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正宗的漢語在哪個省?

正宗的漢語在哪個省?

正宗漢語在哪個省?哪一個嗎?不管說哪一個都有很大爭議。但如果說哪些個,就沒有什麼爭議了。而且答案很直接,官話方言地區。

官話方言包括哪些省?中國有八大官話方言,主要在戰國七雄版圖之內,以及東北、西南和西北。其中,八大官話分別是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東北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和中原官話。我就不妨把所有官話省份都列出來——北京、天津、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陝西、安徽、江蘇、湖北、甘肅、寧夏、四川、重慶、貴州、雲南。中國34個省級地區,官話地區佔了一多半,有19個。另外,嚴格來說青海和新疆也有大片區域的官話地區,青海有中原官話,而新疆有蘭銀官話和中原官話。這樣一來官話方言地區就是21個,這就基本三分之二了。而例如內蒙則是官話和晉語都存在的省份。西藏主要是藏語和普通話(普通話全國通行,非某一地本地方言)。山西以晉語為主,也有中原官話。湖南以湘語為主。上海、浙江是吳語。福建主要是閩南語。江西主要是贛語。廣西主要是白話(粵語),也有客家話和桂柳話(屬西南官話)。廣東主要是粵語,不過潮汕話(隸屬閩南語)和客家話都並不比粵語人口少多少。台灣主要是閩南語,雖說台灣腔的國語和普通話有點區別,國語在台灣本土化了,但依然是通用語,並不能說是台灣本地方言。再就是海南主要是瓊語(屬於閩南話)。剩下就是香港和澳門了,主要是粵語。再就是有些省份和自治區還有非漢語的少民語言,我就不多提了(本問答主要談漢語)。

所以,官話方言通行21個省級地區,而且因為普通話是通用語的關係,各種官話方言,比如河南話、四川話、東北話,這樣的官話地區方言,(扣除個別冷僻俚語)全國都能聽得懂。而除了官話方言,中國其他七大方言(不能互通),分別是晉語、客家、閩南語、贛語、粵語、湘語和吳語。雖說這七個也稱為「大」方言。但很多僅僅通行一兩個省,甚至某些東南省份其實有兩三種不能互通的方言,比如廣東的粵、客、潮汕、雷州(潮汕話和雷州話都隸屬閩南語)四種。而閩南語實際上是內部也並不互通的一個語支。十里不同音,隔縣不互通就是閩南語的基本表現。

所以,要比正宗的話,答案當然只能是佔中國省級地區三分之二的官話方言,才應該是正宗漢語。晉語和六南方言相比起來就不那麼正宗了。

以上,基本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了。以下,再追加一些說明,這些說明也是我歷來否定X語吹的很多直接證據。絕大多數都是鐵證,無法否定。(以下和本問答直接關聯不大,可以跳過)

中國自古各地就都存在不同方言。例如當今中國有八大方言(官話方言、吳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湘方言、贛方言、晉方言),官話方言分八大官話(中原官話、冀魯官話、北京官話、膠遼官話、東北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每個官話方言還有一個省或者幾個城市大小的子方言區,而每個子方言區之下還有一兩城市大小的小方言板塊。是什麼造成了每個緊鄰的城市甚至緊鄰的縣的方言都有區別?相對固定的定居以及本地古語的傳承。

所以我重申,古代各地都是有不同方言的。證據多的很,比如《方言》一書成書於漢朝。比如《切韻》序,也證明了各地方言都不同,南北方言差異很大。所以,一個最基礎的事實,中國自古至今,在國語普通話之前沒有統一的全民通用語。

尤其是在沒有現代通信,沒有現代媒體,沒有現代交通,沒有現代教育的古代。統一全國方言和消滅某地方言,都是做不到的。(除非男人女人老人孩子一個不留,全部屠殺乾淨。而歷史上有這種記載嗎?沒有。畢竟,征服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統治當地人民,而不是殺光了當地人,再自己去種田的。)至今長江中下游的長江,依然是官話方言和六南方言的天然分界線。

