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金庸筆下的南帝,真人長啥樣?張勝溫《梵像卷》里找答案

金庸筆下的南帝,真人長啥樣?張勝溫《梵像卷》里找答案

1962年,台北故宮文物精品在大都會博物館展出,為了一件特殊的作品,該館破天荒第一次打通了兩間展室,以便於全卷打開。美國的中國美術史專家高居翰博士也來觀看,面對著一字排開,蠕蠕移動的參觀者,高居翰笑道「我只有買一部腳踏車,只能這樣騎著車從人頭上看過去了」。這件備受關注的作品就是長達十六米多,有八百多年歷史的《梵像卷》。

這一珍貴畫卷,緣於台北故宮2017年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而再次展出,不過因場地限制,這次展覽前半個月只能展出後半段,之後則展出前半段。能夠近距離觀看原作,獲得的是與其他任何觀看方法所不一樣的體驗。

該卷全名為《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約作於1172~1176年之間(南宋乾道八年——淳熙三年),原為冊頁134開,每開寬約12厘米,後改裝成長卷,分為4段。

金庸筆下的南帝,真人長啥樣?張勝溫《梵像卷》里找答案


宋時大理國張勝溫《梵像卷》局部之《利貞皇帝禮佛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

第一段畫大理國國王利貞皇帝段智興禮佛圖。對於熟悉金庸武俠小說的朋友來說,段智興應不陌生了,因為他就是《射鵰英雄傳》中的南帝。而左上款書「利貞皇帝瞟信畫」顯示是段智興本人手筆。

金庸筆下的南帝,真人長啥樣?張勝溫《梵像卷》里找答案


宋時大理國張勝溫《梵像卷》第二段局部

第二段畫數百位佛教人物,是全卷的主體。

金庸筆下的南帝,真人長啥樣?張勝溫《梵像卷》里找答案


宋時大理國張勝溫《梵像卷》第三段

第三段畫多心、護國寶幢。

金庸筆下的南帝,真人長啥樣?張勝溫《梵像卷》里找答案


《梵像卷》卷之第四段

第四段畫十六國王禮佛圖。

每段之間裱以綾相隔。全卷設色描金,描畫了佛、菩薩、尊者、護法、諸神、王者以及隨扈790多人,各種動物94隻,繪製精工,內容豐富。

從細節分析,這是一卷多人合作的畫卷,而主要的成員則是段智興與張勝溫二人,前者完成了《利貞皇帝禮佛圖》,後者則主導其他部分的繪製工作。

大理國是宋代我國西南邊境上的一個大國,其領地大致在現在的雲南省。宋太祖有鑒於唐代的滅亡與南詔有關,因此以玉斧在地圖上畫大渡河說「此外非吾有也」。從此,大理國與宋國以大渡河為界。

張勝溫的生卒年不可考,畫史沒有記載,只知道他是大理國利貞皇帝段智興時(1172~約1199年在位)的畫師。至於張氏的族屬也不甚明了,有一些學者認為張氏可能是中原人,或者是祖先來自蜀地,是具有漢族血統的畫家。另一些學者認為,張氏的族屬雖然幷無記載,但在《梵像卷》畫成之後,張勝溫曾請名僧妙光題跋,這就是該卷後的第一段題跋。

按南詔、大理的史籍規則,對有名的外來者均另行註明,文中說他是「大理國描工」,描工就是畫人的意思,並無加註。此外,大理學者楊曉東認為,張為白族大姓之一,「勝溫」按漢文解釋實難釋義,若按讀音「shou-wen」,以白語讀之,則是「塑造佛像的人」,且張氏之前也有白族畫家因畫藝精湛見於記載,由此基本可以認定其為白族人,是一位大理國土生土長的畫家。

從此卷繪畫風格來看,深具中原繪畫傳統,流露出唐人餘韻,而畫中體現的宋人筆法,若結合歷史文獻記載來看,則反映了宋太祖以大渡河為界的策略,並沒有完全隔斷阻礙大理國與宋朝的政經文化往來。

