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低級的自由是沒有想像力的

最低級的自由是沒有想像力的

兩年前寫的,今天有位朋友說我的微信號好久沒更新,我看了看以前寫的文章。感覺這篇還行。而且當時因為這篇文章,後來還做了半年的想像力方面的研究,到後來覺得這個問題太大太深,不是在短期內做個局限在某個學科內的專題研究能解決的,所以就暫時放下了,想等到相關方面的思考與積累多一些,再回頭論述這個問題。現在過了兩年,再回頭看看這篇文章,裡面關於想像力的主要觀點與我現在的思考基本還是一致的,所以舊文重發,也不算是對本公眾號的讀者不負責。

最近我看到一個朋友在微信上轉載的文章《最高級的想像力是不自由的》(以下簡稱《最》),我在下面寫了評論:我去年好像就此文和可二爭論過。這篇文章犯了很多邏輯錯誤。僅從此文看,體現出狹隘的科學主義、哲學常識的缺乏。

後來我想既然是第二次看見這篇文章,肯定是跟它有緣分啦,就打算寫篇評論。

從「想像力」和「想像」的最寬泛也是最本質的定義上,人之所以還能生活下去,就是因為有想像力,有對未來的想像。一個學生所以能夠忍受每天的作業,是因為他想像將來可以獲得美好的生活。

這當然有理性的原因,因為理性讓人以往的經驗進行邏輯的思考,但對於尚未到來的時刻,邏輯推理如何可以推知?僅僅依靠理性,人是不能得知關於未來的任何事情的,也不能做出任何決定。就如布里丹之驢,單純依靠理性,它會餓死。

但從理性、邏輯的層面,無法解釋人如何可以想像,也不能充分的解釋「人如何進行想像」、「人為何要想像」這兩個問題,以目前的科學理論水平和理性分析能力,只能進行功利性的解釋和現象描述。

如果人陷入科學理論和理性分析中,以此為尊,就會以為「最高級的想像力是不自由的」,而這正是自己與生俱來的想像力被蒙蔽的結果,認識不到絕對自由的想像力,也進而導致自己的自由受到理性和知識的限制。

在想像的技術層面,人的知識是可以賦予想像力以形式和力量的。但想像的力量和形式並不等於想像力本身。就如水蒸氣需要一個凝結核才可以凝結為雨滴一樣,知識就如水蒸氣,而想像力則是凝結核。但想像力的能力遠不止凝結知識,它還可以轉化知識,還可以像上帝一樣無中生有的創造一個世界。

這種想像的能力,我想就是生命本身,它只是一種活力,一種無中生有的創造的能力。

關於頓悟——生命活力的突然迸發、絕對自由的想像力的顯現,這是可能的,也是可以實現的,但達到頓悟的途徑與通過理性分析、邏輯推理、語言描述獲得知識的途徑完全不同,相反,它需要擺脫理性知識的羈絆、遮蔽,反觀自己的內心,以自省的、靜觀的、個人體驗式的方式獲得,就如老子所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它的方式和所達到的狀態都是超越了理性、語言、邏輯的,所以無法以這三者做出清晰的說明。

達到頓悟的狀態之後,無中生有的想像就產生了。愛因斯坦所說的「想像力」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指上帝,在「上帝」的定義里,無中生有的創造力是他獨有的能力。

佛經和莊子、老子的想像是無法用知識導致想像來解釋的。但是為什麼這些想像看起來似乎是由知識產生的,或者還有知識性的內容,那是因為他們想要通過語言向他人說明時,必須採取這種形式和內容,而非他們的想像一定就是如此。他們的想像是超越語言、邏輯的,但在向他人說明時,必須使用理性、語言、邏輯,這就要給自己的想像套上枷鎖、賦予形象。

正寫的時候又打開微信,就看到去年和我爭論過的可二追蹤到這則微信下,對我進行慘無人道的人身公雞:」你就喜歡指責別人犯邏輯錯誤,但真正錯在哪兒一個也指不出來。。。。」

既然這樣,那我就犧牲我的寶貴時間,指出幾個邏輯錯誤來吧。

首先我要指出這篇文章引用的資料中的問題。(紅色字體為《最》文原文)為了行文方便,我也會順便分析相關文本的邏輯問題。

第一處:

「伯克利的心理學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最近的新書《寶寶也是哲學家——幼兒學習與思考的驚奇發現》(The Philosophical Baby),介紹了現代認知科學對人類想像力的研究成果。想像力來源於知識。正是理解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知識以後,兒童的想像力才成為可能。

