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憶◎年夜飯,名家筆下的「盛宴」

憶◎年夜飯,名家筆下的「盛宴」

編者按

年夜飯是中國人的傳統佳肴,也是一年年末最重要的一頓晚餐,是人們極為重視的家庭宴會。除夕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陪父母及家人吃一頓年夜飯,一家人歡聚一堂,真是有說不完的情趣,也預示著一整年的團團圓圓。

再有兩天就是除夕了。本期,我們特選編了一組文字,在老舍、陳忠實等名家們對年夜飯的講述中,一起回味年的味道。

在此,《西鄉文藝》全體編輯提前祝大家新春快樂,闔家幸福!

老舍

除夕夜,都要守歲

老舍在《北京的春節》中寫道: 

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了各色的年畫。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

梁實秋

年菜即是大鍋菜

梁實秋在《過年》中寫道:

大年初幾不動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實上即是大鍋菜。大鍋的燉肉,加上粉絲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鍋的燉雞,加上冬筍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號的鍋、罐子、盆子里,此後隨取隨吃,大概歷十餘日不得罄,事實上是天天打掃剩菜。滿缸的饅頭,滿缸的腌白菜,滿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見底。芥末堆兒、素麵筋、十香菜比較地受歡迎。除夕夜,一交子時,煮餑餑端上來了。我困得低枝倒掛,哪有胃口去吃?胡亂吃兩個,倒頭便睡,不知東方之既白。

莫言

為了吃到帶錢的餃子,差點兒要了小命

莫言在《故鄉過年》寫道:

小時候,特別盼望過年,熬到臘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終於熬到了年除夕,這天下午,女人們帶著女孩子在家包餃子,男人們帶著男孩子去給祖先上墳。那時候,不但沒有電視,連電都沒有,吃過晚飯就睡覺。睡到三星正晌時,被母親悄悄地叫起來。起來穿上新衣,感覺到特別神秘,特別寒冷,牙齒得得地顫抖。家堂軸子前的蠟燭已經點燃,火苗顫抖不止,照耀得軸子上的古人面孔閃閃發光,好像活了一樣。院子里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彷彿有許多的高頭大馬在黑暗中咀嚼穀草。如此黑暗的夜再也見不到了,現在的夜不如過去黑了——這是真正地開始過年了。

王蒙

小時候過年特別激動,因為能吃上一頓肉

王蒙在《過年》中提及過年更像是一個懷舊的話題:

小時候過年特別激動,因為能吃上一頓肉,因為包餃子,因為穿一件新衣服,因為給大人磕頭和得到壓歲錢。也因為相信家裡大人的話,相信這幾天有諸神下界,有祖先的在天之靈在空中巡迴,我們必須出言謹慎,行事小心,敬畏與感動上蒼,祈求好運。

還因為放炮仗。小時候我性格懦弱,自己放得很少,但還是喜歡聽旁人放。有激動人心、什麼事情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的感覺。「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始終不認為王安石的這幾句詩有多麼好,但是他的詩永垂不朽,變成了民族文化傳統中國心啦。

冰心

大罈子裝滿噴香的紅糟肉

冰心在《童年的春節》中寫道:

過年的前幾天,最忙的是母親了。她忙著打點我們過年穿的新衣鞋帽,還有一家大小半個月吃的肉,因為那裡的習慣,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豬賣肉的。

我看見母親系起圍裙、挽上袖子,往大罈子里裝上大塊大塊的噴香的裹滿「紅糟」的糟肉,還有用醬油、白糖和各種香料煮的滷肉,還蒸上好幾籠屜的紅糖年糕。當母親做這些事的時候,旁邊站著的不只有我們幾個饞孩子,還有在旁邊幫忙的廚師傅和余媽。

汪曾祺

春節吃餃子,比戶皆然

汪老在散文《四時佳饌》中描寫:

春節吃餃子,比戶皆然。有些老北京人家吃素餃子,以蔬菜、炸油餅、薰干切丁為餡,取其清新爽口。立春日吃春餅。羊角蔥(生吃)、青韭或蓋韭(爆炒)、綠豆芽、水蘿蔔、醬肉、醬雞、醬鴨皆切絲,炒雞蛋,少加甜麵醬,以荷葉簿餅卷食。諸物皆存本味,不相混淆,極香美,謂之「五辛盤」。蘿蔔絲不可少。立春食蘿蔔,謂之「咬春」,春而可咬,頗有詩意。餅吃得差不多飽了,喝一碗棒渣粥或小米粥,謂之「溜縫」,如砌牆灌漿也。

