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王維|我是佛系詩人 卻活得精彩絕倫

王維|我是佛系詩人 卻活得精彩絕倫


請點擊上面藍色字 

 免費訂閱本賬號!



財經刊


三味文摘


第一音樂台


葉楚橋:九年語文老師,二十年潛心碼字,讀唐詩宋詞,寫風流軼事。微信公眾號:葉楚橋(ID:ye1390151292)








- 1 -



大唐開元年間,王府內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酷愛藝術的王爺,又收穫一枚至寶,是前朝傳下的《奏樂圖》。




舞女樂師和歌姬,胡琴琵琶與羌笛,畫中的人物與器具,無不栩栩如生,精妙傳神。




「呀,呀,呀……」面對這幅大作,王爺發出了范偉般的驚嘆。




眼光掃至右上角,卻突然愣住:「只可惜,題圖處破損,無法知曉所奏之曲。」




在場之人,紛紛上前打量,這個說:「肯定不是喊麥」,那個講:「絕對不是嘻哈」,王爺懟了兩個白眼後,他們才訕然退下。



這時,人群中走出一位白衣少年,略一思忖,便告訴眾人:「此乃《霓裳曲》第三疊第一拍是也」。




什麼鬼,能有這麼神奇?




賓客自是不信,王爺便召來樂師,現場演奏《霓裳曲》,至三疊一拍,王爺一個響指:「停,保持這個姿勢!」




眾人睜大雙眼,將現場截屏後,與原圖逐一比對,果然,畫里畫外的樂師,從神態到姿勢,完全一致。




天了嚕,真的這麼神奇。



王爺很是興奮,抓住少年就問:「不知公子大名?」




少年躬身,一字一頓:「回王爺,在下河東王摩詰。」




原來竟是天才王維,王爺頓感蓬蓽生輝,連忙招呼上座,盡醉而歸。




王維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昆仲宦遊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


——《舊唐書》



- 2 -




公元701年(一說609年),王維出生於河東蒲州(山西運城),高祖、曾祖和父親,均為州府司馬,也算是官宦世家。




但對王維影響最大的兩個人,卻是祖父王胄(zhòu)和弟弟王縉。




王胄曾為協律郎,掌管音律。正是這份祖傳的音樂天賦,為王維日後的仕途,提供了莫大的幫助。




王縉後來官至宰相,職位高出兄長許多,卻在眾位兄弟中,與王維關係最親、感情最深。



兄弟倆自幼一塊長大,一起仗劍走天涯: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少年行》




十七歲時,王維漂泊於東西二都,時至重陽,格外思鄉,便寫下七言一首,專門贈予王縉: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垂暮之年,王縉離京外放,王維仍會依依不捨,語短情長:




遠樹蔽行人,長天隱秋塞。


心悲宦遊子,何處飛征蓋。




——《別弟縉後登青龍寺望藍田山》



即便到了臨終之際,王維最挂念的,還是在外為官的王縉,足見兄弟情深:




