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一年裡最重要的,是哪三天?

古代一年裡最重要的,是哪三天?

作者丨胡丹

今年2月16日,是戊戌年(屬狗)的大年初一,若在古代,便是正經的「元旦」。元旦者,一年之首日;農曆之年,以正月初一為始也。

古代一年裡最重要的,是哪三天?

過去一年裡最重要的三天,分別是元旦、聖誕和冬至。朝廷大典里,禮儀最重者為「大朝會」,就在「每年元旦、聖誕和冬至三日舉行」(大朝會一年只舉行三次,稱「大朝」;平常日子舉行的,是「常朝」或「日朝」)。

大家看,元旦、聖誕、冬至這三個節日現在還有,可惜的是,鵲巢已為「鳩」占。

在2017年(已為一個半月前的去年了)的最後一個星期,全國商家還在舉行「雙旦狂歡」呢。

「雙旦」指聖誕和元旦。

然而那「雙旦」,正是占巢之鳩!

過去的元旦,是農曆的正月初一,這才是一年(現稱為「舊年」)之始;今天的元旦,則指1月1日,是公曆一年的開頭。

大家歡呼「元旦放假」時,已忘了,「元旦」放假,當為春節假;而春節的大年初一,早已與元旦無關鳥!

「聖誕」也是這樣,過去說聖誕,是皇帝生日,在明、清時又稱作「萬壽聖節」。

與皇帝有關的,多跟「聖」字沾邊,比如聖上、聖旨、聖人在位等。

古代的「聖」,除了皇帝,還有神佛,佛祖的生日,也叫「聖誕」。

在中國最衰弱的時候,耶穌強勢來襲,「耶誕」一鼓而佔據了「聖誕」的寶座。

「聖」,就成了那個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

三個節日中,唯一不變的,是冬至。

然而人們過冬至,也就只記得吃餃子。在今人的標準里,冬至也算不得什麼重要節日(人們衡量重要與否的標準也變了,只有放假、發物資、給雙倍工資,才是重要節日)。

從鳩佔鵲巢的角度來說,中國確實被文化入侵了。

雖然現在講「侵略」講得震天吼,可入侵已積有兩百年光景,難道中國被人源源不斷地入侵了兩百年不止?今天還得高呼起來,不做奴隸?

巢被佔了,不可怕,收復失地而已,歷史上亡國也不是一回兩回了。最難收復的,是遭到「覆蓋」的文化,不知何以為堂堂之中國人。

當保存文件時,電腦會問你,是另存、合併,還是覆蓋?過去,我們選擇了「覆蓋」,於是外國的聖人覆蓋了聖誕,公曆第一天覆蓋了元旦,冬至節也可有可無了。泱泱中華文化,成了磁碟中的碎片,今要整理也難!

文化以風靡之姿切入,已經全面融入普通人的常識里,所有人都知道,歡慶的元旦,是1月1日,而不是農曆狗年的大年初一(2月16日)。

有人亟憂於此,說,「洋玩意掘了我們民族的祖墳」,不停地喊「抵制抵制」。

每年聖誕都在抵制洋節;春節來了,又呼籲將春節改稱「元旦」,將元旦改為「洋旦」。

且悲,且可笑!

滲入常識,楔入觀念,約定成俗的東西,「借」來了,還是還不掉的,更沒法抵制。

抵制者最終將把自己剝個精光,露出嶙峋的肋骨和多癬的賴皮。

對於生活中的東西,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知道什麼該堅守,什麼當執著,不為醉鄉之人,不作狂躁之態,不吐侵略云云之荒唐言,破蝸殼而出,放開胸懷,沉穩深思大氣,方是吾等國人應有之理性態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碼農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血腥的皇冠:武則天稱帝路上為何充斥密集謀殺
最講義氣的湘軍鼻祖江忠源

TAG:碼農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