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中國春節的十五大風俗

中國春節的十五大風俗

中國春節的十五大風俗

1、餃子

中國各地春節期間都有一些特定的食品。

從漢朝起,北方人就形成了包餃子過年的傳統。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

餃子有許多吉利的寓意,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同時又表示辭舊迎新之意;此外,餃子形似中國古代用金、銀鑄造的「元寶」,吃餃子便有了「招財進寶」的寓意。

當代中國人的生活中,餃子並不是難得的食品,事實上,餃子重在製作過程而不重在吃。全家人圍坐一起一邊包餃子一邊又有說不完的話,那種溫馨的家庭氣氛才是人們至今仍然珍視餃子的最重要原因。


中國春節的十五大風俗

2、年糕

大年初一,與北方人吃餃子不同,南方地區的風俗是吃年糕。年糕是用碾碎成粉的糯米加大米蒸熟而成的糕點,有蒸、煮、炒、炸等多種烹調法。

年糕最早只用於年夜祭神、朝歲供祖,後來,因其型狀像金塊、銀條,名稱也諧音「年高」、寓意著人們的工作生活「年年高升」,有吉利的寓意,逐漸成為家家必備的春節美食。


中國春節的十五大風俗

3、春卷

春卷是一種盛行全中國的春節美食,它用烘烤後薄如蟬翼的麵餅卷上餡料,油炸成香脆誘人的扁圓筒狀食品。南方春卷多用蔬菜加肉做餡料,北方多用紅豆沙做餡料。

春卷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徵。吃春卷的習俗興於唐代。春節通常在立春期間,這個節氣標誌著春回大地,萬物即將復甦,人們在此時品嘗春卷中的新鮮蔬菜便是「咬春」的意思。當時的春卷叫春盤,用麵餅將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取「有頭有尾」的吉利意思。

由於炸熟的春卷色澤金黃,猶如一根根金條,民間在節日的餐桌上擺上一盤春卷,還有「黃金萬兩」的吉慶寓意


中國春節的十五大風俗

4、祭祖

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的祖先,春節也不例外。

傳統的春節不僅是家人之間的團聚,也是與已逝的祖先們的對話。過去,在吃團圓飯之前,人們會把寫有祖先名字的「牌位」擺放到餐桌正前方,舉行祭拜儀式,請他們也參加熱鬧的聚餐。當代,人們仍然會供奉些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

祭祖是春節期間重要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地域等因素而不同,但紀念祖先、家族團聚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中國春節的十五大風俗

5、貼春聯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
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
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時出現。」
春節貼春聯的漢族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


中國春節的十五大風俗

6、守歲

除夕夜全家吃過年夜飯後,便要圍坐在一起通宵守夜,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到來,這種習俗叫「守歲」。除夕夜燈火通宵不熄,也俗稱「光年」。早在漢末魏晉時期就有了除夕守歲的年俗。古時守歲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今天,人們仍然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除夕守歲」讓每個中國人深深感受到成長的美,圓滿的美。守歲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祈禱父母長壽。除夕守夜,不僅為家庭成員提供了交流的場所和機會,也為整個家族新一年的分工和發展確立了奮鬥目標。


中國春節的十五大風俗

7、新年鐘聲

在各地除夕風俗中,中國東南部的蘇州的風俗很有特點。到了守歲的最後一刻,蘇州城外楓橋畔的寒山寺會擊響古老的洪鐘,鐘聲從廣播中傳到千家萬戶,報道一年的開始。

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巨鐘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鍾」。這口鐘,已成為蘇州城鄉方圓數十里人民生活的報時器。

1400年過去了,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更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鐘以分歲,成為一種極富詩意的除夕民俗。

與蘇州相似,還有許多地方會在辭舊迎新的時刻敲響巨鍾,古老、洪亮的聲音響徹四方,人們彷彿與天地融為一個大家庭,共同迎來新的一年。


中國春節的十五大風俗

8、新年第一聲

燃放煙花和爆竹,是中國春節的一項最重要的標誌。

爆竹是中國春節中不可缺少的節日用品,節前節後的一系列活動幾乎都少不了它的參與。這種中國的特產,又稱「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

新年的零點,是一年、一月、一天的開始,鐘聲一落,人們就會立刻點燃爆竹、辭舊迎新,把喜慶氛圍推向高潮。人們認為,放爆竹可以驅走一切邪魔厄運18.拜年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人們要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給長輩拜年。

兩千年來,拜年是春節里的一項重要禮儀和民俗活動,人們正月初一向自家長輩祝福健康長壽,初二開始到親朋好友和鄰里家中祝賀新春。拜年是辭舊迎新的人們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儀式。

「拜年」一詞原先專指向長輩拜賀新年,平輩間的相互道賀稱作「賀年」。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輩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中國春節的十五大風俗

9、壓歲錢

晚輩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時,長輩通常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更常見的是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發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壓歲錢是長輩對晚輩的祝福。因為中文中「歲」與「祟」諧音,「壓歲錢」就意味著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長輩為晚輩送壓歲錢的習俗非常盛行,拜年也就成了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刻。一些銀行甚至還專門開闢了壓歲錢儲蓄的服務,引導孩子們正確使用這筆「巨額收入」。