《寶寶也是哲學家》這本書確實介紹了「現代認知科學對人類想像力的研究成果「,但書中沒有明確的指出」想像力來源於知識。正是理解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知識以後,兒童的想像力才成為可能。「

實際上,這本書只是說明了在兒童發展過程中」想像「與」知識「的關係,並沒有說明」想像力「與知識的關係。

首先我要感謝此文的作者讓我知道了高普尼克教授的這本書。我看了這本書,並認為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我自我感覺對《寶》書的觀點理解得還是比較準確的。我從書中找了幾段話引用至此。為保證不斷章取義,我引用得比較多(《寶》引文為藍色):

(兒童)早在學會讀寫之前,就有非常出色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且早在開始上學之前,就已經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有時,他們關於周圍世界的經驗狹隘而固化,但有時,他們的經驗似乎比成人的更寬泛。

新的科學研究和哲學理論都表明並且加深了童年的神秘性。過去30年來,我們對於嬰兒的科學認識有了革命性的新發展。我們曾經認為嬰兒是不理性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無道德感的,他們的思維和經驗都是固化的,直接的,局限的。但事實上,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已經發現,嬰兒不僅比我們所認為的要學得更多,而且也幻想得更多,關心得更多,經歷得更多。在某種意義上,年幼的孩子實際上比成人更加聰明,更富有想像力,更會關心他人甚至更敏感。

很典型的是,孩子們在兩三歲時,就會把醒著的大部分時間花在一個充滿了假想身份的世界之中。。

研究發現,甚至是兩三歲的孩子也能夠很好地區分現實與想像、虛構。

研究表明,年幼的孩子能理解很抽象或是潛藏的因果關係。他們知道,種子里的物質讓它生長,看不見的細菌讓人生病。[24]日本心理學家波多野誼余夫(Giyoo Hatano)和稻垣佳世子(Kayoko Inagaki)通過詢問他們對生命和死亡的理解探究了兒童日常的生物學知識。[25]他們發現,全世界的兒童在大約5歲時,會形成一種活力論的生物歸因理論,類似於日本和中國傳統醫藥學的理論。這些孩子似乎認為,有一種單一的生命力量,就像中國人所說的「氣」,讓我們活著。例如,他們會預言,如果你吃得不夠多,這種力量就會衰弱,然後你就會生病。他們認為,死亡意味著這種力量不可逆轉地消失,並且預測死去的動物不會再復活。(這種對於死亡宿命的新認識有利有弊。年紀尚小的孩子覺得死亡更像是離開了,而不是結束;奶奶只是暫時住到墓地里或者天堂里,她還會回來的。而一旦相信死亡是生命力量不可逆轉地消失之後,孩子們就會變得更加擔憂死亡。)藉助這種理論,兒童建構了關於預測、反事實和解釋的完整網路——就像亨利·威爾曼所研究的那個說某人「吃得多是因為他正在長很長的手臂」的孩子一樣。

就連9個月大的孩子也可以發現概率的模式,而這正是統計數據的基礎。那麼,嬰兒是否也能像科學家一樣,利用這種模式來總結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呢?至少在兩歲半時,可能還更早,兒童就已經能夠利用概率來進行真正的因果推理了。

能夠支持《最》文觀點的,大概是這一段:

通常,人們會區別對待知識和想像,甚至認為二者必定是對立的,但關於因果關係圖的新發現表明事實並非如此。理解世界的因果結構與形成反事實思考密切相關。事實上,正是知識讓想像有了力量,讓創造成為可能。正是由於知道了世間諸事如何彼此聯繫,我們才能設想改變這些聯繫並創造新聯繫。正是因為了解當前的世界,我們才能創造可能的世界。

但是在這段話里,作者用的是」想像」而非「想像力」,這兩個概念的定義是有本質區別的。《最》文在此處之所以會出現引用錯誤,是因為犯了「混淆概念「的邏輯謬誤,將「想像」與「想像力」混為一談。(當然,也有可能《最》文作者認為另有其它文句可以支持他的觀點,但我沒有找出來。)

不僅如此,《最》文中對「因果關係」的概念定義也是模糊不精的,這一點會在後文說明。

第二處

我當年看《費曼物理講義》,其中有一小節,叫做《相對論與哲學家》。費曼說,相對論流行以後,很多哲學家跳出來說「坐標系是相對的,這難道不是最自然的哲學要求嗎?這個我們早就知道了!」可是如果你告訴他們光速在所有坐標系下不變,他們就會目瞪口呆。所以真正的科學家其實比「想像家」更有想像力。

