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指作文化】印記

【指作文化】印記

遠古中國已有刻字藝術,印章肇始於夏、商、周時期,距今已三千多年歷史。「上古作印以昭信也。」 印章,自古以來就是表徵信用的憑證。

印,《說文解字》中曰:「執政所持信也。」 帝王的署名印章稱璽,璽者,印也,為印記之意。天子用璽,臣民用印。

印者,信也。古人從天地生養萬物的過程中看到天地真實無妄,自強不息的特徵,將之稱作誠。是故誠者,天之道也。誠,信也。由此推出人的行為準則:人無信不立。人應思誠信,與天道相通。

古人作書皆持之以據,要通達其旨意。印章,就是在簽發文書、傳遞信件時鈐蓋,以作憑證,以鑒真偽。

先秦時期的印章皆用銅玉,印文書體使用六國古文,由於印形、文字各不相同,表現出強烈的藝術性,反映了戰國時代思想活躍的生動局面。

篆刻,因其字體多為篆書而得名。「童子雕蟲篆刻是也」 ,可見,篆刻是雕琢技法,印面文字凸起為陽文印,印面文字凹陷為陰文印。

宋代以前,篆寫印文與鐫刻印章的人並不一定是同一人。篆寫印文的一般是書法家,而鐫刻印章是專門的印工。宋代米芾是首個有記載的自篆自刻的文人,也被認為是印學的始祖。

明代,因印刷之便利,石材之多樣,文人篆刻漸成風氣。自此,以刀代筆的篆刻,成為中華文化特有的藝術形式,是詩書畫印傳統四藝之一。

印之一道,自國博開之,後人奉為金科玉律。真正開闢石章之先河,是明代書畫家、篆刻家、人稱文國博的文彭。

文彭偶然發現了青田石,並用其為印材,因易於運刀,從此文人紛紛自篆自刻,使當時印壇面目為之一新。

清代中葉是篆刻的全盛時期,此時的印章已脫離了單純的實用意義,是集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的獨特美學藝術,在漢文化圈裡發展開來。方寸之間,可謂氣象萬千。

印從書入,書從印出。書印合一是那時候的全新面貌,各種風格流派彙集,大家輩出,各有風貌。藝術大家齊白石先生,對詩書畫印這四絕,他自認為篆刻第一,詩詞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

篆刻,是以書法字體結合鐫刻製作的獨特藝術,它於方寸之中、紅白之間創造各種美的結構和形式。

木匠出身而又詩書畫印無不卓絕的白石老先生最推崇「獨造」,他曾說:「刻印,其篆法有天趣勝人者,唯秦漢人。秦漢人有過人處在不蠢,膽敢獨造,故能超出千古。」「合於天造,厭於人意。」米芾同樣主張舊的傳統有新的趣味,認為集眾家之長,本質上是立意對「趣」的追求,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亦能備其古雅。

白石老先生對自己的獨創充滿著自信:「余刻印不拘古人繩墨。」對待碑帖的篆字,要攝其精神,加以改造獨創。弘一法師李叔同先生粹評過明清篆刻名家之作,法雖出入,而以天韻勝。

一生扮演過無數角色,事母孝,待妻愛,精深藝術,精研佛法,真正做一樣像一樣,全般皆能,被後人稱作實最完美一人的弘一法師認為,最上乘的字、藝術,在於從學佛法中得來。

豐子愷如此評價他一生敬仰的恩師:人生境界可分三等,一曰物質生活,此大多數也;二曰精神生活,即學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數;三曰靈魂生活,即信仰也,得其真諦者極少數耳。弘一法師則安步閱此三層樓台也。

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豐子愷同樣認為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器識重於一切。器識,正是修養、信仰。三層樓當然在二層樓之上,腳力達三層樓之人,他做人一定徹底,必須去探究人生的究竟,去追究靈魂的來源和宇宙的根本。

有人重材質,平生只刻佳石。有人重碑帖,一生臨摹仿效。然而,篆刻一道,意蘊非凡,獨行其意於刀筆之外,更多是藝術家將學術、素養、德行化作個性所表現出來的藝術。

佛曰:隨其自然。藝術上汲古潤今,師法自然。篆刻之法,亦應求自然之天趣。篆刻之人,自己首要能得自然之趣。

刻印,宜作圖案觀,筆法、筆力、結構、神韻,乃某碑某帖某派,皆一致摒除,決不用心揣摩,要不期然而然。不急,不躁,不強求,不慌亂,不忘形,自在把握,於若有若無之間,物我一體,又超然物外。

印者,信也。信,言合於意也,言乃心聲,要篤實於內心的聲音,延伸至刀筆,使行之發於至誠,線條即見於印風,印風又呈現內心,可以安逸清麗,可以潔凈持重,可以渾厚有力,可以恬靜秀美,時時刻刻做最真實的自己。

真善生美,美生藝術。藝術的本質是真正的美,它讓人悠遊於詩意的世界,這份恬淡超然的愉悅,正是傳統中國藝術追求返本歸真的心靈清澈。

它不是最終去創造一個純真的世界,而是欲成為一個起點,用貼近心靈的方式,開啟每個人原來都有的那顆纖塵未染的童心。這是真正美和藝術的大用之處。

隨順每塊石料的自然形態,用潔凈的篆法,印形與字體,各得其所,各有特色,再配以古樸的繩編修飾,更顯心思考究,既繼承傳統,又富有清新的氣息,茹古涵今。如此,最是上乘。

一生周遭歷盡,悟得從容靜心之妙的弘一法師說:人生幸而有了無上的智慧。使一念凈心的藝海生涯,有著說不盡的樂趣,感受到那青峰之巔山外之山的逍遙自在。佛學,它是世間最好的教育,教人至善的品格,做最真誠的自己,完全可以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在時刻的行為中修正自己的心念。

古今大師,以其洞幽獨微的觀察,超塵脫世的本性,細膩激揚的情愫,妙筆生花的功力,獨享精神上的寬廣意蘊,藝術上的脫胎熏陶。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命對天地的感悟、循合後的載體表像,是民族和人對道、法的入世闡釋和踐行標準,是民族和人得以生存的精神要素。悠悠五千載的古風世界充滿感通天地的神性靈氣,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恢復每個人的正氣。身懷正氣,誠者自成,它幫助我們逾越人生中的困境。

戊戌犬年,指作文化繼續篤定前行在展現中華文化底蘊的路途上,一步一個印記,以美好的傳統手工藝術,幫助繁忙的人生找尋那原有的率真與趣味。當我們找回人文精神,找回傳統價值,我們紛亂的社會便可以找回道德觀念,古風將再現華夏大地。春回戊戌,天人同泰,祝願闔家安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指作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指作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