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三桂的軍事力量明明比康熙皇帝的強,為什麼起兵還會失敗

吳三桂的軍事力量明明比康熙皇帝的強,為什麼起兵還會失敗

細數大清王朝的開國功臣,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夠比得上吳三桂。公元1644年,統領大明王朝關外兵馬的總兵吳三桂,背棄了與李自成已經達成的默契,打開關門,將潮水般的大清軍隊引進關內,導致大明王朝和大順政權(李自成)的功敗垂成,更是因為他緊緊咬住敗退的李自成窮追猛打,直至剿滅,在此以後,又替大清王朝剷除了南明政權,因此說其是大清王朝的開國奠基人,也一點不為過,吳三桂也由此位及親王(平西王),達到了一個漢族官員所能達到的最高點。

直到康熙皇帝削藩的聖旨一到,他才如夢初醒,知道好日子到頭了,吳三桂開始扯開了反清的大旗,走上了反叛之路,曾一度聲勢浩大,佔據雲貴川陝甘贛閩浙十省之地,成為了康熙地頭痛之患。但明明占著軍事優勢,為什麼會走向失敗

1673年(康熙十二年),清朝平西王吳三桂不滿康熙皇帝的撤藩政策,悍然在雲南發動叛變。隨即,雲貴,四川,陝西多地反叛勢力雲集而響應。緊接著,在廣東福建的兩個藩王耿精忠、尚之信也舉兵響應。一時間,華夏大地戰火紛飛。一開始,吳三桂等席捲天下,甚至有度過長江進攻北京之勢。然而,康熙善用人才,審時度勢,很快就扭轉了不利局勢。經過八年戰爭,1681年終於將三藩之亂徹底平息,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恢復起到了積極作用。

事實上,當時的八旗部隊已經腐朽不堪,康熙找不到可以抵禦吳三桂軍隊的力量。吳三桂身經百戰,手下也多是從戰火中歷練出來的,在戰爭開始之初,形勢是一片大好。

但由於吳三桂殺害了明朝永曆帝朱由榔,在政治上已不得人心,後來吳三桂自己稱帝,直接暴露了政治野心,讓吳三桂集團瞬間成為公敵。其二,吳三桂失去了進取心,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在稱帝之前猶豫不決,稱帝之後也是鬱鬱寡歡。其三,當時的康熙深的漢族士大夫的支持,調用的是全國之力,吳三桂以一隅之地力量抵抗焉能不失敗。

另外,他在起兵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自己的敗機。他雖然打著反清復明之口號作亂,但是他當初對永曆帝窮追猛打殺死永曆,以至於此時反清,口號不響,世人皆知其為一己之私,對他根本就不支持。

其二,吳三桂起兵之時,兵鋒甚銳,「數月而六省皆陷」當時來到荊襄之地時,正是清軍最虛弱的時候,本應該一鼓而進,方有勝算。但是,吳三桂卻心存僥倖,指望著劃江而治,「三桂年老更事多,欲出萬全,不肯棄滇、黔根本,初得湖南,即下令毋得過江,以為事縱不成,可畫長江而國,故用兵數載,未嘗長驅東北」。懷著這個心思,對手下提出「宜疾行渡江,全師北向」,「直下金陵,扼長、淮,絕南北運道」,「宜出巴、蜀,據關中塞崤函自固」,自然都是統統聽不進去。乃頓兵不前,錯失了最佳良機,給了清廷從容籌劃、調兵鎮壓的機會,這個實在是其咎由自取。

從清廷方面來說,康熙與孝庄皇太后運籌帷幄的能力更高一籌,魏源在《聖武記》中說到了四個方面,雖有吹捧之詞,我認為句句中的。

第一,當撤藩方略實行之時,意志堅定,堅決執行,不歸咎於建議撤藩之人。「大學士索額圖請誅諸臣之建議撤藩者,上不許」。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更是善於風化瓦解敵方陣營,「惟馳詔止閩、粵兩藩勿徹」。

第二,在戰爭中,看見滿蒙軍隊柔弱不堪作戰,當機立斷,立即激勵漢人,擴充綠營,選拔名將。「諭綠旗諸將等以「從古漢人叛亂止用漢人剿平,豈有滿兵助戰?」比如說張勇、趙良棟、施琅都是在平叛過程中脫穎而出的

第三,清廷實力更為強大。吳三桂越到後來就越撐不下去,「而賊惟以一隅敵天下,餉匱財竭,重斂勞怨,遂至臻瓦解」。

第四,完善傳遞軍情的驛站系統,「每日軍報三四百疏,手批口諭,發縱指示,動的中竅」。

兩者相比,高下立判,吳三桂輸不是沒有道理的。

不過吳三桂雖然沒有起兵成功,但是他一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這主要是由於吳三桂作了兩件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大事件。一件是吳三桂打開山海關讓滿清八旗入主中原;另一件是吳三桂在當了多年的藩王之後,發動了三藩之亂。這兩件事讓吳三桂成了清朝歷史上不可繞過的人物,也成了眾多歷史學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古絲綢之路--康熙貿易瓷(二)
康熙是如何除掉鰲拜的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