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對佛法的科學解悟

我對佛法的科學解悟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皆空,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節選

理解佛學,以上幾句佛經,乃大關節處,至關緊要!第一段說的是禪修參悟後所證得的境界,第二段說的是色界(物質世界)的空相,第三段說的是法界(意識世界)的空相。普通人把空色之辨當成文字遊戲,甚至很多學佛者也未能理解其深意,於空色之間,不明所以,窒礙難辨,進退失據。一旦解悟通透,就不能不讚歎佛理邏輯之嚴謹縝密,心生歡喜。佛法即是佛「筏」,明了空與色的關鍵,即可舍舟登岸。

佛陀時代一直到科學昌明之前的時代,眾生皆信鬼神,因此諸佛菩薩多以鬼神說法;今人多信科學,不妨以科學語言對佛法進行解讀。佛陀說法,因人設教,圓融無礙,今日我們學佛,也須與時俱進,不可拘泥。執於一端,即與佛理相悖。今日很多信佛者,對佛理未理解透,對空與色理解不深,一味執空,否定色的現實實在性,遇到科學與自己所理解的佛學相悖之處,要麼盲目排斥科學,要麼對佛理產生懷疑,信仰不堅,殊不知問題乃在於自身。而崇信科學者,很多人對佛學幾無了解,或一知半解,自以為是,斥佛學為迷信,或不以為然,敬而遠之。

所謂現實實在性,乃方便說法,所說現實,即非現實,現實乃空之表相,與空並不矛盾,不可拘執。比如討論電腦遊戲中人物,自然按照遊戲中人物的設定討論,不能說遊戲人物是虛幻的。我們都在「遊戲」之中,所感受為現實,跳出「遊戲」之外,則明白現實為虛。但實際情況是,「遊戲」之外,並沒有另外一個真實所在,你不能跳出「遊戲」之外,只能在「遊戲」之中,證悟到「遊戲」本身的空性。「遊戲」是表相,空是本質。空和色是一體的。色是空的相,空是色的本體。執著於色,執著於空,都是著相。

科學和佛學的目的,都是為探究獨立於主觀感受之外的客體世界的真相,追尋世界的本原。不同之處在於:佛學視世界的本質為空,把目的地已經告訴我們,並教給我們到達目的地的方法,我們只需按照佛陀所說的方法去做就行。佛學的方法是從「心」的角度,以禪修方式,以心證心,遵循聞、思、修、戒、定、慧的路徑抵達彼岸。科學則先設定世界的本質為有,從「物」的角度出發,運用理性邏輯思維和科學實驗的方式,循序漸進,追根溯源,探究世界的本來面目。芸芸眾生皆生於色界,被色所迷久矣,科學的方式因其符合人類的思維認知,具有可重複驗證的特點,越來越深入人心。然而,哥德爾的不完備性定理,加上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這兩個現代科學與邏輯學的歷史性結論揭示了我們獲取知識的極限,以及並不存在絕對的知識。哥德爾揭示了我們無法證明每一個正確命題的正確性。結果就是,總是存在我們只能通過相信來接受的真理。海森堡則通過不確定性原理揭示了我們永遠無法同時得知基本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這意味著自然界還保留著難以被理性認知或無法度量的部分。薛定諤的貓,量子的觀察者效應,讓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再次遇到挑戰。

而佛學最為人所質疑詬病的地方就在於其不可驗證。禪修心證的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思議,不可描述,說似一物即不中。但是,世界上不可驗證的現象太多,意識就是其中之一。人人都知道自己有意識,但沒辦法證明。走在馬路上,汽車會不會突然撞向你?大街上擦肩而過的路人,會不會無緣無故突然給你一刀?你沒法證明,但是你相信不會。你努力賺錢,只是因為相信今天的錢將來還能正常使用,相信明天你不會死,相信明天不是世界末日。相信或者說信任,是人類社會得以維持運轉的基礎。

隨著科學的發展,特別是人工智慧的發展,也許有朝一日,科學與佛學能夠殊途同歸。(下篇文章,專門談談人工智慧與佛學相關問題。)

本人根器魯鈍,才疏學淺,近日讀佛經遇到大關節處疑惑,四處求教於方家,窮極深思,忽有所悟,頓感身心通透,心明眼亮,生大歡喜。即以此文分享所悟,求證於大德。若有荒誕不經之處,敬請棒喝。

