的周遭則環繞著無量無數的菩薩海眾,及一切清凈傳承的具相祖師,為大乘僧寶;在諸佛菩薩及祖師心中,皆具足滅道二諦之大乘法寶。前方真實明現著大乘三皈依境,內心由衷憶念著佛是皈依導師,法是正皈依處、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著請觀想在自己的後方,則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親債主、六親眷屬以及無量無數的輪迴有情,有情心中具有無量的苦集二諦,憶念其情況心生不忍,內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現在以上信三寶、下悲有情的意樂,在尊貴的三寶前,至誠發願:

得暇身必須利他,為能圓滿利他必須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學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為動機,帶領眾生一起來凈除罪障、集聚資糧,學習與修習十二因緣,祈能如理思維,真實修行,得到相應,並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帶領眾生,至誠向前方三寶皈依發心: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

自系不凈牢獄中,應知有情亦如是,

緣諸眾生起悲憫,勤修無上菩提道。

勝菩提心珍貴寶,未發起者令發起,

已發起者不衰退,祈願輾轉得增上。

正行:

聽聞正法,造作一切善行,最殊勝的上品動機就是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為此,當以造作的菩提心攝持而修學一切法門。也就是以為利益有情、欲求證得無上菩提的意樂來學習諸佛教法的重要基礎與不共見地――十二因緣的修習之理。

大聽言之,在十二因緣中即已成立了輪迴與涅盤之法。此中,觀待樂求解脫的二乘行者而言,必須一心厭背三有苦、希求解脫樂,此固然是經由證悟自身的十二因緣的流轉門與還滅門,生起證得流轉門與還滅門的智慧而出輪迴得解脫;

觀待趣入成佛之道的菩薩行者而言,也必經由證悟眾生的十二因緣的流轉門與還滅門,生起證悟眾生的流轉門與還滅門的智慧而得以真實發起大悲心、菩提心乃至修學菩薩行。如此說來,不論是自利或利他,證悟十二因緣是欲求決定勝的行者所必須修習的。

關於你的一切,都可以來問我 (通過主頁右上角的「發私信」功能聯繫劉大懶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玄學之智劉大懶人 的精彩文章:

居於富「和」貴」好風水
二十四山分金吉凶和九墨水(丙篇)

TAG:玄學之智劉大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