臨終之際,以縉在鳳翔,忽索筆作別縉書。




——《舊唐書》




- 3 -




一秒識別《奏樂圖》後,王維再次名動京城,連音樂造詣頗高的岐王李范,都成了他的鐵粉。




此後,這位岐王,便與王維三天一飲,五日一酌,填詞作曲,好不快活。




公元721年,大考前夕,各地學子紛紛趕赴京師,投書行卷,謀求發展。




緊要關頭,岐王主動伸出援手。




他告訴王同學:「你準備十首舊詩,再譜一篇新曲,我帶你去拜會九公主」。




王維立即照辦。




五天後,九公主家宴。




王維身著華服,立於岐王身後。




九公主一眼就瞥見了這枚小鮮肉,問:「此乃何人?」




岐王答:「這是全唐最有才華的樂師。」




九公主不信:「那就出來走兩步,彈一曲」。




岐王朝身後點了點頭,王維便抱起琵琶,奏起新曲。




調初起,便如天籟之音,震住了滿座嘉賓。




一曲終了,餘音繞梁,在場之人,久久未能平靜。




九公主更是激動得不知無措,心想若能穿越千年,老娘早已轉身,給綠燈,往前沖,不會停。




岐王趁熱打鐵:「此人不僅善絲竹,通音律,詩文亦獨步天下,無人能及」。




公主更加驚詫:「此話當真?」




王維連忙掏出十首舊作,呈上前去。




公主讀後,讚嘆不已:「這些詩歌,我早就看過。以為是古人所作,沒想到竟是你的原創。」




語畢,連忙賜座。




又問王維:「如此有才,為何不去應舉?」




岐王插話:「若以才華論,此人當是榜首。但聽說今科狀元,公主已推薦了嶺南張九皋……」




話音未落,九公主便立即表態:「你若努力,我必儘力!」




此話一出,王同學的心裡,終於長舒了一口氣。




幾日後,禮部開考,王維果然狀元及第。




- 4 -




除了李范,還有一位王爺,也有恩於王摩詰,那便是寧王李憲。




李憲是唐玄宗的親哥哥,曾被睿宗立為太子。但他一直認為,弟弟的才華高,功勞大,死活不願登基,這才成全和成就了李隆基。




寧王去世後,玄宗傷心不已,遂追封其為「讓皇帝」。




好吧,這就是一個2.0版的「孔融讓梨」。




但面對外人,寧王絲毫不會客氣,他曾經霸佔過一個女子,前夫是個燒餅師。




進王府數年,女子始終未露笑臉。寧王問她:「你為何不快樂?難道是懷念以前的低端生活?」女子默不作聲。




寧王便點了那家燒餅的外賣,燒餅師送貨上門之時,與妻子四目相對,雙眼垂淚。




在場諸多文人,都覺得於心不忍。但當著寧王的面,均不敢言。




王維卻站起身,大吼一聲:「啊,此情此景,我想吟詩一首」:




莫以今時寵,難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息夫人》




息夫人又稱「桃花夫人」,春秋四大美女之一,初為息國國君夫人,後被楚王霸佔,終日沉默不語。




楚王問其故,答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不能死,其又奚言!」




這個典故,寧王自然清楚。王維詩成後,他很有感觸,便放了燒餅師之妻,破鏡終得重圓。




事後,寧王不僅沒有怪責王維,反而更加欣賞他的善良與正直,兩人的關係也愈發親近。




王維進士及第後,曾任太樂丞,負責宮廷演藝各項事宜。卻因手下藝人,私舞黃獅子,犯了大忌,論罪當斬,寧王為救王維,不惜多次面聖,極力幫助說情。




如此,王維才被從輕發落,貶為濟州司倉參軍。




- 5 -




公元735年,離開濟州的王維,一直在外漂泊,又逢妻子亡故,生活更加窘迫,便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寫了一封自薦信給宰相張九齡。




但這次干謁(yè),王維心裡很是忐忑。




當年大考之時,原本內定的狀元張九皋,即為張九齡之弟。若是這個張大人,一直記此舊恨,自己必然入仕無門。




可以確定的是,王維想多了。




張九齡是開元名相,也是嶺南走出來的首位大詩人。《唐詩三百首》第一首,便是其所作《感遇》。當然,他最有名的作品,還是這首《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安祿山未反之前,張九齡就曾諫言:「亂幽州者,必此胡也」「不宜免死」,玄宗卻道:「你真把自己當成西晉王衍,能識亂臣石勒啦」,依舊百般寵信安祿山。




沒想到,玄宗一語成讖,數年後,安祿山果真擁兵自立,重演了一場石勒反晉的大戲。




後來,張九齡罷相,每有大臣向玄宗推舉人才,玄宗都要問一句:「此人風度氣質,比張九齡如何?」




張九齡的人品才華,由此可見一斑。




收到王維的自薦信不久,張丞相便舉薦他為右拾遺。




兩年後,張九齡得罪玄宗,被外放至荊州,朝中大臣,為求自保,皆與罪官劃清界限,無人再與張九齡往來。




王維卻不忘知遇之恩,特意賦詩相贈:




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


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


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




——《寄荊州張丞相》




張九齡甚感欣慰,也和詩一首,答謝王維:




荊門憐野雁,湘水斷飛鴻。


知己如相憶,南湖一片風。




——《答王維》




- 6 -




公元736年,王維調任監察御史,隨後奉命出塞。




於朝廷而言,這只是一次普通的人事任免,但對王維來說,卻意義重大,非同小可。




由此,王維的詩歌,便在「清新淡遠、自然脫俗」之外,又多了幾分「悲壯慷慨、開闊豪邁」。




其時,崔希逸擔任涼州河西節度副使,對王維極其信任,不僅讓其擔任幕府判官,還多次陪同王維,身臨前線,慰問將士,察訪軍情。




王維也視崔希逸為知己,遇有戰報、謝表等重要公文,無不字斟句酌,反覆潤色。




當然,作為詩人,王維更多的時間,還是留給了這些邊塞名篇: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使至塞上》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




——《觀獵》




- 7 -




王維再次回京,已是「開元之治」末期。




此時的玄宗,不再任人唯賢、虛懷納諫,變得獨斷、專橫而又好大喜功,加之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佞把持朝政,蔽塞言路,導致綱紀不穩,民怨沸騰。




這樣的朝廷,讓王維有些心灰意冷,他決定換一種活法,過好後半生。




他買下了宋之問留下的輞川別墅,並在方圓十餘里地,挖山建湖,廣種良木,硬是將一處荒山,建成了5A景區。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王維開始參禪禮佛,在山中過起了半官半隱、無欲無求的佛系生活,種草養花,寫詩作畫,心情一舒暢,筆底就生花: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秋暝》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終南別業》




遇有故舊來訪,自然欣喜異常。一到離別,更是難分難捨: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山中送別》




在諸多好友中,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秀才裴迪。此人應該是王維後半生中,最為親密的好友:




