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唐代一位個性卓異的詩人所作的一首詩,表現出詩人剛烈的個性

唐代一位個性卓異的詩人所作的一首詩,表現出詩人剛烈的個性

劉叉是唐代詩史一位個性卓異得到詩人,他身材壯偉,臂力超人。早年居於魏地,出入市井中,任氣行俠,殺人後逃亡,遇赦方出,流寓於齊魯之間。這種生活背景,賦予他粗暴不羈的氣質。他曾至韓愈家,適逢托韓愈寫墓志銘的人送來潤筆之資黃金數斤,劉叉與韓愈談論之間一言不合,拿起金子就走,說:「此諛墓中人得耳,不若與劉君為壽。」這一走又回到齊魯。韓愈也不以為然,此後兩人還有詩互相唱和。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揣摩到劉叉的風神之萬一。

《偶書》

唐代:劉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

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

這首詩同樣具有粗狂的特色,日出扶桑,傳說東海有扶桑木,為日出之處。這句是在講,每天日出之後,就是人家紛紜萬事發生之時。這些事情有大有小,在劉叉那豪壯的心胸看來,不過都是些細如毛髮的事情。但就在這些事情中,有很多不平之事,這就是劉叉所難以容忍的。他自稱「野夫」,彷彿又讓人看到他當年出入市井行俠之時的風采,當他看到不平之事,就氣憤填膺,但胸中那柄萬古留傳的寶刀,卻日漸磨損了。此句意思是自己拔刀相助之心雖然猶在,但是形格勢禁,難以伸出援手,由此愈增加其憤慨。

封建時代的老百姓處在封建政權和豪強權貴們的經濟剝削之下,有冤無處伸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劉叉作為他們中間的一員,兼之剛烈個性,早年時做過不少行俠仗義之事,但年歲漸長,他逐漸發現以個人的力量與整個封建勢力相對抗,是一種不對等的局面。雖然他早年行俠的鋼刀早已不用,胸中的這把刀仍然深藏心中,但身旁眾多不平之事,限於種種條件,他都無法施以援手。這種抑鬱之情愈積愈深,終於迸發出了這首奇特的述懷詩。詩的語言和感情都極為粗獷,是唐詩中少見的本色之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美詩畫 的精彩文章:

唐代李益的一首邊塞詩,失去了盛唐時期的豪邁,多了一份悲涼痛苦
唐代一首送別詩,語言清麗流暢,感情深摯自然,妙語連珠餘韻無窮

TAG:最美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