畫卷第一段的利貞皇帝禮佛圖,用筆穩健,設色明麗,人物比例精準,神情生動。

金庸筆下的南帝,真人長啥樣?張勝溫《梵像卷》里找答案


利貞皇帝

皇帝頭戴紅綾頭囊,身著冕服,腰系金佉苴,與現在雲南石鐘山石窟的帝王形象如出一轍。

金庸筆下的南帝,真人長啥樣?張勝溫《梵像卷》里找答案


大理文官

大理文官則頂戴綾頭囊,身穿華袍。

金庸筆下的南帝,真人長啥樣?張勝溫《梵像卷》里找答案


武將

金庸筆下的南帝,真人長啥樣?張勝溫《梵像卷》里找答案


士兵

武將則身著波羅(虎)皮,兵士則頂撮髽髻,身穿犀皮冑甲,跣足等。

這些衣冠特徵都與唐宋文獻所載相符,實是了解南詔、大理國官制與風俗的最具體資料。

金庸筆下的南帝,真人長啥樣?張勝溫《梵像卷》里找答案

利貞皇帝禮佛圖中的背景山水

背景之山水,有學者考證為點蒼山十九峰,以墨筆皴染,主從分明,則佛畫中又有一幅淡雅的大理國山水畫,相得益彰,甚是珍貴,也顯示出段智興有高超的繪畫水平。

南詔、大理位居唐宋、吐蕃和東南亞之間,因地理位置之便,使繪畫風格多樣,來源複雜。作為本卷主體的第二段,有數百位佛教人物,圖像豐富,顯密兼容。屬於顯教體系者有十六羅漢、禪宗祖師像、彌勒三會、藥師琉璃光佛會、普門品觀世音等。屬於密教體系者則為大悲觀世音、十一面觀世音、秘密五普賢、摩梨支佛母等。

就繪畫風格而言,如文殊維摩、彌勒三會、藥師琉璃光佛、普門品觀世音等的構圖,很明顯地採取了唐宋變相之布局,人物的造型和筆描線條的運轉也都與唐宋道釋畫極似,顯示出與宋畫關係密切。

部分圖像的人物造型,如釋迦牟尼佛會的主尊的南無踰城世尊佛等,與西藏佛畫的人物雷同。尚有一些人物的體態,如真身觀世音,又和東南亞的菩薩像近似。

另外,尚有屬於南詔、大理國特殊的地方性佛教圖像,如賢者買嵯、摩訶羅嵯、梵僧觀世音、建國觀世音、真身觀世音、易長觀世音、金缽迦羅神、大安葯叉等。這些圖像洋洋大觀,在現存屈指可數的南詔、大理國文物里,成為硏究該地區佛教的寶貴資料。

金庸筆下的南帝,真人長啥樣?張勝溫《梵像卷》里找答案


《梵像卷》第五開

觀看原作時,在第二段第五開《左執靑龍》中,發現一處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細節,該圖天王頭頂雲中有幾位神仙。右上一力士裸上身背負虎皮大口袋,下方挨著的是一白衣皓首老翁,左手抱盆右手執樹枝之類,似在洒水。左上則一中年女子,兩手各執一銅鏡,盯著中間凶神惡煞者,似乎在等待統一號令。

金庸筆下的南帝,真人長啥樣?張勝溫《梵像卷》里找答案

四神

被環繞其中者形貌神態一如南北朝之「畏獸」,獸頭人身,展開雙翅,虎視眈眈,從環列4面小鼓,雙手執黑桴可知,這是雷公怒引連鼓的形象。古人多以鼓聲比擬雷聲,東方朔《神異記》有「八荒之方有石鼓,其徑千里,撞之其音即雷也,天以此為喜怒之威」。

