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過去一年,我沉思過的七件事

在過去一年,我沉思過的七件事

【在過去一年,我沉思過的七件事】

寫在前面:

就像我這樣,一個人活到了人生第27個年頭,才逐漸明白,關於人生的道理,早在十年前我們所知曉的,已然遠遠足夠。

只是,我們中的大多數,哪怕花盡餘生所有的時間,仍然無法給自己的人生一個滿意回應。碌碌人生的苦惱,大多根源就在這裡。

2017年的下半年,我幾乎過上了離群索居的生活。

除卻每周末一次必要的工作,一兩個手機上常聯繫著的朋友,偶爾與朋友吃個飯,在其他時間裡,我遠離人群,遠離電腦,整日和一堆書待在一起。

有段時間,我灰心喪氣,沮喪極了,感到情緒完全失控,整日整日的沉思,整夜整夜的失眠。我彷彿又回到二十齣頭的那兩年,人生的恥辱感,像我預料的那樣,又一次擊潰了我。

我當然知道,類似這樣的困境,總有一天我能走出來,然後雲淡風輕地回望它,對它笑笑。然而,這個過程,如我所料,始終是艱辛至極的。

我嘗試著恢復著生活該有的節奏,按時起睡,規律飲食,保持運動,謹小慎微地處理著我的情緒,我試著將自己真實得呈現出來。

我想知道,我究竟有多麼糟糕。

於是,在那些惶惶難眠的夜裡,在那些拚命閱讀的間隙,在一次次無力感後的重新鼓起勇氣的瞬間,我開始像二十歲一樣靜心沉思。

自律

我們時常懷念自己的少年時光。

在那些陽光都帶著黃金般閃耀光芒的日子裡,一切似乎都是有規可循的。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考試,什麼時候離別,山間的花卉什麼時候盛開,天上的白雪什麼時候飄落,一切似乎都可以掌控,我們把時間一年一年,一月一月,一周一周的分開,未來是個觸手可及的東西。

象牙塔的生活結束後,我們喪失了這種能力,除了感到時間一年一年過得越來越快之外,似乎也同步丟失規劃生活的能力,我們打亂作息,模糊日子,把一天重複三百多遍,換來一個新年,在每一個新年的時候,吵吵嚷嚷,假裝快樂,以為新年會有什麼不一樣,其實只不過是又一輪的重複。

於是,我們渾渾噩噩地度過畢業後的這幾年時光,越來越像個廢人。我們喪失那種一邊生活一邊規劃生活的能力,我們不再自律。我們不再讀書,而是整日抱著手機,我們不再運動,而是忙碌一天後選擇癱坐在沙發上。我們發胖,我們變醜,從形體到心靈,自暴自棄,然後再從網路上找一大堆道理自我麻痹,告訴自己,這就是生活,平凡的生活。

我發現了這件事情的荒謬,開始嘗試著思考。古人講君子慎獨,人性偏愛自我放逐,但我們不能被它們擺布。我總是這樣想著:倘若多年以後,當我們紛紛老去,偶然回憶起自己的這些時光,這所謂平凡的生活,真的值得我們傾付嗎?

唯有自律,才能自由,知道這句話時我只有十歲,從知道到懂得,我們花了多少時光。人生自然有很多的慾望,我們要區分它們,駕馭它們,而不是屈從它們。

世間最難得,是知行合一。

情緒

年輕時候,我總自信地認為自己能很好地駕馭自己的情緒。後來才知道,那只是因為我沒遇到足夠使我情緒崩潰的事情而已。

在那幾個月,我發覺自己完全被情緒掌控,以至於無法正常生活後,我試著將更多的情緒交給自己,看它來來去去,我站在邊上,冷靜地注視著它,看它何去何從。

它真是個讓人頭疼的東西。我曾經以為,一個人只要持續學習,將毛躁的自己變得理性,就能用自己的大腦想明白很多事情,也能從更高的維度審視問題本身,自我抽離,自我說服。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很多時候,我們的理智會輸給感性,道理終究只是道理,生活有時是不講道理的。