此文的引文是不完整的,在《費曼物理講義》里原文是這樣的:「當這種觀念披露於世時,在哲學家中引起了很大的騷動,特別是那些『雞尾酒會哲學家』,他們說:『噢,這很簡單,愛因斯坦的理論表明,一切都是相對的。『「事實上,不僅是在雞尾酒會上所見到的那些哲學家,而且數量多得驚人的哲學家們都紛紛聲稱:『一切皆相對,此及愛因斯坦之推論,它給予吾等之觀念以深遠的影響。』他們還補充說:『物理學亦已表明,現象有賴於人們的參照系。』諸如此類的話我們已聽得很多,但是要弄清楚它們的含義則非常困難。(《費曼物理講義》P159)

「雞尾酒會哲學家」相當於我國的「民科」,而後文所說的「數量多得驚人的哲學家」以及之後的幾頁所說的哲學家的相關描述,都是在說這些哲學家對物理學理論的誤解和不求甚解。「這些哲學家總是有的,他們在我們周圍喋喋不休的企圖告訴我們什麼東西,但是,實際上他們從未理解過這類問題的細緻和深刻之處。」

我承認「這些哲學家總是有的」,但是拿這一類哲學家來論證哲學或者原本定義上的哲學家對待科學和科學家的態度,是沒有什麼說服力的,因為我也同樣可以舉出相反的例子來。費曼用這個例子證明哲學家的低能,是犯了」采櫻桃謬誤「——選取一些特殊的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

而《最》文的後文又犯了」偷換概念』的謬誤,把「哲學家「換成了」想像家「。也許在這位作者的眼裡哲學家和想像家沒什麼區別。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隻能說明作者哲學素養不足。如果不是這樣,那就說明作者邏輯思維不行,而邏輯思維是哲學裡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所以還是哲學素養不行。

但是即使把「哲學家」等同於「想像家」,這段話也不能證明「所以真正的科學家其實比「想像家」更有想像力。「」想像家「們可能沒有想到過「光速在所有坐標系下不變「,但他們會想出《哈里波特》,《最》文中把《哈》當成高級想像力的代表作,但《哈》作者卻不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當然可能有人會爭辯說作者是具有一定的知識的人,但《最》文中拿來與」真正的科學家「做對比的」想像家「也同樣不是一無所知的人。關於知識與想像的關係在後文還會論述。

而且即使是此處引用的」真正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有」想像不足「的時候。

1927年,波爾、海森堡等科學家提出」哥本哈根解釋「,提出了量子理論的三大核心原則:概率解釋,不確定性原理和互補原理。這三者摧毀了經典物理里的世界的因果性、客觀性、實在性。但是,「對於愛因斯坦來說,一個沒有嚴格因果律的物理世界是不可想像的。物理規律應該統治一切,物理學應該簡單明確:A導致了B,B導致了C,C導致了D。每一個事件都有來龍去脈,原因結果,而不依賴於什麼「隨機性」。至於拋棄客觀實在,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些思想從他當年對待玻爾的電子躍遷的看法中,已經初露端倪。1924年他在寫給波恩的信中堅稱:「我決不願意被迫放棄嚴格的因果性,並將對其進行強有力的辯護。我覺得完全不能容忍這樣的想法,即認為電子受到輻射的照射,不僅它的躍遷時刻,而且它的躍遷方向,都由它自己的『自由意志』來選擇。「(《上帝擲骰子嗎》曹天元)

這個例子當然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提出」哥本哈根解釋「的科學家比愛因斯坦更有想像力,因為他們提出了愛因斯坦都無法接受的理論,而這種理論已經被證明是合理有效的。

那愛因斯坦還算不算「真正的科學家」?

