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中產家庭教育焦慮的「鍋」,該不該由「學而思」們「背」?

中產家庭教育焦慮的「鍋」,該不該由「學而思」們「背」?

中產焦慮,似乎成為一個非常時髦的辭彙。中產焦慮的原因是什麼?子女教育無疑是一大誘因。


從入園到幼升小、從小升初到中高考……國內學生家長彷彿一直處於焦慮之中。伴隨著中國家長的焦慮,是各類課外輔導機構的蓬勃發展,並形成了數千萬億的市場規模。其間,「焦慮營銷」又成為屢試不爽的招生策略。


那麼,課外輔導機構的「焦慮營銷」是否應該承擔責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中心副主任王凱道出實情——教育焦慮是教育共錯結構造成的結果。


什麼叫做教育「共錯機構」?王凱打了一個比方:教師期望進行教學創新,但是一旦成績下滑,勢必致使學校校長反對創新;學校校長希望進行教學創新,但是一旦成績下降,勢必致使教育局長反對創新;教育局長主張進行教學創新,但是一旦成績下降,勢必致使學生家長反對創新……這種首尾相連的情形,就構成了教育「共錯結構」。而且,這種共錯結構,不僅國內有,國外也有;不僅當前有,以前也有。因此,解決教育問題的一個核心,就是如何去破解共錯結構。


當前,學生家長大多處於焦慮之中,特別是中產家庭的家長尤為焦慮。王凱認為,中產階級的家長焦慮的根本原因,在於自己所處的階層完全依靠自身打拚得來的。但是,家長群體所得到的一切並不具有代際的傳遞性。也就是說,中產階級家長並不能順利讓子女達到甚至超過自己目前的「地位」。


王凱表示,從自身的經歷出發,中產階級家長發現只有教育,才有望令子女達到所處的階層地位。所以,教育變得並不是培養子女的個性成長,而是實現家長期望的代際成長。由此產生的結果是,家長期望子女從好的幼兒園、好的小學、好的中學……一層一層地上去。但是,當所有的家長都這麼認為的時候,各個階層之間的需求必然導致供不應求,從而引發教育乃至社會的更多問題。


現在,無論北京,還是外地的家長,無不給子女報了很多課外輔導班。在王凱看來,這是越來越多的家長認為僅憑學校的能力,不能把子女培養到預期的高度。於是,在義務教育之外,家長選擇與「第二學校」聯合,即由培訓機構承接從學校溢出的教育功能,並構成了一個新的教育共同體。這個問題的存在,客觀上加劇了教育的矛盾。


對於教育「共錯結構」的破解辦法,王凱用「都在探索」予以解釋。他認為,整個破解的方法涉及人才的目標、就業的方向、人才競爭規格等的改變,以此慢慢降低教育預期的熱度,回歸到正常的教育狀態。至於家長們,則首先需要明白教育並不見得是代際傳遞唯一的途徑;其次,孩子並不是家長的期望和附屬品,而是具有獨立的個性,需要更加關注子女的自我價值和本體性。


王凱坦言,只要所謂的優質資源存在短缺的,共錯結構的矛盾或多或少都會存在。如今,特別需要關注的還有家校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事實上,學校不是一個「無限責任公司」,而是「有限責任公司」。在「有限責任」之外的責任不能要求學校全部承擔。所以,未來的教育應該是一個教育共同體,全社會辦教育將會成為一個新的局面和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教育的共錯結構有望能夠得到緩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