據說,不同人有各自處理情緒的方法,比方痛哭,比方暴飲暴食,比方大量運動,比方煙酒消愁。然而,這些方法似乎都不適合我,痛哭並不能解決問題,飲食只會讓身體更加難受,運動與煙酒只是暫時的催眠。我所能做的,還是一遍遍的思考,把每個問題都想透徹,然後找到根源,再把剩餘的事情交給時間。

我漸漸開始意識到,處理自己的情緒,是人格修養的一部分,人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它們真實存在,構成了我們人生中真實的一部分,無法迴避,無法壓抑,只能引導,只能直面它本身。

這是個漫長學習的過程。柏拉圖在理想國的三位一體,想要塑造平和理性的人,中國人信奉的孔家學派,想要指引人們守中用中,想來無非都是情緒管控能力的修為。

我想起了那些關於青春的說辭。也許瘋狂是青春的一抹亮色,但瘋狂過後,是否能以平靜心態審視它,這才是情緒中的辯證法。我們要哭,要笑,要哭笑不得,要迎接情緒的真實,也要冷靜,要超然,要掌控情緒的去來。

這是美學教給我的人生道理。

網路

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次會議,會議的主題是如何應對全球化。當時的美國高級智囊布熱津斯基提出:公眾們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最終他們會期望媒體為他們進行思考,並作出判斷。

這就是聞名遐邇的Tittytainment戰略,由Titty(奶嘴)與 Entertainment(娛樂)合成,中文可譯為「奶頭樂」戰略。這個戰略,大致就是指要給大眾的嘴上塞上奶嘴,讓大眾沉溺於享樂和安逸中,從而喪失上進心和深度思考能力。

「只需要給他們一口飯吃,一份工作,讓他們有東西可看,他們便會沉浸在快樂。」

網路正在一步步蠶食著本真的自我。

我見過太多這樣的人。他們不讀書,不思考,也不懂得審視自己的人生,不會用本真的自我的去認識生活,建構生活。於是,他們將網路營銷號與雞湯文視作自己的人生導師。消費至上,流量主導,娛樂至死,網路開始代替我們思考,用包裝好的圖文告訴我們說,你該吃什麼,你該穿什麼,你該買什麼,你該看什麼節目,你該玩什麼遊戲,你該如何回答女友的提問,你該如何檢測男友的忠誠,你該用怎樣的語言與人交流,你該如何規劃自己的思想,你該如何過那種看似幸福的生活。

一個人吃什麼穿什麼,看什麼想什麼,很大程度上塑造著我們的人生觀。在網路時代,這一切都開始有人幫你塑造,你只需動一動滑鼠,鑽進去,套上殼,就可以啟動程序,融入世界。

潛移默化的力量是可怕的。喪失了對生活的思考與本真的體驗,讓自己去迎合標準,去讓自己看起來是一副熱愛是熱愛生活的樣子,這其實就是放棄生活最簡單的方式。太多的人,在這個時代,在自覺洗腦,在主動自殺。

喬治·奧威爾說:大部分人,在三十歲之前,就已經放棄了自己的人生。

網路真是個偉大的發明。它將人性中最醜陋虛偽的一面擺在了一個看似虛擬卻又能引起真實情感共振的空間。在這裡,各種污言穢語與機關算計都展露無疑。更要命的是,它巨大的同化力量,使得我們都成為這個時代下真正的單向度的人。

我們變成了一類人:停止思考人生,總是在狂歡,總是很孤獨。

社交

社交成為人們緩解孤獨的良方。

也是在2017年,我意識到自己是不擅長社交的。

在遠離人群的那些日子裡,我才開始反思,這些年來與人相處,似乎在意的更多是自己。萬幸的是,身邊總有一群好朋友,他們總是足夠照顧我,尊重我,不與我計較。我竟得以口無遮攔,我行我素,放浪形骸,以至於有時忘了尊重,忘了界限,忘了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我開始重新去理解赤誠與坦蕩的含義。