畫幅4位神仙的這種樣貌在後代作品中不多,是為時代風貌較早的風師、雨伯、雷公、電母四神,其中雷公、風師形象在日本繪畫中多見。

4位神仙的畫面也就是12厘米見方,人物繪製非常精細,在電母下方角落,有一黃衣濃髥者,神情嚴肅,抬頭看著居於上層的眾神仙,左手執一卷,與常見樣貌不同的是,展開的卷子內有若干頁依次卷翹出來,乍看猶如微彎曲的鋸齒一般。這種形象在別處從來沒有見過,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從右手執筆欲書可知,這是一卷用於記錄的書卷,這位黃衣人就是唐宋流行的《十王圖》中地獄判官身邊的書吏身份無疑,此處出現應該是表示記錄眾仙行雲布雨的次數,不致旱澇不勻。

由此思路而恍然大悟,這不就是早期書籍的裝幀形式龍鱗裝或旋風裝么?這種形式都是用一張長條紙作為底紙,里端配以小木棍為軸,同樣大小的書頁漸次粘貼在底紙上,然後捲成卷子,打開書頁卷翹如龍鱗故而得名。若是長度漸次的書頁對齊一端粘貼,捲成卷子就是「旋風裝」,兩者大同小異。

這種很古老的書籍裝幀形式,因「凡文字有備檢者,捲軸難數卷舒,故以葉子寫之」(歐陽脩《歸田錄》卷二),當是受梵夾裝的影響,而對捲軸裝的一種改良,比現今所見的線裝書樣式要早700年左右。

金庸筆下的南帝,真人長啥樣?張勝溫《梵像卷》里找答案


唐(傳)吳彩鸞《切韻》為龍鱗裝 故宮博物院藏

目前北京故宮收藏有一冊唐代相傳是吳彩鸞寫本的《切韻》就是龍鱗裝,為傳世品的孤例,極為珍貴。此外敦煌出土過若干龍鱗裝或旋風裝的殘冊。台北故宮藏有一件《唐韻》冊38頁,從本幅裝裱痕迹觀察,當年也是龍鱗裝或旋風裝無疑,不過後代改裝成冊頁了。

金庸筆下的南帝,真人長啥樣?張勝溫《梵像卷》里找答案

唐代(傳)吳彩鵉書《唐韻》 台北故宮博物院

而《梵像卷》此圖正好與之印證,若結合文獻記載,則是文獻、實物、圖像之三重證據,毫釐不爽,異常可貴,自然可以成為書籍裝幀史的一條重要材料,印象中這也是目前所發現的龍鱗裝唯一古代圖像資料。

在畫卷的歷代禪宗祖師像中,也有一處有意思的地方,說來還與大學者胡適有關聯,這就是排列第七位的神會大師造像。

金庸筆下的南帝,真人長啥樣?張勝溫《梵像卷》里找答案


《梵像卷》局部之《神會大師》

在中國禪宗史上,神會佔有重要地位。中國禪宗奉北魏時來華的菩提達摩為初祖,經過慧可、僧璨兩代相傳,至道信、弘忍時正式形成禪宗「東山法門」,但此後成為禪宗主流的是由弘忍弟子慧能創立的南宗。禪宗的這一重大變革、發揚光大是與慧能弟子神會的努力分不開的。

神會(684~758年),俗姓高,襄陽(郡治在今湖北襄樊市)人,自幼從師學習儒家經書,又自讀《老》《庄》,出家後投荊州當陽玉泉寺神秀的門下學習禪法3年。慧能圓寂後,神會奉敕到南陽(今河南省鄧縣)龍興寺居住傳法,被人尊稱為「南陽和尚」。他利用這個機會與朝廷官員、士大夫密切交往,廣泛宣傳南宗禪法。

在朝廷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因軍需以賣官鬻爵和在各地設立戒壇度僧賣度牒的方法籌集資金。神會因其名望,也被請出來主持度僧,為此立功,受到朝廷嘉獎。唐肅宗詔入內道場供養,又派人為他在洛陽的荷澤寺建造禪室。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年)被朝廷正式承認為禪門正統,尊慧能為六祖,神會為七祖,尊為「荷澤大師」,雖然如此,但佛教史書中關於神會的資料很少。