不相見。不相見來久。


日日泉水頭。常憶同攜手。


攜手本同心。復嘆忽分襟。


相憶今如此。相思深不深。




——《贈裴迪》




真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難怪有人懷疑,王維不續弦,很可能是因為有裴迪。




當然,這只是笑談,與其關心這些莫須有的小八卦,不如讀一讀他倆合編的《輞川集》,裡面錄有王維的多篇名作: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 8 -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洛陽、長安相繼淪陷,玄宗出逃,身為給事中的王維,隨從護駕,卻不慎走散,被叛軍擒獲。




慌亂中,王維服下事先備好的藥丸,嗓子頃刻變得沙啞,不能正常說話。




叛軍正準備放了這個沒用的啞巴,有個小頭目卻認出了他,便將其綁得更為嚴實,作為要犯看守。




安祿山得知後,立即指示手下,將王維押解至洛陽,拘於普施寺,並且讓他擔任舊職。




叛亂平息後,李唐所有變節官員,一律受到肅宗嚴懲,王維自然不能例外。




此時的王縉,因守衛太原有功,剛剛晉陞為刑部侍郎,聽聞兄長獲罪,立刻求見肅宗,說王維依附叛軍,另有隱情。




皇帝當然不信:「愛卿,你可以欺騙自己的良心,但不要侮辱朕的智商」。




王縉據理力爭:「兄長屢受皇恩,斷不會投暗棄明,我有實錘之證。」




語畢,便從懷裡掏出一張詩箋:「這是兄長受困於東都之時,所作《凝碧詩》,字字句句,發自肺腑,還望聖上明鑒」。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深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肅宗一看,面色一緩:「不錯,朕倒是聽說過此詩」。




王縉繼續發力:「微臣願意削職為民,換取兄長無罪之身」。




《凝碧詩》打動在前,血脈親情感動在後,又逢剛剛經歷動亂的李唐,正值用人之際,如此,皇帝便赦免了王維死罪,僅僅將其降職為太子中允。




多年後,王維升任中書舍人,官至尚書右丞,為了照顧隻身在外的王縉,他也上書朝廷,請求免去官職,換取弟弟回京,這份手足之情,著實感人:




弟之與臣,更相為命。兩人又俱白首,一別恐隔黃泉……伏乞盡削臣官,放歸田裡。賜弟散職,令在朝廷。




——《責躬薦弟表》




公元761年七月,病重多日、卧床不起的王維,突然示意下人,扶其坐至書桌前。




下人勸阻:「大人身體要緊,莫要勞心費神!」




王維長嘆一聲:「我自知大限將近,應與親友作書告別。勿復他言,備好筆墨!」




下人只得面帶凄然之色,鋪紙磨墨。




王維倒是十分平靜,先是致信王縉,交代後事,又作詩數幅,囑咐下人送與平生親故,然後,便「舍筆而絕」。




- 9 -




王維是盛唐著名的詩人,以山水田園詩、邊塞詩和送別詩見長,與孟浩然齊名,世以「王孟」並稱,唐時即被譽為「當代詩匠,又精禪理」,後又得「詩佛」之號。




其《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經典名篇,自唐至今,屢被譜曲,廣為傳唱: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他還擅長書法與繪畫,後人推其為文人畫始祖,蘇軾更是對其推崇備至: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他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來無子,先遭謫貶,又歷戰亂,不可謂不艱難。




但在他的詩作中,卻看不到一絲絕望和半點苦難,這一切,均緣於他溫柔敦厚、閑適豁達的內心。




也正因如此,王維才成了大唐文壇少有的「仕隱兩得」之人。特別是中年以後,官雖越做越大,心卻越來越靜,佛教去留隨緣、萬般皆空的思想,已讓王維悲喜不亂,榮辱不驚。




從此,實現了心靈自由的王維,亦官亦隱亦禪,縱情山水,禮佛問道,吟詩潑墨,撫琴鼓瑟,除了在藝術成就上,立起了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還給後世之人,留下了一個極為瀟洒的背影。




葉楚橋:簡書籤約作者、版權認證作者,一點資訊專欄作者,美篇特邀作者,以更輕鬆的語言,更幽默的筆調,讀詩詞,寫人物,講故事,讓你動動手指,便可穿越千年,品味唐詩宋詞,聆聽風流趣事。微信公眾號:葉楚橋(ID:ye1390151292)




主編強烈推薦您收藏這個號↓↓↓




每夜讀書


ID

imeiyedushu


 

每夜讀書,與你分享有能量、有趣味、有內涵的好文章。陪你讀書,陪你思考,度過美好夜晚。



↑↑↑長按二維碼 一鍵收藏






好書評讀


優讀文摘


財經品讀


商規


讀財

財經解說


  

點擊上面圖收藏這些

優質

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味文摘 的精彩文章:

只有中國姑娘才看得懂的愛情故事,看完沉默了....
你的焦慮,也是你的機遇

TAG:三味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