與人相交,自然需要正心誠意,但也要學會尊重與共情,這是很要緊的事情。朋友是要分類別的,泛泛之交,點贊之好,事務之聯,同一屋檐,肝膽相照,推心置腹,兄弟之誼,男女之愛。在不同人面前說適當的話,是對對方的尊重。說話有考慮,社交有禮儀。舉手投足,言行舉止,都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

社交是件需要花時間維繫的事情,這是我所不喜歡的。所以這些年來,認識的人很多,真正願意花精力交往的屈指可數,以至於漸漸的,我開始不擅長與人交流。電話除了家人幾乎從不對外呼出,除了必要的事務性聯繫,微信會主動去找對方私聊的朋友只有一兩個。除了偶爾在熟識的朋友圈子裡插科打諢,更多時候,我還是只願意一個人待著。

也許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我人前人後變成了兩副模樣。我記得有一陣子,自己實在沮喪難過的不行,卻發覺身邊沒有可以說話的人,就像害怕被打擾一樣我也害怕打擾他人。我漸漸意識到,主動去交一些值得的朋友是很要緊的事情。

自然要感謝給過我啟蒙的朋友。然而,積重難返,這依然不是我的擅長。與人談話,是一門學問,我欠缺的太多。就像上次一起吃飯的朋友說的,在人生這件紛繁複雜的事上,人不得不不斷的是初學者。

孤獨

與此同時,我也逐漸開始承認一件事情:孤獨是人生的常態,這世上並沒有一種東西能完全消弭它。

年輕的時候,有過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這世上存在能完全相互溝通的兩件事情。後來再些微讀了點書,知道個體都是獨一的存在,便萌生懷疑。即便我們不停努力,去尋找集體的相似性,但生命體驗這回事,是永遠孤獨的。

沒有一個人能完全體味你的一切,我們生來就是孤獨。在哲學上,這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如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合理,各自存在。

浩渺宇宙中的孤獨感,足以讓人完全喪失生活的勇氣,所以維科說人們才必須是群居動物。我們需要通過社交、戀愛、家庭、歷史、文明來緩解這種孤獨感。當我們浸潤在人間煙火當中時,我們暫時得躲開孤獨。人們永不止息地歌頌愛,因為愛是緩解孤獨的唯一良方。

飲鴆不足於止渴。當我發現人生的孤獨屬性後,我越發地珍視身邊的親人朋友,也越發地懂得愛是奢侈的事情。人類文明千千萬萬年,薪火相繼,愛抵禦著一切,我們不得不感恩於每一個關心你的親人和以誠相待的朋友愛人,因為他們的存在,才真正使得狹小的人間勝過蒼老的宇宙。每一個陪你說話的人,每一個給你打氣的人,每一個給過你啟發的人,你都要記得他們的好。

世人都是這樣,從塵埃幻化而來,孤獨的生,孤獨的死,再歸為塵埃。南非的龜,盧浮宮的法術師,濃霧號角里的獸,費曼的電子,無外如是。在這短短的一生中,我們遇見的,都互相取暖,我們珍視的,都彼此成全。如此想來,很多事情都很渺小,唯愛永恆。

當你連孤獨都不怕,這世上還有什麼可怕的事情呢?

年齡

年齡是個數字,本身其實只是對生命周期的計算,它真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

不止一次,有意或無意,有人對我說大致如此的話:你看,你已經到了這個年齡,卻沒有這個年齡該有的樣子,跟個長不大的人一樣。我自然知道,他們所說的「這個年齡該有的樣子」是指什麼。

前不久去了趟海南,見到多年沒見的朋友。他說:一晃幾年時間,周圍一群人都變,你還是沒變。我說的變,是指大家都換了想法,而你就還是那種想法,什麼都不急,什麼都一件一件處理過來。我自然也知道,他所說的「什麼都不急」是指什麼。

