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濃濃年味,就在我們內心深處

濃濃年味,就在我們內心深處

孫紹波/畫

方翔/文

再過兩天,我們就將迎來農曆狗年。如今,每逢春節,人們總會有一種擔憂,就怕年味越來越淡,就怕傳統從我們身邊離去。曾經有人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飯失去了吸引力,因而年味也失去了吸引力。但你有沒有想過,每當過年母親詢問你,年夜飯想吃什麼的時候,您的回答又是什麼呢?

著名作家、民俗專家馮驥才曾經說過,我們不必憂慮中國有沒有年味,關鍵是自己有沒有把我們的文化當一回事,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熱愛自己的文化,才能讓春節的年味保持下去。

對於上了歲數的人來說,小時候特別盼著過年,有新衣、新褲,還有豐盛的年夜飯;對於80後、90後來說,第一次和父母一起「熬一宿」,還要挨家挨戶去拜年,是春節滿滿的回憶。記憶中的年味,不僅是一種歡喜,更是一種期待。

梁漱溟先生曾經把文化的特性概括為,「文化並非別的,乃是人類生活的樣法」。年味在哪裡?年味其實就是在於我們的內心深處。今天,我們的生活水準已經較我們的父輩提高了許多,大可不必用舊的標準來衡量過年。我們不缺少對於春節的感情,關鍵是要真正理解春節的意義。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期待的是年夜飯餐桌上的魚和肉;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到飯店吃年夜飯曾經是許多人夢想的過年方式;今天,更多人願意在家裡團聚,親自下廚燒上一桌豐盛的菜肴,好好犒勞一下經常被外賣「敷衍」的胃。

過去,人們通過賀年卡來互致慰問。後來有了傳呼機、電話,現在大家都是通過發微信來致祝福。雖然現在不少人覺得「拷貝+粘貼」的方式來群發拜年信息有點敷衍,但如果你在除夕沒有收到一條拜年微信,估計也會覺得不太適應。

從逛廟會、集市,到出國旅遊,再到現在春節中尋求精緻生活,人們在春節的活動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從古到今,年俗一直在變,有的產生了,有的卻消亡了。但唯一不變的是,每個人都是春節的主角。

如何過個好年,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內容,但唯一不變的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夢想:無論是往門上貼福字,還是用手機掃福字,都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的一種美好期盼;無論是乘地鐵,還是坐高鐵,只要是能夠回家的,都應該與父母及親人團聚,讓長輩早一點多一點享受天倫之樂;無論是紙質紅包,還是微信紅包,都是長輩對晚輩健康成長的美好祝願……即使是普通的餃子在春節也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年味其實從來沒有因為物質的豐富而淡過,淡的只是因為我們對於生活沒有了夢想。

春節給我們留下的回憶和帶來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斷的,她不會因生活的變化而改變。過去,人們期待的生活是「天天像過年一樣」,因為「年」已經成為人們心目中美好生活的代名詞。今天,人們對於美好生活依然有著強烈的期待,也會讓春節依舊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現在我們常常聽到「營造濃濃的年味」,但如果一個人從內心沒有對於春節文化的認同,沒有對於生活的夢想,即便節日氛圍再濃,也不會產生年味。曾經有人問馮驥才,年該怎麼樣過?馮驥才的答案是,從來年是有情日,誰想過年誰想轍。

城市的鋼筋水泥不會阻隔人情往來,過節的形式肯定會改變,唯獨不變的是中國人對於春節的那份難忘情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春節,也都有屬於自己不同的年味。生活中有喜悅,也有苦惱。站在一年的終點上,面對新的未知的生活,每個人都會擁有夢想。當生活與夢想交織在一起的時候,便有了年的味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晚報 的精彩文章:

那年在老碼頭學工
微生物識別在太空完成全過程

TAG: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