如果算,就是說不能接受或認識「正確科學理論的科學家」也是「真正的科學家」了,那麼為了公平起見,那些「民科」也要榮升「真正的科學家」行列。

另外要說的是此文中還有多處犯了混淆概念的錯誤:

因果關係:在《最》文引用的《寶》一書中,因果關係的定義基本上有三種:物理因果關係,即物質世界的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繫。心理因果關係,即人的心理活動、狀態之間的因果聯繫。思維因果關係,即思維中先天具有的、賴以認識前二者的因果圖譜。

《最》文中講:正是理解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知識以後,兒童的想像力才成為可能。

如果按照《寶》一書的定義,這段話應該改為「基於思維中的因果圖譜,人得以理解物理因果關係和心理因果關係,並以後二者為材料進行想像活動。「

拋開《寶》書中的定義不論,因果關係是否是一種知識,它和科學技術之類的知識是否屬於同一性質的知識?人以因果關係將世界中的事物聯繫起來、得以認識世界的能力,是否是人的一種先天的思維圖譜、思維範式?如果這是一種思維範式,那它算不算知識?

《寶》一書中說:

物理世界的因果圖與心理世界的因果圖之間有著重要差異,但正如物理世界的示意圖讓我們可以改造世界,心理的示意圖也有同樣功效。就心理而言,因果關係與反事實之間、示意圖與設計圖之間,聯繫愈發密不可分。改造物理世界時,我們極大地依賴於該世界的因果構造。例如,可能需要花費數年、甚至幾個世紀,才能產生建造橋樑或建壩堵水的技術。

《最》文作者大概沒看到這句話。

就我個人而言,我傾向於認為人的心智有先天圖譜(或者叫範式),因果關係既是其一。此因果關係是想像力得以產生的基礎。

而就想像力與知識的關係而言,首先我認為想像力是先於知識的。我不知道沒有想像力的人能獲得什麼知識。知識的獲取就需要想像,當我告訴你「一」這個概念的時候,你就要在腦子裡想像出這個概念才能理解。而原始人也需要用想像力才能從生活經驗中的一個蘋果、一頭牛抽象出「一」這個概念。

人能想像自己在天上飛,是因為看到鳥在天上飛。我們可以比較30年前的科幻電影和現在的科幻電影,同樣是描寫數百年之後的未來世界,哪個描寫得更像?顯然是現在。有一個古老的科幻電影里,主人公要打視頻電話,結果居然需要用一隻手拿著個聽筒。在那些老的科幻電影中,未來世界的飛船控制室裡面布滿了各種鍵盤和指示燈,而現在的電影里全是超大超薄外加透明的觸摸屏。你不在現實生活中給他們發明一個觸摸屏,這幫專門負責想像的電影製作人就忘不了鍵盤。

人能想像自己在天上飛,是因為看到鳥在天上飛。關於這一點,我無力置評,但我持保留意見。因為我不知道是何種原因導致原始人產生自己在天上飛的想像的,我承認「看到鳥在天上飛「是一個可能性非常大的原因,但是是否就沒有其它原因?或者是否人沒有看到鳥在天上飛就必然無法產生自己在天上飛的想像?人沒有看到過靈魂,但是也能產生人有靈魂的想像。

《最》文在此處犯了把可能性原因當絕對性原因的錯誤,或者叫把充分條件當充分必要條件的錯誤。

還有關於描寫的像不像的問題。假如二十年後我們再發明一種可以放進耳朵里的通信裝置,並且附帶監視監聽功能,我們想獲取千里之外的聲音、視頻,只需要腦電波控制即可。這時是不是可以說《西遊記》里千里眼、順風耳的描寫更真實?

尤其是這一句:不在現實生活中給他們發明一個觸摸屏,這幫專門負責想像的電影製作人就忘不了鍵盤。

我可以仿寫一句:不在現實生活中給人們發明一個鬼魂,這幫專門負責想像的古代人就忘不了肉體。

但是聊齋裡面許多鬼都是可以沒有形體的。

初級的想像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玩 「what if」(如果) 遊戲。What if 老鼠會說話?What if 老鼠能駕駛玩具飛機?What if 老鼠能開玩具火車?

但是作者在後文中列舉的「最高級「的想像力的例子,不過是在這個遊戲里加進了各種現代知識。如果這就是最高級的想像力,那麼我們只需要教給孩子們現代科技知識就可以了。

但是問題是:教給他們知識,就能產生想像?

無論知識多與少,是什麼讓人利用這些知識產生想像的?

而「小朋友自己的故事」,成不了世界名著。我們注意,這種 「whatif」 想像力是完全自由的,你沒有義務解釋肚子里為什麼能長出櫻桃樹。沒人會追問這個問題。因為沒人關心你這個故事。

想要寫一個像《指環王》,或者《哈利波特》,或者最近的《阿凡達》,這樣有很多人關心的故事來,所需要的是另外一個等級的想像力。一種不自由的想像力。

小朋友自己的故事何以成不了世界名著?