所謂佛,就是覺悟者。佛性即自性,所謂自性,也可稱之為真如,或者說如來,甚至可以說是「道」,是「無名」,是「有名」,同出而異名。後文統一稱之為真如。真如也就是宇宙萬物本性,萬物本原。

真如從無始來,亦無所去。以科學言詞說,譬如宇宙大爆炸之奇點,奇點之前,既無時間也無空間,此時的宇宙是個質量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東西,因此,既可以說是有(色),也可以說是無(空),空和色是一體的,可以稱為真如。奇點開始的宇宙大爆炸,也即佛法所說緣起,變化出萬物。而時間和空間並不是實體的存在,只是我們主觀的感受。時間不過是事物變化的過程,權且以「時間」的概念對其進行描述。試想,如果萬物沒有任何變化,哪裡來的時間?空間也一樣,只是我們因為分辨事物異同時對物體範圍的主觀界定產生空間概念,實際上並沒有空間,所謂真空也並不是真實的空。試想,譬如宇宙是一個整體的球,球內充滿著各種有形無形的物質,彼此糾纏難分,球外更無別物,所謂空間又在哪裡?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證明了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速度越快,時間越慢,速度達到光速,時間停止,也就是沒有時間了。空間也一樣,速度越快,物體縱向長度上越短,如果達到光速,空間也就沒有了,意味著物質本身也歸於空無。

真如本身蘊含著宇宙運行變化的元規則,主導著宇宙變化的進程。這種元規則可能極其簡約,類似圍棋,簡單的黑白二子,在小小的棋盤上,就能演化出比宇宙中所有原子還多的可能性。真如擾動,宇宙大爆炸,產生物質與能量,物與物之間交互影響,因緣際合,演化為宇宙萬物,顯現出不同的相(色),真如(空)是本體,色從真如而來,是真如的表相。譬如水泡,起而成泡,滅而成水。

無機的物質繼續演化,因緣際合產生原始生命,生命繼續演化成眾生乃至人類,產生生命意識。真如在無機物中以自身規律主導著物的變化,但不能自我覺察。演化成生命之後,可以說是真如被色所困所迷之後的重新覺醒,恢復了感知能力,具備了靈性。繼續演化產生人類之後,恢復了覺察能力,產生自我意識。但真如從無機物質到有機生命再到人類這個漫長的過程中,被物象所困所迷太久,受各種外緣所擾,意識不到本性所在。人類繼續受困於因緣所成的肉體之中,被物慾所左右,真如自性被蒙蔽。最終諸佛降生,諸佛的真如自性覺悟,秉大慈大悲之心,在人間弘揚佛教,教導人類認識自性,引領人類走向彼岸,究竟涅槃。

以上推演的,是一種可能性,邏輯上說,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宇宙大爆炸後,真如現為二相,如圍棋黑白二子,或如二進位計算機語言中的0和1,黑為實相(1),有相有質;白為虛相(0),無質無相。黑白二子相互作用,因緣遇合,由此而生萬相。逐漸演化而成生命和人類。真如無所不在,只是表現方式不同,真如與色乃一體兩面。一面為色,一面為空。或者說,實為空,相為色,在人類則表現為身與心,物質與意識。真如是心的本體。色(物質)的一面能探測到,空(意識)的一面探測不到。

真如譬如大海之水,凝結為冰即為萬物(無生命之物),不具感知能力;蒸騰為汽則為眾生(有機生命),眾生因緣不同形成不同生命的感知力和意識(心),心與萬物,如水彙集為海(宇宙)。

那麼,作為人類,什麼是「我」的真如自性呢?要明白這個問題,須採用排除法,搞明白什麼不是「我」。從普通人的認知而言,「我」包含身和心兩方面。那麼,隨著科技的發展,假如有一天人類的身體零件全部可以更換,全部換掉後,只要「我」的意識和記憶不變,「我」肯定還是感覺到是「我」,而不是別人,可見,身體不是「我」,只是「我」在現世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我」所擁有的東西,和「我」的手機一樣,只要條件許可,都可以換掉。那麼再進一步,如果失去記憶,或者一個邪惡的公司把「我」的記憶換成別人的,甚至編造一個虛假的記憶輸入到「我」的腦中,「我」還是不是「我」呢?肯定還是「我」,輸入到「我」腦中的記憶,只是別人欺騙了「我」而已,還是「我」在感知,你打我一下,還是「我」感覺到痛。由此可見,「我」身上一切可以剝離,可以更換掉的東西,都不是真我,餘下的,只剩下「我」的自我認知和感知能力,也就是自我意識。真我=自我意識。人我之別,只是因為我的感知與別人不同罷了。