除了戰爭和移民不可能消滅被遷徙地方言以外,移民並不能完整帶去移民原籍方言。闖關東,山東話消滅東北話了嗎?有部分影響而已。明初洪洞移民,晉語重塑官話了嗎?京冀魯豫這幾個被遷徙省份,方言還是各有區別的。湖廣填四川,湖北和四川到都是西南官話,但沒差異嗎?四川話和重慶話都不同,別說湖北話了。

那衣冠南渡,就可以消滅當地方言了?也不可能,除非移民有較為完整的社會結構(從皇帝到官僚,從軍隊到平民),才會有較大的改變。比如衣冠南渡主要的被遷徙地,南京和杭州。如今,南京是江淮官話區。而杭州受南宋150年歷史的影響,導致了杭州話和周邊吳語區都存在較大區別,形成杭州城區大小的方言島。杭州話,又被叫做江南官話。

還有,說起衣冠南渡。古代漢人從秦漢開始是有南遷的。但是一個最基礎的問題,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今,有能力長途遷徙的永遠是少數,絕大多數人都會留在原籍。某些南方人一提起五胡亂華,就說北方漢人死光了。真死光了十六國之間打的什麼呢?爭的什麼呢?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如果五胡十六國時期對漢人有高比例死亡,形成漢人比少民少的環境,以至於到了古漢語無法在中原傳承的地步。那麼,北魏孝文帝的全盤漢化是為了什麼呢?還不是漢人太多,漢人門閥世家勢力太強,全盤漢化是為了更容易的籠絡和統治漢人。可結果呢?結束北朝少民皇權,並統一中國的隋唐還是漢人王朝。中原要漢人少,哪能做到?所以,漢語如何沒有在中原傳承?

何況,我還有幾個鐵證。比如。以分子人類學來說。漢族的主體基因是O3,而全國各省漢族O3比例都在60%左右。區別無非是南方個別省只有50%多點,而中原(黃河中下游/華北)某些省接近70%。也就是說,無論哪個省的漢族大部分都是炎黃的直系後裔。(4600年前龍山文化出土的古人骨Y基因檢測,只有O3。龍山文化遍及黃河中下游的關中平原和華北平原,年代和炎黃時期相當。)所以,某些X語吹,不要說什麼北方漢人某某時期死光了之類的話。誰都有家鄉情節,你說你家鄉話唱歌好聽,隨你。我用我家鄉話讀各種古詩還一樣押韻呢。非說別人說的家鄉話是胡語,非說別人是胡人,這就沒意思了。而這種侮辱性的觀點,也是我挖掘各種鐵證來研究相關話題的原因。為了反駁X語吹的。

再提一個,姓氏人口的案例。一,孔姓。主要為孔子後裔的孔姓,北宋時期山東孔姓佔全國孔姓的63%,而至今山東孔姓依然佔全國的61%。二,呂姓。源於呂國和齊國(呂尚 姜子牙)的呂姓,主要定居點還是在呂國舊地南陽,以及齊國都城淄博附近。三,魯姓。主要出自魯國的魯姓,至今40%的魯姓人口定居在山東和安徽兩省。所以說,漢人是有南遷,但大多都在原籍。

還有,很多X語吹,常說南方天高皇帝遠,不會被元清兩代的蒙古人和滿人同化。那我就奇怪了,為什麼長江是官話方言和六南方言的天然分界線呢?元清不是全國性政權嗎?何況西南雲貴川那可是地處雲貴高原啊,為什麼西南也是官話。東南就不是呢?

我有答案。首先,不是元清改變了漢語。

元朝官方語言是蒙古語,而官方文字呢?蒙文,而且是八思巴蒙文。秦始皇做到過書同文。而元朝推行的八思巴蒙文有幾人知道?絕對的冷知識。而八思巴蒙文,別說漢人不接受,蒙元滅亡之後,蒙古人都用回了之前的回鶻式蒙文。所以,蒙元統一文字都做不到,會改變全國的語言?絕對不可能。

