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業戰死與潘美到底有多大關係?從軍事角度並沒什麼問題

楊業戰死與潘美到底有多大關係?從軍事角度並沒什麼問題

文|白孟宸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正月,宋軍正式發動三路伐遼,史稱「雍熙北伐」。東路以天平軍節度使曹彬指揮,從保定出發攻擊涿州,馬軍都指揮米信則帶兵從雄州趨新城。曹彬佔領了涿州,但他的前進速度明顯過快,與後勤運輸線脫節。曹兵所部十餘萬人在涿州城裡坐吃山空,十餘日後不得不撤回雄州,然而撤退成了潰敗。五月初五,遼軍在涿州附近的岐溝關追上宋軍,戰鬥很快演變為單方面的屠殺。

岐溝關慘敗的消息傳到汴梁,太宗急令中路宋軍退守定州,西路潘美退回代州,同時調動汴梁禁軍北進,封堵岐溝關慘敗造成的空檔。但遼軍並沒有像宋軍猜測的直接南下,而是轉往西方,連克蔚州、飛狐和寰州。趙光義只得令潘美掩護雲、朔、寰、應四州百姓南撤。考慮到遼軍具備絕對的機動優勢,宋軍又是失敗之後敵前退卻,楊業提出一個「圍魏救趙」的方案:向北攻擊應州,威脅遼軍寰州部隊的側後。同時讓百姓從朔州東南石碣谷南撤,以精騎伏在谷中段,幾千弩手扼守谷口。但是監軍刺史王侁和劉文裕卻污衊楊業貪生怕死,甚至說:「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

這樣一來,楊業被逼到了絕境,只得帶兵對寰州進行正面攻擊。他已經知道自己此戰難以生還,臨行明確表示「業,太原降將,分當死……今諸君責業以避敵,業當先死於敵!」同時,楊業又與潘美約定,在朔州南方的陳家谷埋伏步兵強弩,當楊業撤到此處時予以救援。

楊業寅時出擊,到巳時,王侁看到經過6小時遼兵仍未到來,便以為契丹軍撤走。為了邀功,他擅自帶兵出谷前進,潘美並沒有制止。但王侁沿桑乾河支流前進了不遠,便得知楊業戰敗,為了逃命,便帶所部逃走。結果楊業在黃昏時且戰且走來到陳家谷,卻沒有找到援兵,最終在谷口力戰被俘,留下「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的遺言,絕食三日而死。

《忠烈楊家將》劇照

楊業的壯烈殉國,是雍熙三年太宗二次伐遼最讓人悲傷的一幕。遼國對這位縱橫邊疆30年的名將評價極高。據說蕭綽曾下令必須活捉楊業,因此將楊業射落馬下的遼將耶律奚底沒有得到賞賜。而在大宋這邊,潘美、王侁等人最初試圖掩蓋楊業殉國的真相,但楊業的夫人折氏「上疏辯夫力戰獲死之由」,天下之人和皇帝都站在了楊業這邊,《東都事略》記述「天下聞其死者,皆為之憤嘆」,《宋史》說太宗「聞之痛惜甚」,都說明了輿論的導向。最終,太宗追贈楊業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錄用六子(楊延昭),將大將潘美降三級,監軍王侁除名,隸金州,劉文裕除名,隸登州。但事實證明,這樣的處理根本無法彌補大宋的損失,《遼史》記述「自是宋守雲、朔諸州者,聞繼業死,皆棄城遁」。

宋朝的知識分子和老百姓同樣認為楊業死得太冤,蘇轍就曾寫道「一敗可憐非戰罪」。而百姓對楊業的尊崇,則催生了一大批以楊業,以及其子楊延昭、其孫楊文廣等楊門人物為主人公的評話,例如南宋評話已經有《楊令公》和《五郎為僧》。除楊業外,折氏在口耳相傳中被演義為佘太君。而潘美則被演義為潘仁美,徹底成了奸臣的模樣。

那麼,現實中楊業戰死與潘美到底有多大關係呢?後世對此始終有所爭論,一派認為潘美很早就開始嫉妒楊業,在岐溝關慘敗後,有意借遼軍之手除掉楊業。但也有人認為潘美至多是沒有阻止王侁和劉文裕而已。單純從軍事角度分析,楊業提出的「圍魏救趙」計劃有些過於理想,而且沒有解決如何儘快與機動力占絕對優勢的遼軍脫離接觸的問題。在潘美看來,楊業本身是騎兵將領,這點從此前雁門關之戰就可以看出,他所部騎兵機動性極強,在混亂中容易撤退。而宋軍主力以步兵為主,如果被遼軍纏上,很難逃出重圍。因此潘美命令楊業直接向寰州進攻,明顯是準備犧牲楊業換得宋軍主力撤離戰場。如果再考慮楊業北漢降將的身份,以及太宗與潘美等太祖舊將的私人恩怨,潘美做出這樣的決斷雖然無情,但也不難理解。而宋太宗事後的處置,也是在綜合考慮了各方利益之後做出的決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國民黨為什麼搞不了游擊戰?一個戰區就出這麼多漢奸
蒸汽機改變了世界,為什麼最初對戰列艦沒有什麼影響?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