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好好跟爸媽說話——新春修身第一課

好好跟爸媽說話——新春修身第一課

色難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子夏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孔子說:侍奉父母、供以衣食都不難,難的是子女對父母的態度。

我相信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很多朋友已經大包小包的帶回家孝順父母,或者是包攬了家裡所有的家務活。但是面對父母的嘮叨,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和顏悅色、心平氣和的跟父母說話。

中國的家庭的角色關係有點界定不清楚,君君臣臣的關係有很多人盯著,一旦出格會被廣泛質疑;但父父子子的關係則被認為是家務事,沒人認真計較。所以中國式父母多少有些管的過多的問題。

每到春節臨近的時候,網上就會出很多懟父母、騙父母的攻略。研究這些攻略的人,縱然情有可原,也暴露出了對自己的父母缺乏耐心的問題。

功不必在我的家學開創者

清朝中期安徽有一個叫李殿華的人,兩次參加省里的舉人考試失敗後,放棄追逐功名,回鄉專事耕讀教育子孫,50年足跡不出家鄉。

這和我們常見的受點挫折,自己放棄了奮鬥,強令孩子去完成自己未竟的夢想是兩回事。(那些一邊打麻將一邊罵孩子不好好學習的家長,並沒有真心在培養孩子)

朱熹搞得那套科舉考的東西,單憑一個人聰明好學遠遠不夠,往往需要幾代人的文化積澱。所以能從科舉的路子走出來的即使不是世家大族,也必是幾世的書香門第。

李殿華認清了狀況,知道不把這個課補上後代也沒有機會。於是毅然回鄉。

遠古的時候有個志在移山的愚公,為了自己的理想,把後世幾代的勞作都安排好了。和愚公比,李殿華自我犧牲的精神更可貴。很多中國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精神。

清代寫史有重子嗣、輕妻女的問題,所以大家容易把培養子嗣簡單理解為把媳婦當工具,但書香門第早有共識: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孝敬老人、夫妻和睦、以身作則、潛移默化。或者說就是嚴格要求自己、對身邊所有的人好。

古人用很精鍊的四個字描述這種狀態:耕讀傳家。子嗣的教化只是被看到、被記住的那個部分,並不是唯一的目標。

李殿華就是這麼做的。他絕不是那種有了目標,就失去了對親人的溫度,還借口「ALL IN」的人。他甚至對家裡的傭人都很好。

多年後,李殿華的兒子李文安先後考取舉人和進士;再多年後李文安的兒子科舉出仕,官至直隸總督,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他的名字叫李鴻章。

故事講完了,或許看到這篇文章的大部分人都沒有像李鴻章那樣有兩代人的家學積澱,但是我們身上的每一個優點,都有其淵源,都來之不易。

我的故事:

我從小的家庭教育就是老生常談的幾件事情:好好念書、愛惜身體、不說大話、與人為善。當時基本都當耳旁風聽了!

年長後看了幾本書,發現諸葛亮的《誡子書》、王陽明的《示憲兒》、曾國藩的《家書》說的都是這些東西,只不過用詞稍微高雅些,換成了「勤學、養身、謙虛、為公」。

這些基本的常識,並不因為城市或者農村、創業或者打工而有什麼不同。只是我理解和執行上出了問題。

也正是這些我父母口中的「好好念書才有出息」、諸葛亮筆下的「才非學不成」給我的啟示,讓我慢慢走上了修身的道路。

修身何謂?

每次和友人談起修身的話題,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修身的人不一定能取得成功」,還有人尖銳的指出「修身的人在事業上基本都失敗了」。

誠然,在澳門的賭場上,有很多現實意義上的成功者;在山野樵夫中,也有品格堅定的修身者。

回顧我剛過去的幾年年,不該賺的錢沒有拿、不該欠的錢沒有錢,沒有不可告人之事;有健康、有自由。創業之路惟艱,我卻有一份坦蕩可以享受。這也是我父母家教的成功。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創業把身體創垮了、也有很多人把家創散了、還有一些人的成功里摻雜了些許道德的瑕疵,他們就很難安享成功的果實。

芒格說:知道自己會死在什麼地方,然後不去那裡。修身就可以讓我遠離這些風險。

沒有任何目標值得讓自己變得冷漠

離開家鄉,到城市打拚,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新目標。就單一目標而言,肯定是越聚焦越高效。

但是我始終堅信,世界上有比世俗意義上的個人成功更重要的東西,李殿華為了這個東西可以犧牲自己,這個東西就是家人的感受。

我們做不到李殿華那樣的犧牲,但也不能因為自己的目標,而讓父母感受冷漠。

家才是最大的修行道場

佛家講的修行和儒家講的修身多有相通之處,我卻不太贊同佛家的出家修行。縱然專心做一件事效率肯定高,割捨至親至愛、讓自己變得冰冷到底有沒有讓自己離真理更近,我存疑!(有過體驗的童鞋,歡迎賜教哈)

既然要度化天下人,自己的親人怎麼能不顧。所以儒家把齊家和修身放在一起,是比治國平天下更優先的事情。家就是最重要的修行地;對父母的態度,就是最重要的課業。

從推開家門叫第一聲爸媽開始,就時刻審視自己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習志 的精彩文章:

TAG:傳習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