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

【翻譯/觀察者網青年觀察者張成】在那個重大歷史事件頻發的年代,幾乎沒人預見到中國會開啟改革進程。很少有人(事實上可能根本沒有人)意識到,1978年將載入人類史冊並成為世界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年份之一。

我們不應對此感到意外。當時,中國的經濟規模只有美國的二十分之一,人均GDP與尚比亞相仿,低於亞洲平均水平的一半,也低於非洲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當時,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十分有限,甚至在東亞的影響力也很小。

儘管從1960年至1978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速略高於5%,但這個數字與日本和韓國等經濟體相比仍然較低。世界上的大多數人要麼遺忘了中國,要麼故意無視了這個國家,而且通常遺忘也是由於無視的緣故。即便在中國,當時也鮮有人意識到自己的國家正處於變革前夜。1976年毛澤東逝世的時候,中國在世界上處於十分孤立的狀態。發生在1966年至1976年期間的「文化大革命」餘波尚存,領導層內觀點並不統一,鄧小平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成為國家的重要領導人。雖然1949年後中國取得了不容置疑的成就,但在當時看起來,中國的未來似乎並不太妙。

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系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訪問教授馬丁·雅克1月20日在英文媒體《中國日報》刊發文章:《讓我們共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幾乎每個人的預見都錯了。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從19世紀末開始並貫穿整個20世紀的世界歷史,在人們一般的觀念中其中幾個最為重要事件是:1870年到1914年之間的美國崛起、俄國十月革命、二戰後殖民體系的崩潰、柏林牆的倒塌以及蘇聯的解體。

如果說不比上述事件歷史意義更加重大的話,中國從1978年延續至今的改革,其歷史意義在世界歷史上也足可以與上述事件相媲美。1978年開始的中國經濟改革,其規模比1870年到1914年之間美國的變革規模還要宏大。十月革命儘管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但最終卻失敗了。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中國的改革不僅成功改變了中國,而且也改變了整個世界。

如果說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使人們沒有注意到中國1960年到1978年之間所取得的經濟成就,那麼1978年之後兩者的角色就互換了。從1978年至今,中國經濟增速高於所有鄰國。直到2014年,中國的GDP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以現價計算,中國的人均GDP從155美元增長了49倍,達到7590美元,超過7億中國人在這一過程中脫貧。從1990年至2005年,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度超過四分之三。從1978年起,中國的GDP超過了諸多國家,其中包括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現在中國的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而且差距仍在逐漸縮小。

不過,經濟數字本身並不能體現中國成就的歷史重要性和歷史創新性(the historical magnitude and novelty)。從18世紀末和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世界經濟一直被發達的西方國家和日本主導。與其他非西方國家不同,日本的工業化從19世紀就開始起步了。中國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都曾淪為西方國家和日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打破上述西方-日本歷史性霸權並成為全球兩大強國之一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僅改變了自身和世界,還把這個世界帶離了200多年來人類歷史發展的舊軌道。

毫無疑問,中國的改革是過去兩個世紀以來世界上最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而若沒有毛澤東領導下中國共產黨的勝利,沒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這一系列改革就無從談起。中國的改革促成了當代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轉型,甚至也堪稱是迄今全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轉型。

即便如此,如果西方的確有人記得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的話,他們的紀念也將會是十分敷衍的。原因之一在於,中國經濟的發展通常不會得到外界像對中國政治或軍事發展那樣的關注。不過,西方的確已經感受到了中國經濟轉型所帶來的挑戰。

西方對中國經濟崛起的解讀普遍是負面的,長期以來都在預言中國經濟發展難以持續,最終必將崩潰。這並不令人意外,正如我們每個人所看到的,在世界體系重構的背景下,中國的崛起已經削弱了西方在世界上的地位,這使得西方很難有理由為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進行慶祝。

中國改革開放的意義和重要性在西方被低估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這場改革與其政治根基的關係(也就是與社會主義傳統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鄧小平理論及其方法論的創新性在西方並未獲得應有的承認。西方長期以來出於政治原因貶低中國的改革,但在另一方面,西方仍有許多左翼人士認為,中國的改革在新自由主義日益得勢的時代里意味著一種右傾。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甚至將之視為對社會主義原則的背叛。西方左翼的這種觀點是粗淺而且過於簡單化的(crude and simplistic)。事實上,鄧小平早已準備好對那些長期以來從未受到過質疑的關於社會主義的想當然的觀念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已經看到,那些關於社會主義的想當然的觀念並不具有牢固的現實基礎。

在鄧小平之前,共產主義運動的參與者以及更廣泛意義上的左翼人士都認同兩個基本觀點:第一,社會主義意味著中央計劃經濟以及公有制在經濟中的主體地位(the public ownership of most of the economy);第二,「一國社會主義論」(socialism in one country)發端自20世紀20年代的蘇聯,此後來自蘇聯的這種社會主義理論在更廣大的範圍內獲得了影響力,此基本觀點還包括一個前提,即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不是社會主義國家便是資本主義國家,不存在中間地帶。

鄧小平對上述兩個基本觀點都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市場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組成部分;他還認為,中國必須成為包括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相互依存的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應將自己限制在封閉的社會主義陣營內部。

「一國社會主義論」出現在上世紀20年代的蘇聯,在那之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令人等待已久的革命都失敗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得不轉為守勢。鄧小平之所以會認同各國間相互依存的觀念,是基於對資本主義陣營在1945年後發展活力強於社會主義陣營這一事實的認可,他認為中國不應懼怕拓展國際視野,而應與資本主義國家在更加廣闊的世界舞台上展開競爭。

鄧小平是個十分有魄力的人,他的改革步子邁得很大。他意識到舊的思維方式已經不再適用:用毛主席長期以來廣為引用的話說,「實事求是」是非常必要的。他沒有將自己束縛在舊有的意識形態框架之內,而是超越了那些教條,決意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

鄧小平的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開始更加強調「實事求是」的重要性,這大大促進了思想的解放。而此前基於「歷史必然性」的思想意識導致思維僵化、機械、封閉而不能與時俱進。

在過去40年里,鄧小平啟發的思想革命所釋放的活力成為了中國社會最持久、最基本的特徵。或者可以這樣說,當蘇聯仍然囿於教條思維,變得日益封閉僵化的時候,中國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不但開始在國內搞活,同時也向全世界打開了大門。儘管蘇聯在世界面前越來越怯懦、心態越來越充滿防禦性,中國卻在世界面前展現出了愈發強大的自信。

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左翼力量可以在很多方面向中國學習:中國視野廣闊、極具理論抱負和理論勇氣,中國不但願意向任何國家、任何人虛心學習,而且十分強調「行勝於言」。

改革開放40周年不僅是中國慶祝的時刻,也是全世界反思的良好契機。這對於我們所有人而言都具有重大意義。

(青年觀察者張成譯自1月20日英文媒體《中國日報》,觀察者網馬力校譯)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樂研究社 的精彩文章:

雅爾塔會議:中國人缺席的列強盛宴

TAG:娛樂研究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