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倫敦外國遊客最多,新加坡國際會議最多

倫敦外國遊客最多,新加坡國際會議最多

外國遊客數量:

倫敦最多,北京最少

從數據來看,來北京旅遊的外國人其實並不多。從變化趨勢上看,2004-2014年的十年間,其餘城市的外國遊客數都在增長,而北京一直在低位小幅變動,2011年後甚至有所下降。

2014年,從外國遊客的絕對數來看,倫敦以1740萬人排第一,之後依次是新加坡、紐約、首爾、巴黎、東京和北京。而北京只有365萬外國遊客。

2004-2014年各城市外國遊客數

注釋:

1)外國遊客數以2004年到2014年來訪的外國人數為基準。

2)首爾的外國遊客數的統計利用的是直接統計韓國外來訪客為對象施行的標本設問調查中,韓國旅行時訪問的市或者道中,回答是首爾的應答者比率。

3)東京的外國遊客數是以東京都計算,北京以北京市(大都市圈)為基準。

4)北京的外國遊客數使用的是城市遊客中外國人相關數據。

5)新加坡的外國遊客數是以該國入境時訪問者提交的出境/入境申告書為基礎而統計的數據。但,通過陸路入境的馬來西亞國籍的訪問者被排除在外。

6)巴黎的外國遊客數統計的是入住巴黎的酒店的外國人人數。

數據來源:

首爾:首爾統計,各外國國籍訪問客,2004~2014年基準資料。

韓國觀光公社,外來觀光客實態調查報告書,2004~20142004~2014年基準資料。

東京:http://www.sangyo-rodo.metro.tokyo.jp/toukei/tourism(東京都産業労働局主頁), 2004~2014年基準資料。

北京:北京市統計局,2014, 16-2按客源地分入境旅遊者人數,北京統計年鑒2014, 2004~ 2014年基準資料。

新加坡: Department ofStatistics Singapore, 2008, Yearbook of Statistics of Singapore 2008, p.173,2004~2007年基準資料。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Singapore,2015, T18.1, Yearbook of Statistics of Singapore 2015, 2008~2014年基準資料。

紐約:http://www.nycandcompany.org/research/nyc-statistics-page(NYC & company主頁),2004~2014年基準資料。

倫敦: Office for NationalStatistics, 2015, International Visitors to London, 2004~2014年基準資料。

巴黎: Office du Tourisme etdes Congrès de Paris, le Tourisme à Paris en 2007~2014, 2004~2014年基準資料。

國際會議主辦次數:

新加坡最多,北京最少

如果比較國際會議主辦次數,新加坡在2014年減少到850次,但仍然名列第一,其他城市由高往低的排序依次是:巴黎(325)﹑首爾(249)、東京(228)﹑倫敦(125)﹑紐約(77)﹑北京(73)。此處的國際會議的定義採用UIA(國際協會聯盟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基準。

2004-2014年各城市國際會議舉辦數

注釋:

1)UIA(Union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指的是國際機構主辦(贊助)的國際會議中,參加人數在50名以上或是國際機構的國內支部或國內團體主辦的參加國數在5個以上,參加人數在300名以上(或伴隨展示會),外國參加人員比率在40%以上,會議期在3天以上,這些條件全部滿足的會議。

2)國際會議主辦次數以2004年到2014年間主辦的國際會議為基準。

數據來源:

UIA, 2009, International MeetingsStatistics Report for the Year 2008, 2004~2008年基準資料。

UIA, 2014, International MeetingsStatistics Report for the Year 2013, 2009~2013年基準資料。

UIA, 2015, International MeetingsStatistics Report 56th Edition, 2014年基準資料。

若統計各城市的專業會議設施數量,可以發現,首爾有3 個,巴黎有5 個,北京與紐約各有8 個,新加坡有6 個,東京有5個。

需要注意的是,此處比較的專業會議設施是公共運營管理,且每個會議室可容納300 人以上的。一般進行比較時,還需考慮設施面積﹑容納能力﹑會議開幕時參與人員等實質的變數,但這些內容因資料各不相同,很難比較,所以此處僅比較由公共運營的專業會議設施數量。

各城市專業會議設施分布圖

注釋:

1)僅統計由公共運營·管理的每個會議室可容納300人以上的專業會議設施,酒店會議設施被排除在外。

數據來源:

(《首爾與世界大都市·千禧年之後的城市變化比較》由首爾研究院的高級研究員金善雄、張男鍾完成,韓國世宗大學丁晨楠進行翻譯,北京城市規劃研究設計院「北京·國際城市觀察站」 高雅、加雨靈進行編輯整理。澎湃新聞獲得授權,進行重新編輯和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市政廳 的精彩文章:

麥錦生:提筆寫字,為香港做保育
東京都市圈人口最多,北京人口增幅最大

TAG:市政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