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哲人金苦 孔子與儒學

哲人金苦 孔子與儒學

狗-

雞辭歲又一春

鄉處處多才俊

節信息祝福君

年歲歲行大運

(一)

古代先哲隨意而談,以小喻大,自成體系。所以中國沒有宗教,卻每個人都學哲學,如同西方人進教堂。一般說中國文化三教九流。三教即儒教、道教、佛教。儒教介入國人的日常生活,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追求內聖外王之道,正是哲學的精髓。宗教,無非是哲學輔之以儀規形式。所以儒教非宗教卻在古代中國人中享有宗教的地位。

漢朝的劉歆說:「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游文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韓愈《原道》:「堯以是傳舜,舜以是傳禹,禹以是傳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周公既輔武王伐紂建立西周,又輔成王攝政,歸政成王后繼續輔政。他既是打天下的軍事家,實質上是一代明主,是分封諸候、創立禮樂制度的政治家,也是建立敬天保民、明德慎刑思想體系的思想家;為儒家學說奠基,也是實行仁政的人格典範,是孔子心目中的理論教父和人格榜樣。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至479年,是中國第一位私學教師,所謂「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其弟子所著《論語》主要輯錄了他的言行。《六經》為傳統典籍,即《易》、《詩》、《書》、《禮》、《樂》、《春秋》,孔子研究、注釋、整理《六經》,述而不作,以述為作,成為儒學的創建人。孔子崇拜周公的同時,也欣賞管仲、晏嬰、子產,而這三位都是面對現實,不愚忠國王之人;孔子自己也在魯國司寇的位置上不辭而別,周遊列國尋求發展。因此,孔子的言行都表明與後世「儒術」(「犬愚」、「愚忠」)是有區別的。今天我們應追尋儒學的本質,發揚其人性的光輝。

一是正名。孔子強調「禮」,強調名實相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當時孔子強調的是君父有君父之道,臣子有臣子之道,強調維護秩序。今天看來,應當理解其名實相符,求真求實的思想,而不能拘泥於君父統治、臣子服從,要培養公民意識,清算奴才思想。

二是仁義。仁政在傳統社會中是最高的政治理想,「仁者愛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義利之辨」是儒家道德學說中的重要概念。這些概念都可以與現代民主憲政理論、公民權利義務理論相融通解釋。

三是「忠恕」。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就是說「推己及人」即為「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為恕。這些修身進德的道理,在孔子時代有其進步意義。但今日看來,己所欲就可以施於人?應當結合自由法治的思想進一步完善。

四是知命。孔子認為「無所為而為」,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即知其不可而為之,儘力而為,又「敬鬼神而遠之」,又「知命」,成敗皆歸之於天命。所以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五是「志於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又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而知新」。

(二)

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人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讓儒學在

先秦已形成系統理論。

《大學》、《中庸》都是《禮記》中的文章,分別為曾子和子思所作,朱熹將其與《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為儒家之經典。

「大學」,即大的學問,是治國安邦的學問。主要內容是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才。總綱即德政,親民是手段,至善是目標。具體步驟即修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道路和方法,齊家治國平天才是修身後的目標。完全可以和現代公民政治倫理學說互通深化。

《中庸》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一是「中庸」,即「執中」、「中和」之意,這是「忠恕之道」的發展;二是「誠」,「誠者,天之道也」,若能發展天性的誠,便是「誠之」的功夫。

孟子主張「性善說」,強調「養吾浩然之氣」,可以說是儒家的理想主義派的代表。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醜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皆可為堯舜」,通過發展這天生的四端,人才成為真正的人。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引用《尚書》的話:「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是古代中華史的民主最強音啊,值得大力宏揚。

荀子主張「性惡論」,可以說是儒家現實主義派的代表。他認為人生來就有求利求樂的慾望,當然人同時有智能可以向善,「塗之人可以為禹」。所以人需要社會組織,同時接受禮的約束。

(三)

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將陰陽五行學說與儒學結合起來,認為天有陰陽五行的運行規律,人是天的副本,社會運行也有此規律;提出「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與五行相配,是人的五種不變的德性。新王朝受命於天,可稱之為「道」,「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猶如四季,政府分四級,王者以慶賞刑罰為四政。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因此,經漢武帝採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述者,皆絕其通,勿使並進」。政治一統之後,思想一統,孔子由第一個私學教師變成第一個國學教師。董氏進一步發展了孟子的人性論,董氏及其弟子並偽造很多「緯」書,將孔子說成能預知未來的神,讓儒家變成儒教,既夾雜陰陽家的私貨,讓儒教充滿神秘主義,又罷黜百家,讓中國人的思想和政治制度走向禁錮專制。

(四)

唐太宗建立了儒家經典占支配地位的選拔官員的考試製度,在太學內建孔廟,將儒家確立為國家的官方教義。同時,佛教特別是禪宗和道教的興起,讓晚唐韓愈和李翱強調儒學的道統。

受易經的影響,宋朝周敦頤作《太極圖說》,邵雍以十二卦解釋宇宙起源,張載強調「氣」為世界本原。然後程顥、程頤兄弟開創新儒家。這五位哲學家基本是同時代人,且有親密接觸和互相影響,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佳話。

程頤根據《易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強調「理」是永恆的,性即理,心是理的具體化,修養用「敬」,強調「名教」與「自然」並不對立,「名教」中有快樂。朱熹進一步發展為理學。朱子為「四書」作注,直至清朝都是國家考試的主課。朱子認為理為萬事萬物的本原,理在氣先理在天地之先。萬物都有理,順之成逆之敗,強調格物致知。因此,後儒歸納為「存天理,滅人慾」。

程顥強調「仁」,認為萬物合一是仁的主要特徵,從形上學上說,萬物之間都有內在聯繫。陸九淵、王守仁發展為陸王心學。強調頓悟,心即理,只有一個世界,它就是心。因此,王守仁更強調「知行合一」,將《大學》歸結為一句話:致良知。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生有五味 的精彩文章:

哲人金苦 陰陽五行學說

TAG:人生有五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