1926年,胡適最早在巴黎、倫敦的敦煌遺書中相繼發現《神會和尚語錄》和《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又在倫敦發現了神會的《顯宗記》等共3卷資料及1份殘卷,約2萬字有關神會和尚的資料,感到如果不寫神會,就難以寫好禪宗史。他憤憤表示「一千多年中,幾乎沒有人知道神會在禪宗史上的地位,歷史上最不公平的事,莫有過於此事的了」。他不僅「要把禪宗史全部從頭改寫」,之後於1930年校訂整理為《神會和尚遺集》出版。進而胡氏個人認為「這位大和尚神會實在是禪宗的真正開山之祖,是《壇經》的原作者」。

金庸筆下的南帝,真人長啥樣?張勝溫《梵像卷》里找答案

然而,作為神會大師的異代知己,直到1962年胡適去世,他恐怕也不知道《梵像卷》中有神會大師的造像,未能親自觀瞻。因為現代對該圖的研究基本上是從1960年以後才逐步開始的,之前鮮為人知,1982年,台北故宮才首次刊印原色彩版圖片。現在想來直令人嘆息。

不過要說研究的開端還是得從乾隆皇帝算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見到此卷時讚嘆不已,認為「卷中諸像,相好莊嚴,傅色塗金,並極精彩」,但認為佛像菩薩等排列有錯亂,命章嘉國師考訂次序,並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由宮廷畫家丁觀鵬,將原作第二段摹為《法界源流圖》卷,原作第四段摹為《蠻王禮佛圖》卷。

金庸筆下的南帝,真人長啥樣?張勝溫《梵像卷》里找答案


清代黎明《仿丁觀鵬法界源流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20世紀60年代台北故宮博物院李霖燦先生開始研究時,根據清宮記載一直想找尋《法界源流圖》,因為章嘉國師佛學研究精深,考訂的諸佛菩薩等次序井然,人物名稱都寫在了摹本上,對於本卷的研究極有參考價值。直至由美國翁萬戈先生相告,才得知丁觀鵬摹本保存在吉林省博物館。鑒於當時兩岸之敵對關係,為了便於研究,李霖燦以及台北故宮博物院方面千方百計,動用各種辦法都未能拿到摹本圖片,令聞之者感嘆大陸方面的保密工作做得滴水不漏。不過之後了解原委方才明白,其實是吉林省博物館雖保存了原作,但沒有照相機,哭笑不得的原因亦可見當年條件之困難。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又敕命宮廷畫家黎明摹寫《丁觀鵬摹法界源流圖》一卷,這件摹本的摹本今藏遼寧省博物館,這兩卷都屬於清代宮廷仿古之作,在《梵像卷》研究和美術史上都有一定價值。

大理國亘據西南300餘年,信史數據有限又非常零散,明洪武十五年沐英大破龍尾關(今雲南下關)後,派遣其義弟李浩接管大理,作為讀書人出身的他收藏了大部分的南詔、大理國古籍。根據李浩十九代孫李蒓的說法,直到文革以前,他家的藏書中還包括了南詔、大理國清平官和爽托所記《蒙氏史》兩木箱、《段氏史》三箱,以及《蒙段記述》雜記類十餘箱。只可惜這些珍貴的藏書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全數「破四舊」銷毀,實在令人扼腕。也使得許多信息更加撲朔迷離。

從記載來看,張勝溫曾經在南宋嘉泰年間隨使入宋,使團奉命購買了大批佛教、文史、醫藥、音樂書籍以及金石字畫,可見張勝溫有條件遊歷中原和學習,這也就是《梵像卷》與宋畫風貌有關聯的原因。

《梵像卷》成畫年代相當於南宋中期,800多年以來,此鴻篇巨製能夠流傳下來,實屬罕見。多樣性的風格面貌,充分顯示了大理文化的豐富性,雖然對該圖的研究已有一甲子,至今仍然有許多未解之謎,期待以後還能有更多發現。該畫實屬研究南詔、大理二國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風俗等最重要的一件文物,誠所謂天南瑰寶,天下無雙。

來源:收藏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聯拍在線 的精彩文章:

這位瑞士收藏家痴迷東方藝術,藏品堪比小故宮卻低調得不為人知!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TAG:聯拍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