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備是三國時期最善於聯絡感情、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領導人

劉備是三國時期最善於聯絡感情、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領導人

劉備的思想體系屬於儒家,他在領導觀上以仁治為本。他在政治、軍事、情感、生活等各方面廣施仁義,這樣做的結果,一是使自己的政治集團具有明確的目標定向,二是保證了自己政治集團的穩定性,三是使自己在下層社會贏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儒家的仁政思想在我國的封建社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劉備以此作為領導集團軍事目標的定向標準,就使自己的軍事行動不像呂布、袁術集團那樣,以眼前一時的物質利益為轉移,而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取捨,從而保證了自己良好的政治聲譽。

同時,劉備在領導觀上以仁治為本,這就把集團內部的感情聯絡擺在了首位,保證了集團內部的關係和諧。劉備和關、張一相識,就結為異姓兄弟,使他們的關係蒙上了濃厚的手足親情色彩,生活上與關、張食則同桌,寢則同床。劉備在某些場合就座時,關、張則終日侍立不倦。與關羽有至厚私交的張遼曾問關羽:「兄與玄德交,比弟與兄交如何?」關羽回答說: 「我與兄,朋友之交也,我與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者也。」(第二十六回)劉、關、張三人的關係,確是集儒家倡導的朋友、兄弟及君臣間的信、悌、忠三層關係於一體的,這種關係的多重性、密切性、無間性及恆久性是不多見的。由於劉、關、張三人是劉備集團的核心人物,因而他們間的密切關係保證了劉備集團的持久穩定性。

劉備是三國時期最善於聯絡感情、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領導人,如他和趙雲的交往就很典型。趙雲是當時武藝超群又辦事精細的第一流將才,劉備在起兵不久幫助公孫瓚攻袁紹時初次與趙雲相見,就甚相敬愛,有不舍之心,及與趙雲分別時,執手垂淚,不忍相離。當趙雲表示自己認公孫瓚為主是一種錯誤的選擇時,劉備感嘆說: 「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第七回)灑淚而別。雖然公孫瓚數次推薦劉備,有恩於他,但他讓趙雲「屈身事之」,顯然是同意趙雲對公孫瓚的看法,認定瓚將來成不了氣候,但又不好挖恩人手下的人才,只好與這位少年將才聯絡感情,等待「相見有日」。劉備在出兵幫助陶謙抵禦曹操前,曾去公孫瓚處借兵,當公孫瓚答應借他馬步軍兩千時,劉備進一步要求: 「更望借趙子龍一行。」曹操退兵後,趙雲辭行,劉備仍是執手揮淚而別。劉備在投曹操期間,聽說公孫瓚為袁紹攻破,自縊身亡,他為公孫瓚傷感,同時又惦念著趙雲,於是暗自下定了脫身離曹的決心。後來,劉備幾經輾轉,找到了趙雲。趙雲見了玄德,滾鞍下馬,拜伏道旁。劉備對眾人說: 「吾初見子龍,便有留戀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趙雲表白心意說: 「雲奔走四方,擇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隨,大稱平生,雖肝腦塗地,無恨也。」(第二十八回)後來,趙雲成為劉備集團中的骨幹,劉備視之為幾與關張並列的心腹愛將。劉備臨終前,又單獨囑咐趙雲說: 「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趙雲則哭拜於地表示說:「臣敢不效犬馬之勞!」(第八十五回)劉備在與人交往中的仁者之風,常常能打動對方的心弦,引起對方感情深層的激蕩,而這是其他領導人所不可企及的。曾一度投降曹操的關羽,魏方雖然對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極力拉攏收留,但關羽一知道劉備的下落,終歸拜別曹操,回到劉備身邊,和劉備邂逅相遇的徐庶,被曹操誘騙離去,臨走前竟向劉備表示: 「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第三十六回)後來徐庶也果然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劉備以仁為本的領導觀,還導致到他能更多地贏得社會各界,尤其是下層群眾的廣泛同情與支持。他初做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時,督郵巡視至縣,便有五六十個老人在督郵面前替他求情說話。陶謙讓徐州,劉備謙意推辭,徐州百姓則擁擠府前哭拜說: 「劉使君若不領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第十二回)劉備被呂布擊敗投靠曹操途中,投宿於青年獵戶劉安之家,劉安一時尋不到野味,乃殺其妻以獻食。劉備在曹操的大舉進攻面前,從新野、樊城敗退,兩縣之民一同表示: 「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即日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江。因曹操追兵將至,眾將勸劉備棄卻百姓先行撤退時,他道出了心腹之言:「舉大事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第四十一回)劉備就是時時以儒家仁的要求來規範自己,從而樹立了自己的政治聲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城城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城城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