這世上,從來不存在什麼哪個年齡段必做什麼事情的說法。很多人,身體總是不斷成長衰老,心靈卻未必如是。

有時候閑下來,想想自己成年後這些時光,似乎都沒太按照大家說得來。大學去念「你這有啥用」的中文專業,畢業後有著一份「清閑工作」,眼看升職加薪,好好地卻突然離職,跑到一座陌生的海邊城市,半路出家,從頭幹了一份累人的工作,幹了兩年又發覺書讀少了,莫名其妙地想要去考研,考了半年似乎是看不到希望,明明荒了很多時間金錢,丟了很多寶貴的東西,又死活不肯說後悔。

「人家二十七八,結婚生子,你二十七八,喜歡你的你不喜歡,你喜歡的不喜歡你,活到這個歲數,還不將就,再以後,將就的都沒有。」

所謂年齡,我感到,只有在旁人的嘴裡,你才會覺得它是真實存在的一種東西,它咄咄逼人,像一把劍,高懸在你的頭上,讓你心生恐懼。

有時候,我們也會調侃自己的年紀,為閑聊獲取一些談資,說一些無關緊要的玩笑話。但我常常也會去想,一個人如果並沒有在給定的條件下,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去探索生活,即便他在每個階段都做了「正確」的事情,完成了人們期望的那樣,自己該如何自處呢?

總有人按照既定的方式生活,總有人沒有那樣的條件和基礎,兩者之間只是不同,沒有對錯,我們都在儘力面對生活本身,這才是要緊的事情。

我也常常問自己,自己對生活意義的回答,難道不比其他東西更加珍貴嗎?

我常常會羨慕鵬哥,一位也許大我兩歲的素未謀面的朋友,我們在網路相識多年,這些年,默默地看他決絕地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努力去完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不問世俗,從己所欲,坦坦蕩蕩,心下一片無悔。

我覺得那樣的篤定,是最珍貴的事情。即便我們興緻盎然的與生活打交道,多年以後,互有勝負,哪怕負多勝少,但那種生活的真實感,才真是一生的事情。

在一生面前,年齡能算是多大的事情。

意義

意義,所有的問題,都會回歸到意義。這可能是愚鈍如我永遠參不透的問題。

人活在世間,因為有大腦有意識,懂了反思的寶貴,似乎就總要為一切事情找個說法。植物只管生長,動物只管交配,自然只管運轉,人類卻要求取意義。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哲學家有哲學家的說辭,宗教徒有宗教徒的提法,及時行樂的人有他的信奉,刻苦修為的人有他的景仰。真理、情感、慾望,總有些什麼東西,我們暗自抓著,不肯放,與生死同在,化進我們的此生此世里。

我時常思考,會不會有一天,當我忽然擁有了什麼之後,會長長地舒一口氣,或者仰天長嘯,大聲說一聲,啊!終於,終於如此如此了!然後就此獲得生命意義感的滿足,就不再追問意義這樣的問題,就獲得幸福的人生。

會有這樣的東西嗎?

至少在我已有的二十餘年的短暫生命中,沒有這樣的片刻出現過。

也許總有一天,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也許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找到那種終極的意義感。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重要的不是意義本身,是我們選擇用怎樣的方式度過一生。我們一邊思索著,一邊生活著。

張棗說,生命是天長地久的事情。與君共勉。

寫在後面:

魯迅說,舊曆的新年到底最像新年。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2017年真的過去了,2017年的事都該了了,輕飄飄的,光陰如水,我好像變了很多,好像一無所獲。因為無知與無能,在過去一年,真正想做的兩件事,似乎一件都不能成功。

歲月蹉跎,年華虛度,雙拳緊握,滿腔遺憾。

就像我曾經準備承受的那樣,生活用最不友好的方式反饋著我。

然而,學著接納糟糕的自己,直面被搞砸的生活,依舊有所相信,是我所能做的所有事情。那天胡老師說,生活總會好的總有路的,我想想也是如此。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201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祝新年快樂。

2018年2月15日(今夜除夕,燈火萬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舂米的阿Q 的精彩文章:

TAG:舂米的阿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