這種想像力,作者在前文中說了並沒有脫離有核兒才能長成樹這個因果知識,後文又說這是完全自由的,作者對自由的概念是如何定義的?

你沒有義務解釋肚子里為什麼能長出櫻桃樹。

作者當然沒有必須的義務解釋,但是阿凡達、星際穿越的作者好像也沒義務解釋。

關於追問和關心,這要看欣賞者的興趣、個性了。

指環王之類,」有很多人關心的故事「所需要的是另外一個等級的想像力。這另外一個等級和小朋友的想像力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

在我看來,只是想像利用的知識和想像的細膩程度上的不同。這當然可以說是很高級的了,但是人仍然可以自由的利用知識進行想像,而不是受限於知識。比如我完全可以把量子力學和玉皇大帝想像到一起,這比完全按照量子力學想像一個世界自由多了。

但是作者說的是要進行正確的想像,什麼是正確的想像?這好像是說要買一隻白色的黑貓。

我前段時間發了個微信:我想,閱讀原典和思考哲人們已經思考過的基本問題的意義之一,是因為它們代表了目前為止人類心智所能達到的最高程度,我們對其的閱讀與思考是發展心智的最佳途徑,可以消解因對科學、邏輯過分依賴而導致的對心智的負面影響。

就是感覺現在對科學知識、邏輯、理性的過分依賴,已經導致人的心智、包括想像力被禁錮、壓抑。

最近一段時間,我看了一些TED演講里種種不可思議的前沿科學研究和想像。我得承認,這些科學家的研究和想像確實非常激動人心。其中一個講自組裝材料的,和《超能特工隊》里那個少年天才發明的微型機器人具有非常類似的性質。也許電影的創作者從類似的科學研究里獲得了靈感,但我不清楚做這種科學研究的人是否也能產生如此精彩的想像。

初級的想像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玩 「what if」(如果) 遊戲。What if 老鼠會說話?What if 老鼠能駕駛玩具飛機?What if 老鼠能開玩具火車?鄭淵潔的想像力就是這個級別的。

如果這是初級的想像力,那麼科學家們的理論也都是初級想像力的產物了,因為這些理論本質上都是假說。當然了,你可以說,這是建立在事實與邏輯之上的理論,但那照樣也是假說,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科學家認識了所有的事實、達到了邏輯上無懈可擊的嚴密程度。

後面作者又說「這個想像力並沒有脫離有核兒才能長成樹這個因果知識」,也就是說,作者又把這個想像的例子歸到他認為的高級想像力裡面了。

另外,這裡仍然涉及到作者沒有區分的三個概念:想像與想像力、想像方式。玩「whatif」(如果) 遊戲是一種運用想像力進行想像的具體方式,而不是想像力本身。

寫幻想的世界名著,你必須構建一個完全自洽的想像世界。「自洽」,self-consistent,是一個非常高的要求。你必須解釋為什麼有些山可以在潘多拉星球懸浮— 因為山上的礦石中含有常溫超導物質,而且該星球磁場紊亂 — 而人類之所以要來這個星球就是為了這種物質 — 潘多拉星球磁場紊亂,這也是該星球上的動物有一定的感應能力的原因— 而磁場之所以紊亂,是因為附近有幾顆別的行星,你都可以在天空中看到… 幾件事必須能夠互相解釋,是一個完備的邏輯系統。

除此之外,你要估算潘多拉星球的大氣密度,你「想像」出來的這些動植物必須符合這個星球的環境,你得請語言學家專門給土著發明一種語言……你編製了一本《潘多拉星球百科全書》。

《指環王》和《哈利波特》也是如此。除了世界觀自成體系之外,這兩本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作者對歐洲神話要有相當深的研究。各種魔法,種族和道具不能胡亂想像,必須符合一定的傳統。我國的《西遊記》也是這方面的典範。(「一定的傳統」是什麼意思?《西遊記》里孫悟空有個棒子,叫定海神針。這個傳統是從哪裡來的?怎麼就成了典範了。)

請問這種想像力是天馬行空胡想亂想的么?是步步為營精心計算出來的。(到這裡,文章思路還算是比較清晰的,一直在說自洽的事,但從下一句開始就進入「任性」狀態了,說起「實際」來了。)