中國春節的十五大風俗

10、恭喜發財

正月初五是春節又一個高潮,俗稱「破五」,古人把它當「小年」看待。

初五據說是財神的生日,早上各家各戶一大早就燃放爆竹迎接財神,求財神保佑一年財運滾滾、商家祈求生意興隆。晚上則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民間常把手捧寶盆的財神繪像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成「福、祿、壽、喜、財」五種吉祥圖像。這天北方通常要吃餃子,咬破餃子本身就有「破」的意思,而餃子形似元寶,因此,吃餃子也就成了「食元寶」。

此外,破五這天也意味著春節期間的許多禁忌可以破除了。春節期間,人們不能往外扔垃圾,就連掃地也只能從外往裡掃,不能從里往外掃,這意味著只能「聚財」不能「散財」,更不能把「財氣」扔到家外。而這一天人們可以往外倒垃圾,棄物,稱為「送窮」。

因為對人們幸福的嚮往,人們在新年的祝福語通常就是「恭喜發財」。


中國春節的十五大風俗

11、鬧元宵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正月十五日稱為元宵節。這是民間娛樂的大集萃,過元宵節因此常被稱為鬧元宵、鬧春或鬧社火。元宵節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商代,漢代已形成正月十五觀燈賞燈的盛況,唐朝元宵節成為舉國歡慶的狂歡節。從宋代起,元宵節就白晝為市、夜間燃燈,成了雜糅著觀燈、猜謎、歌舞、雜技和戲劇演出等活動的全民性狂歡節日。

元宵節與春節相接,鬧元宵往往從正月初十就開始了,直鬧到正月十五,形成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每年元宵,人們會蜂擁到大街小巷,觀賞彩燈,各種民間文娛形式也趁機大顯身手,從鄉村到城市,各種雜技、木偶戲、變戲法,踩高蹺、跑旱船、舉幡、戲獅子、耍龍燈、秧歌等娛樂活動隨處可見。鬧元宵引出各種民間娛樂活動粉墨登場,直到正月十五日夜達到最高潮,形成了全民的狂歡之夜。

元宵節是中國春節文化的又一個高潮。元宵節之後,為期近一個月的春節才算划上完美的句號。


中國春節的十五大風俗

12、花燈

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城鄉都通宵燈火輝煌。

放燈的習俗始於漢代,在盛唐(公元7世紀初)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

如今,各種燈具製作更加精良,飛禽走獸、果品瓜蔬、山水人物、亭台樓閣無不入燈;各種材料多彩多姿,聲、光、電、像,無不應用;民間藝人們把繪畫、剪紙、編結、裱糊、刺繡等民間工藝熔於一爐,製作出一個又一個有動有靜的藝術精品,燈會成了民間藝術、民間工藝的競技場所。正如唐宋詩人所形容的「火樹銀花合」、「花市燈如晝」。


中國春節的十五大風俗

13、猜燈謎

元宵節里觀燈、狂歡的人流絡繹不絕,宋朝以後,人們在精心製作各種彩燈之外,還開始為彩燈貼上各種謎語,這就形成了最具元宵節的特色活動:猜燈謎。

猜燈謎是一項兼具知識性、娛樂性、趣味性的活動。燈謎的謎面包羅萬象,無論詩詞文章、花鳥物品,只要是眾所周知的事物,都可以成為謎面。但是如何緊扣謎底又製作機巧就看制謎者的水平了。一些制謎高手還會在燈下擺上一兩件小禮物,鼓勵人們競猜。因此,燈謎可以說是看客們、製作者的智力比拼。猜燈謎既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因而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流傳不息。直到今天,中國的許多商家、報紙、電視台也會在這一天出些燈謎,與顧客、觀眾們共享。


中國春節的十五大風俗

14、人月兩團圓

元宵節時是月圓時節,各地都有吃元宵的習慣。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元宵又名「湯圓」,傳說起源於春秋(公元前770-前476)末期,本來是節日里敬神的食品,可由於它的圓形的形狀,諧音「團圓」,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民間即把元宵作為元宵節必吃的食品。人們以吃元宵來懷念離別的親人,祈求或慶賀家庭團圓,是中國人重視和諧美好的家庭生活,追求親情凝聚力的表現。

中國春節的十五大風俗

15、春節與廟會

春節、元宵節的起源都與祭祀有關,帶有濃厚的原始宗教痕迹。但是,從唐代以後,節日的祭祀功能越來越淡化,並逐漸演變成一個民間性的狂歡節日。人們在節日里舉行各種集會、遊行、宴飲、玩耍、遊藝。其間最具特色的是各地的廟會。

逛廟會是許多地方春節的重要民俗,反映了傳統中國民眾生活的典型方式,在廟會上能夠看到許多中國傳統的民俗表演,手藝絕活展示。


16、逛廟會

唐代,在祭祀神靈的禮儀和娛神藝術,貿易對廟會的固定作用和促進作用等方面,都表現出成熟的品格。由於經濟的繁榮,商賈貿易與民間娛樂逐漸加入到廟會中來,使廟會成為廟市,廟會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由原來的單一的祭祀轉向了祭祀、娛樂、貿易、交流等多元化形態,具有了更大的民間性。

隨著廟會與春節的不斷世俗化,廟會進一步成為大交易場,吸引了更多商家、各路社火、花會團隊前來助興,各種新春年貨,美食、玩藝兒讓人目不暇接,顧此失彼,趕廟會的男女老少各得其所,皆大歡喜。

歡迎大家留言添加各地風俗!

中國春節的十五大風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八字命運 的精彩文章:

八字基礎知識陰陽五行天干地支
八字精華古決斷語詳細解讀

TAG:八字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