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以晉之名:中國古代的5個晉政權得名緣由梳理

以晉之名:中國古代的5個晉政權得名緣由梳理

在中國古代史中,一共有5個治權獨立、存續有時、都城奠定且疆域穩定的「晉」政權:

以晉之名:中國古代的5個晉政權得名緣由梳理

五個晉政權的基本信息

那麼「晉」字是以什麼樣的寓意成為國名?怎樣成為後續晉政權的國名?不同的「某晉」習稱又是如何確定的呢?且看下文一一分解:


晉之起源:姬姓晉國

姬姓晉國建立於西周初年的成康時期,「叔虞封唐」與「燮父遷晉」是晉國初期最為重要的事件,其中,叔虞封唐或是周王室鎮壓古唐國叛亂而採取的舉措,就像伯禽封魯鎮奄地、姜望封齊鎮營丘,都是周王朝以宗法分封之外衣、行軍事殖民之政策。而燮父遷晉則更是晉國得名的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第一次「由唐生晉」。

那麼,「晉」究竟是什麼含義呢?學界有三種觀點:

其一,「晉」是位於古唐地(臨汾、襄汾、浮山、翼城一帶)附近的「晉水」,這支晉水應當是汾河支流滏河與澮河的一條支流,這條支流可能在上古時期的水文地貌狀態下流經了翼城縣境,如若「葦溝——北壽城遺址」日後能夠確證便是燮父遷都之所的話,這支「晉水」想必也就應當在翼城縣西附近了。

以晉之名:中國古代的5個晉政權得名緣由梳理

唐地、晉都分布圖

其二,「晉」是「嘉禾」之象形義,引申出「上進」之義。因為「晉」字的契文、金文寫法就像是「田裡茁壯向上生長的兩支禾苗」,且叔虞在治唐有功後向周王進獻過「一禾兩穗」的祥瑞:嘉禾,在原始信仰相當濃郁的周初,這樣的祥瑞很容易被視為叔虞燮父統治合法性的神示天授。所以,燮父或是因此而把國號更改為「晉」的。

其三,「晉」是「箭簇插入箭囊之象形義,以「晉」為國號或是對於晉國「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立國政策的貫徹。晉立國之處是周王朝勢力範圍的北端,周邊戎狄雜處,需要善武之風來維持其立足,所以國號便以「善射」的寓意彰顯叔虞平定古唐國時的武功,並以此激勵後代晉君晉民,在戎狄環伺的局面下生存。

無論,「晉」字究竟是什麼含義,晉地與晉水的得名是在燮父遷晉以前還是以後,史家對於春秋時期的姬姓晉國,往往直接稱呼其為「晉國」,這與「魏國」的原因一致,畢竟晉國是稱不上「晉朝」的存在,自然也就沒必要與日後的「晉朝」們進行區分,單單指出一個「國」字便可。

晉之續用:司馬兩晉

司馬昭之所以選用「晉」作為國號,有三個原因:

其一,司馬氏故鄉是河內郡溫縣,無論溫縣還是整個河內郡,在春秋時期都曾是周王賜給晉國的「南陽」之地(太行山南的陽面),在春秋史的大部分時期,南陽與東陽都是作為晉國在太行山外的爭霸跳板領土而存在的,所以河內司馬氏家族也可以被視為地域文化層面上的「晉人」。


(魏甘露三年五月)以并州之太原、上黨、西河、樂平、新興、雁門,司州之河東、 平陽八郡」,封司馬昭為晉公,九讓乃止······魏景元三年十月,增司州之弘農、雍州之馮翊,並前八郡凡十郡,封昭為晉公、而昭受之。

其二,司馬昭的封地是以晉地為主的:河東、平陽本來就是晉的本部腹心,弘農、馮翊則是晉的河外之地,太原、上黨、樂平、西河則是晉之公卿乃至戰國三晉開拓的北部領土。由此可見,司馬昭的晉公國包括了晉與三晉除了南陽、東陽之地以外的所有領土。

其三,據胡阿詳教授在《司馬氏晉國號考說》一文中指出,司馬昭的侯爵名喚「高都」、公爵名喚「晉」,不僅均是晉地地名,而且都有取代「高大之魏」應讖「代漢者當塗高」之寓意。也就是說,司馬昭也有可能是取「晉」的引申義「上進」與「晉陞」來替代魏之「高闕」義,進而從讖語上強壓「魏」一頭,暗喻司馬晉才是真正接續「漢統」的「當塗高」。

以晉之名:中國古代的5個晉政權得名緣由梳理

西晉時期的竹林七賢

至於這一晉朝的別稱,有司馬晉、西晉、東晉三種正式場合的稱呼,以及「牛晉」這種玩梗時揶揄東晉的稱呼。司馬晉很簡單,自然是以姓氏冠名的;西晉與東晉則是以洛陽與建康的相對位置而言的。而且,由於東晉對於巴蜀地區的控制並不長久(成漢、前秦、譙蜀先後有之),所以東晉的版圖在大部分時期就像東吳一樣,是偏東南的,所以才以方位「東西」冠名兩晉,不以方位「南北」冠名兩晉。(南朝與南宋畢竟都是長期佔據巴蜀的)

至於牛晉,是因為《晉書》、《宋書》、《魏書》、《舊唐書》以及一些野史對於可能出現於魏明帝時期的讖語「牛繼馬後」的記載。對於這一讖語的解釋,有三種:其一,牛為牛金或牛某人,司馬睿是牛金或牛某人的兒子;其二,牛劉音近,牛繼馬後是指劉裕取代司馬晉;其三,牛是指拓跋什翼犍。所謂「牛晉」便採用第一種解釋,是用來揶揄東晉的一個玩梗型稱呼。


晉之再續:沙陀兩晉

五代十國時期,先後又有兩個政權稱「晉」,一個是李克用建立的晉王國,一個是石敬瑭建立的晉王朝。有趣的是,李克用自初得以割據晉陽的官職是唐王朝河東節度使,而石敬瑭賴以壯大自身實力伺機取代洛陽政權的官職則是後唐王朝河東節度使。也就是說,這兩個晉政權不僅在地緣上發端於晉陽,其官職也是承襲自「唐」政權,這可以說是第二、第三個「由唐生晉」了。

李克用與石敬瑭兩個沙陀軍閥之所以稱「晉」,很顯然是因為其河東節度使所割據的地盤,恰好是「晉地」,雖然「河東鎮」的主要轄區並非當年的晉國腹地,但由於「晉陽」的長期存在,以及漢儒對於晉水位置的誤會,晉陽太原便與晉州臨汾分享了「晉地」認同。所以,李石二人便可以據晉陽以稱晉了。

李克用之晉王國,被部分史家稱為「前晉」,其子李存勖稱帝後由「晉」改「唐」,可以說「前晉」是「後唐」的前身。

石敬瑭之晉王朝,被史家稱為「後晉」,雖然主要是為了與五代的其他四個王朝組成「後某」組合,但也有與李克用之晉並稱「前後兩晉」的意涵在裡面。當然,除了「後晉」以外,史家也把石敬瑭之晉王朝稱為「石晉」,是有一個「姓氏冠名」的例子。

以晉之名:中國古代的5個晉政權得名緣由梳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