豐子愷

吃年夜飯,碗數必須成雙

豐子愷在《過年》中寫道:

年底這一天,是準備通夜不眠的。吃年底夜飯時,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預祝來年人丁興旺。吃飯碗數,不可成單,必須成雙。吃過年夜飯,還有一出滑稽戲呢。這叫做「毛糙紙揩窪」。「窪」就是屁股。一個人拿一張糙紙,把另一人的嘴揩一揩。意思是說:你這嘴巴是屁股,你過去一年中所說的不祥的話,例如「要死」之類,都等於放屁。但是人都不願被揩,盡量逃避。然而揩的人很調皮,出其不意,突如其來,哪怕你極小心的人,也總會被揩。有時其人出前門去了,大家就不提防他。豈知他繞個圈子,悄悄地從後門進來,終於被揩了去。此時笑聲、喊聲充滿了一堂。過年的歡樂空氣更加濃重了。

陳忠實

過年,家家都要蒸包子和饃饃

陳忠實在《過年:家鄉圓夢的炮聲》中寫道:

到春節前的三兩天,家家開始蒸包子和饃,按當地風俗,正月十五之前是不能再蒸饃的,年前這幾天要蒸夠一家人半個多月所吃的饃和包子,還有走親戚要送出去的禮包。包子一般分三種,有肉作餡的肉包和用剁碎的蔬菜作餡的菜包,還有用紅小豆作餡的豆包。新年臨近的三兩天里,村子從早到晚都瀰漫著一種誘人的饃的香味兒,自然是從這家那家剛剛揭開鍋蓋的蒸熟的包子和饃散發出來的。小孩子把白生生的包子拿到村巷裡來吃,往往還要比一比誰家的包子白誰家的包子黑,無論包子黑一成或白一成,都是歡樂的。我在母親揭開鍋蓋端出第一屜熱氣蒸騰的包子時,根本顧不上品評包子成色的黑白,搶了一個,燙得兩手倒換著跑出灶房,站到院子里就狼吞虎咽起來,過年真好!天天過年最好。

西鄉

春節習俗

《西鄉縣誌》(1991年版)在「時令習俗」中這樣記錄:

春節為舊曆新年,城鄉人民最為看重,從除夕夜坐歲,直待子時(即次日零點),放爆竹以辭舊迎新,俗謂「出天行」(舊時還有接神、祭祖等活動)。晨起,兒孫給長輩拜年,長者給兒童壓歲錢。早餐多吃餃子,這天,民間有許多忌諱,如不許使用剪刀(說剪口相撞,會生口舌是非),不許劈柴(柴與財諧音,劈柴即破財)。老人愛聽吉利話,如發財、高升之類,並將水缸挑滿水(稱銀水)寓招財進寶之意。初一至初四,熟人見面拱手致祝,互相拜年。解放後,此風仍存,惟易拱手為握手,磕頭為鞠躬。

初五俗稱「破五」,喻此日不吉,不宜出門遠行。更有掃五窮的風俗,是日由五窮會會首,資請一乞丐,面塗朱粉,穿戴官服,前面敲鑼打鼓,讓丐者手持荊條,孩子們用甘蔗尖尖在後追打,以示驅逐,稱「逐五窮」,寓意是送窮。此種形式惟本縣獨有,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惡作劇,此俗今已廢。

正月十五為上元日、元宵節,又稱燈節,以元宵為應節食品,晚間群眾以觀燈為快,一般正月十二日起燈,社火、獅子、龍燈、高翹、綵船等,相繼在街市出現,十五日最盛,十六日倒燈,活動停止。此日,北郊彌陀寺有會,會場置鞦韆,比賽飛盪。二十二日下午各家於門前以石灰畫弓箭,意在驅邪。次日傾城郊遊,傳說可免百病,是日,田野河灣紅男綠女,城內火神廟內演戲賽神,亦頗熱鬧。

編 審:郭小奇

本期責編:閆 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新瓶裝舊酒】失獨者
16歲選擇跟現在的老公在一起,如今已經10年了,卻經常被他家暴,該不該離婚?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