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祭祖是件大事兒,各地講究都不同……

祭祖是件大事兒,各地講究都不同……

2018

今天 初一(2月16日)

隨著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生活變快,很多傳統的「老禮兒」開始淡出我們的生活,悄悄被我們遺忘。在這個中華民族最重要、最隆重的節日里,快來跟我們學學,那些漸漸被遺忘的老祖宗的「老禮兒」吧。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祭祀先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關於祭祖的老禮民俗。

祭祖起源

祭祀起源於商朝,當時人們認為祖先雖然死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因此他們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誠祭祀。這種崇拜祖先的觀念一直延續,形成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

春節祭祖,既是緬懷祖先,也能激勵後人。今天就說說各地春節祭祖的一些「老禮兒」。

各地祭祖習俗

北京:正月初一到了子時,家長率領全家老幼,男左女右站立兩旁,衣冠整齊,向祖宗神位焚香燒紙,按輩份長次向祖宗跪拜,禮節非常隆重。

山東、東北地區: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時時分,大大小小都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點燭、燒香、焚紙、放炮,子孫跪拜如儀,稱為「發紙接種」。

河南地區:守歲的到五更時候,先行盥洗,穿著禮服禮帽,在供桌之上擺好祭品,香燭齊燃,爆竹爭放,一家人依長幼輩分,連續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浙江寧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遺像前,點著香燭,供陳湯糰、糕、餅、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遺像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禮儀。

湖北羅田:正月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準備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準備一支長竿掛著鞭炮,等族人來到時,便點火燃放,表示歡迎前來祭祖,等到祭祖儀禮完畢,有果盒、茶點或豐盛的早餐相招待。

川西地區:祖宗神位前的香爐中,點了輕煙繚繞的長香,紅燭燃起輝煌的亮光,銅磬在一聲聲的敲著,瀰漫肅穆的氣氛。長輩帶領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齊地站立兩旁,向祖宗神位,焚香點燭燒紙,按輩分長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飯,焚化紙錢。

廣東東莞:正月初一,大多數人家先在曆書上擇一個吉利的時辰,舉行祭祖典禮,祭品是茶、酒、白飯、攢盒、生果、如龍(年糕)、祿堆和齋菜。祭祖程序:焚香、點燭、燒元寶、放串炮,全家人依輩分、年齡的秩序拜祖先。

粵桂地區:初一上午五、六點鐘,擺設豐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長輩分,排前後次序,向祖宗跪拜叩頭。

台灣:從除夕轉進春節,三更時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紅燭高照,上供清茶、紅豆等祭品,人們嚴肅誠敬。祀神後要叩拜祖先,這叫「開春」。祭典進行到最後,是燒金紙獻給祖宗。

祭祖注意事項

著名文化人趙珩介紹,春節祭祖是對先人的一種慎終追遠的懷念,慎終追遠是一個民族不忘祖先、不忘根本、不忘根基的很重要的方面。現在,南方的江西、安徽、福建等省的一些小城市,還有到了過年要在祠堂大家共同祭祖的習俗。

他介紹,春節祭祖一般人家都有常備的祭祀用品,叫五供。一個香爐,一對蠟台,一對花瓶,五樣東西稱之為五供。這些平時不用,是收起來的,到了過年的時候才擺出來。花瓶里可以插鮮花,也可以插紙花。一般過年總是喜慶的,所以燭台插紅蠟。香不是成捆燒的,一般來說上香就是三柱香。一些地方還會備黃表紙、金銀錁等祭祀的用品,在祭祀時焚燒,這就要提醒大家,這個季節正是風乾物燥的季節,一定要謹慎火燭,文明祭祖。

為你推薦

文章內容綜合整理自百度百科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於盛梅(實習) // 責編:李雨楠// 監製:汪群均

版權聲明:本文已註明來源,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鄉村之聲 的精彩文章:

春節慣性會晤即將展開,七大姑八大姨問題已備好,你準備好了嗎!
來打個賭!您家的年夜飯一定少不了這道「大菜」!

TAG:中國鄉村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