再者,提到元朝,也要順道提一本書《中原音韻》,這是元朝時期曲作家周德清為了作曲而寫的書。這本書和隋朝陸法言的《切韻》有幾個類似的地方。一,都是民間作品,都不反應政府行為。陸法言寫切韻的時候已經被免官(《永樂大典》成書之後,謝縉才被「灌」死。而司馬遷受了宮刑依然要寫《史記》,所以陸法言被免官後寫切韻,足以證明切韻和隋朝政府沒有任何關係)。而周德清上下幾代都未仕官元朝。二,都屬於工具書,一個是詩詞工具書,一個是戲曲工具書。而並不代表政府推行的語言。更不能證明當時有統一的通用語標準。三,兩本書都不能否定當時各地有不同方言。都不能反應各地方言的不同。都只是為了填詞作曲方便而作的工具書。

而清朝呢?首先,滿清入關也有很多屠殺,比如最知名的,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這都在南方。而全國也有數十個屠殺被記載,南北差不多。但是,我前面提到過,征服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統治和奴役被征服地的人民。所以,不管元朝還是清朝,都沒把中國的農耕文明,變成游牧文明。漢人依然高比例存在。這就是經歷了兩三百年的清朝,滿族人口至今只有一千萬,不足漢族百分之一的原因。

其次,是漢族和漢語在不斷擴張。

只不過,漢語擴張的方式並不相同。漢字屬於表意文字。而並不是表音文字。所以,朝鮮語、越南語和日語,都曾經全盤使用漢字。口語含義和字義相結合就是了。

漢語,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在文字上有了第一次統一——書同文(而口同語,始於國語普通話)。因為書同文的關係,秦漢之後的中國,文字上是統一的,但是因為表意文字的關係,文字的統一無法消滅嶺南的百越口語。

而以戰國七雄版圖為基礎,為何漢語向東北和西南擴張的結果是產生可以和中原互通的東北官話西南官話,而向東南卻是六南方言呢?

原因也並不複雜。基於兩種文字的兩種口語不會融合。基於一種文字的兩種口語才會融合。

因為書同文的關係,六南方言區的百越原住民沒有機會發明文字或者被消滅了已有的文字。而且秦漢之後對東南沿海實行了和中原一樣的統治(郡縣制)。而漢人南遷後和當地百越原住民逐漸融合,所以六南方言是漢字為基礎多種百越口語和漢語融合的產物。這就是為什麼六南方言不能和官話互通。六南方言之間不能互通。甚至某些方言內部都無法互通的原因。

而漢朝開始,對其他一些區域。比如西南的雲貴地區則保留了一定的少民自治。至今雲南和貴州都有很多少民自治區自治縣。而歷史上這些區域的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語言,更有本民族的文字。所以漢人和漢語到達這些地區之後,漢語和少民語言因為基於不同文字的關係,沒有高度融合,頂多產生一些借詞和俚語。所以,漢語在西南整體上還保留了原來的樣子,西南官話可以和中原互通。

還有,我還可以舉例來證明。為什麼基於兩種文字的兩種語言不會互相融合。比如,我們自中小學就在學習英語,哪怕英語再流利,也僅僅是同時會兩種語言,這是雙語狀態。兩種語言之間頂多有一個借詞影響,而不可能高度融合。香港受英國統治了130年,香港話無非是有更多的英語借詞而已。而不會變成英語。

所以,蒙元的統治也一樣的。漢語基於漢字,滿語基於滿文,蒙古語基於蒙文。頂多頂多一個借詞影響。就好比滿族遺老 金啟孮,寫過一個滿語影響漢語的文章,可是說來說去,都沒有超脫借詞的範疇。他筆下的北京老太太說一句話夾雜幾個滿語辭彙,就和香港人說句話夾雜幾個英語辭彙一樣的,借詞而已。

而且,這些滿語借詞,早就在普通話里消滅了。中央都有人想把NBA這樣的借詞改成純漢字的。滿清滅亡一百多年了,除了個別老北京的北京話,有幾個人張口就能想到滿語借詞?除了一個沙琪瑪我是不知道什麼了。那些格格貝勒之類的借詞。漢語里本來就有公主和王子。(到是英語借詞我能隨口說來幾十個。借詞,並不改變漢語的正宗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氣桐小二 的精彩文章:

娛樂圈未整容的女星,誰才是真正的出水芙蓉

TAG:電氣桐小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