那麼,真我是不是真如呢?這就要談到佛法的八識了。

佛法而言,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應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大腦的思維感知能力。這裡說的意識與西方哲學裡對應於物質的意識概念有重合的地方,也有不同。西哲的意識概念比較籠統。六識對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分別指六識能感受到的客體。

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都是「心」的功能,藉助身體的六根對客體的六塵進行感知和思考,相當於「真我」與客體聯繫交互的六道門。所謂真我,相當於佛法里的第七識末那識,也即自我意識,又稱「我」識。經由六識感受和認知到人我之別,由此產生我執。我執不僅基於後天的感受認知到人我之別,還基於先天帶來的與別人不同之處,比如有人智商高,有人智商低等等。按佛法所說,就是輪迴中前世的業,按科學說法,就是基因不同。所謂基因,字面上理解,就是基本的因,DNA中蘊含的個人基本信息。無論是後天感受還是先天基因,都已受客塵沾染,不是真如自性。

再談第八識阿賴耶識及其與末那識的關係。末那識是現世的「我」識,阿賴耶識則是永生不滅的靈魂的「我」。阿賴耶識含藏著有始以來「我」的所有信息。阿賴耶識轉生到現世,即為「我」識,「我」識是阿賴耶識在現世的具象化,阿賴耶識是本體,「我」識是阿賴耶識在現世之「用」。有如電腦win系統程序信息,安裝到電腦上之後藉助各種應用程序產生各種功能。簡單的說,阿賴耶識著相即為「我」識。

那麼,真如與阿賴耶識是什麼關係呢?真如是本體,阿賴耶識則是真如之相。真如譬如膠泥,阿賴耶識則是用膠泥捏成的不同形狀的泥人。阿賴耶識就是含藏著「我」所有信息的自性。自性本身清凈,但既然名為「自性」,說明還有「自」在其中,也就是說,雖然已無「我」,但「我」的所有信息還在其中。所謂成佛,即是證到真如,相當於把「自性」格式化,恢復到本初的自由狀態,無拘無束,無形無相,可成任何形,可成任何相。

所謂證悟,就是從肉身的「我」,證到末那識的「我」,再證到阿賴耶識的「自性」,最終超脫輪迴,了悟生死,證悟成佛。

關於真如與阿賴耶識的關係,歷來爭論較多,說法不一,有認為阿賴耶識即是真如,還有認為有第九識和第十識。我認為名相之爭,意義不大,最終都是達到佛境,同樣的距離,一步走還是兩步走有什麼區別呢?

以前讀禪宗公案,或佛學典故、事迹,對於什麼叫「悟」一直似懂非懂,以為「悟」即得道成佛,現在才知大謬不然。知見和理路上的悟,只是解悟,只是弄明通了佛法的道理,與世俗中事再無相互抵牾之處。但要真正得證菩提,還須腳踏實地。理可頓悟,事要漸除。佛法是實證學科,不是心靈雞湯。修戒定慧才是主課,才算正修正道,修禪定功夫開智慧才是根本。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通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次第修習,修定開慧,證四禪八定,再證得阿羅漢果,入滅盡定,繼續修止觀,證得般若智,照見五蘊皆空,成為登地菩薩,從一地、二地直至九地十地大菩薩,最後功德圓滿成佛。所謂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禪宗,凈土宗,密宗等等,佛理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修持的法門或最終證得的境界有所不同。自度與度他也無根本矛盾。

因此,學佛入門,理入與行入,並無高下之分。以理性認知入手,窮究佛理、獲得解悟固然重要,解悟之後,堅信不疑,真參實修才更為關鍵。否則就淪為口頭禪,口水禪。至於能修到什麼地步,則看各人發願深淺和根器因緣及精進程度了。即使不談跳出輪迴解脫生死,佛學對於人生在現世的利益也是毋庸置疑的。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浮躁世界上,面對無常煩惱和顛倒妄想,自凈其意,時時警醒覺察,明心見性,不執著,不妄求,戒貪,戒嗔,戒痴,戒慢,戒疑,定中生慧,常樂我凈。隨緣自在,與人為善,廣結善緣,修善積福,不論於人於己,都善莫大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常言禪語 的精彩文章:

中國的古聖先賢為什麼沒教出青出於藍的學生?

TAG:常言禪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