《阿凡達》中的各種神奇植物是受到海洋生物啟發的結果。山的造型可能來自中國。就連故事情節也是人類歷史上上演了無數次的殖民事件的翻版。為什麼想像力必須跟實際有聯繫?因為說不通的東西人們不感興趣。(這一句又繞回自洽了。但這裡的因果關係是怎麼回事?「想像力跟實際有聯繫」和「能否說得通」有關係嗎?)我就對「肚子里長櫻桃樹」這種完全不靠譜的故事完全不感興趣。(我喜歡理平頭,我能推導出世界上所有的男人都喜歡理平頭嗎?舉這個例子真是沒啥意思。)

這兩句話應該這麼說:和實際有聯繫的、自洽的想像內容更容易使人產生興趣。

這樣就把實際和自洽表述成兩個獨立的概念,而不是具有因果關係的項。

說了這麼多,我好像還沒有表明我的觀點。是的,我是故意的,因為關於想像力,我還知道得太少,還沒有資格對其做出判斷和論述。對於作者的觀點「最高級的想像力是不自由的」,我也無力置評,但我還是稍微懂點邏輯的,所以我能對此文的論述過程做一點批評。

我在讀《寶寶也是哲學家》時,獲得了一些啟示,其中有一段話

泰勒考察了50名自稱是虛構小說作者的人,從獲獎小說家到熱情的業餘作者。她發現,幾乎所有人都覺得自己創作的角色是獨立自主的主體,就像亨利·詹姆斯和創造假想同伴的兒童所感覺到的那樣。他們感到筆下的角色會在街頭尾隨自己,會與自己爭論其在小說中的角色。其中還有很多人聲稱,自己只是被動地在記錄這些角色的言行而已。

這讓我想到:想像活動可能類似於創造生命,想像的過程,也就是生命自由生長的過程。這提示了想像力的另一個來源:人作為生命先天具有的活力。

還要說一說「自由的想像」。

絕對自由的想像,是不受任何知識和現實的限制的。這種想像是高級的還是低級的?是否有這種想像。

想像力是自由的,這使人能夠在進行想像活動時自由的選擇想像的方式和內容,以及選擇和使用材料。而想像出來的作品的形式和內容因為這種選擇呈現出來的最終形態是不自由的,否則它就什麼也不是啦。

我覺得《寶寶也是哲學家》里的一段話很有針對性的指出了此文體現的觀念的問題:

在成人看來,虛構世界是一種奢侈的享受,而預測未來才是生活中真正緊要、嚴肅而認真的事。但是,對年幼的兒童而言,想像的世界就像真實世界一樣重要,一樣吸引人。科學家們曾認為,兒童無法分辨真實世界與想像世界,但事實並非如此。(回想一下分別在哈里斯和泰勒的實驗中出現的那些孩子,他們很清楚,假裝的怪獸和假想的同伴都不是真的。)兒童只不過沒有發現什麼特別的理由,令自己非得喜歡生活在真實世界裡不可。

當看到孩子沉浸在假裝的世界中時,我們會說:「噢,他正在玩遊戲呢。」這一點頗具啟迪意義。成人會將有用的活動,如煮飯、造橋等,與諸如讀小說、看電影之類的活動區分開來,並認為後者只是「有趣的」、「娛樂性的」活動,換言之,只是遊戲。而由於兒童受到庇護,遠離日常生活的壓力,坦率地說,由於他們完全無用,所以,他們所做的一切都像是遊戲。他們既不需要外出造橋、耕地,也無需準備一日三餐或賺錢養家。但正是讓兒童為之著迷的、無休止的假裝遊戲,虛構反事實的展現反映出了最為複雜和重要的人類能力特質。

其實還有很多問題,比如

什麼是高級?什麼是最高級?評價的標準是什麼?

什麼是想像力?想像和想像力的區別?

知識的概念?

現時科學的定義里有兩個特性:假說性、可證偽性,假如想像是建立在假說和錯誤理論基礎上的,那麼就不是最高級的想像力了,是這樣嗎?

「頓悟崇拜「,頓悟是否是心靈或意識的自由狀態,是否是」對科學發現的庸俗解釋「

還有結尾的跑題。

以及孔慶東那個暗器是受手槍啟發的說法。

不過我也懶得寫了。就這樣吧。我感覺像上了可二的當,寫這麼個東西花去我好幾個小時的時間。他因為吃了葯變得更帥了,我卻寫到十二點,白頭髮更多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之子清揚 的精彩文章:

TAG:之子清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