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要不要迷信?

我們要不要迷信?

最近咬咬牙,把用了8年多的手機號換了。

一是對我國「國內流量」和「省內流量」的中國特色分類吐槽無力,異地的我完全享受不到「本地流量」的優惠,月末往往需要靠流量包支撐,費錢,只能不斷安慰自己,就當作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做貢獻了。

流量現在是我國通信領域的命脈,政府主要靠它撈錢,短期內沒法取消這種「分地區計價」,我只能另尋他路。

二是對老大哥「移動」低頭,流量又貴又少,忍無可忍,最後選擇換成了電信的「無限流量套餐」。

每次換手機號碼,都會有兩座大山擺在面前:

1.選號碼,這對選擇困難症的我來說,簡直是噩夢。

2.更新綁定的手機號,包括各種銀行卡、軟體、網站,我光是這麼一想,就已經做噩夢了。

但是,QTMD移動,QTMD沉沒成本,我實在是受不了了!

什麼是沉沒成本?

就是你對一件事物投入了很多精力和金錢後,發現這個事物是不對的,不值得投入這麼多,可是你又覺得已經投入那麼多,突然停止太可惜,損失太大,於是你選擇繼續投入。那麼,這些投入的精力和金錢就是沉沒成本。

例如,小明花50元去看電影,看了20分鐘後覺得實在無聊,中途離開又覺得「花了50塊錢卻沒有看一場完整的電影很不划算,況且已經花費了來看電影的時間」,於是選擇忍受,繼續看下去。

上述案例中,沉沒成本=買電影票的50元+為了本場電影花費的時間

我之前就是被"沉沒成本"給束縛住,覺得這個號碼都用了那麼多年,多少有點感情,而且綁定了太多東西,換號實在麻煩,周圍的朋友也已經對我的手機號熟悉,於是對「異地使用移動套餐」一忍再忍。

後來我終於看開了,我們不要被沉沒成本束縛,要及時抽身、止損!

例如:

1.在進入影院之前給自己規定,若是看了二十分鐘依然覺得不好看,果斷離開。

2.吃自助吃到八分飽,果斷停止。

3.投資時損失到一定金額,果斷止損離開。

回到正題,我們來到了第一座大山面前:選號碼

我原本對號碼沒有什麼特別要求,畢竟我是一個光榮的共產黨員,不迷信的!

不過,還是有點要求,不要有「4」就行,畢竟從小在大人們的耳濡目染下,對「4」這個數字有點排斥。

但自從我媽在8年前,不知道從哪裡弄來了「給手機號算命」的理論,我對手機號的要求就開始多了。

根據該算命方法的講解,手機號算命一般有兩種通用方法:

1.最後4位尾數除以80,取餘數。

2.手機號所有數字相加求和,如果大於80,就減去80記住這個值,如果小於80就記住這個數。

3.它後面附有一張表,將1-81都分別對應了「吉」、「凶」和「吉凶共存」。

所得的數字只要在其中一種演算法下,對應的是吉,那就是不錯的號碼,如果兩種方法得出的數字對應的都是「吉」,那肯定是好號碼。

大家都知道,如果一開始不知道這種東西的話,什麼手機號都是無所謂,念起來上口就行。

但是一旦知道這種東西存在,如果你不按照它來,內心就會一直被膈應,如同鞋子里的一顆沙礫,不是什麼大事,但每天不時會折磨你一下,特別是倒霉的時候,這個膈應會更加難受,總會覺得是手機號沒選好的問題。

就這樣,不迷信的我,也開始對手機號迷信,選擇「拿出鞋裡的那顆沙礫」。

在電信官網上,經過仔細考查後,我發現:

只要是看上去很吉利的號碼(帶6,8,9的),大都有最低消費,比如每月最低消費300,500,甚至更多。

但是,有些號碼看起來很「吉利」,好多6和8,最低消費在100左右,看起來也可以接受,為啥還會掛出來,還能留給我買呢?

這種號碼應該很搶手才對。

天上沒有白掉的餡餅,我陷入了沉思。最後,經過上面的算命方法算過後,我終於找到了答案:

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吉利」的號碼,用上述兩種方法算過後,對應的都是凶!

經過數天不斷的測算(是的,我就是這麼迷信和執著),我發現,不管是電信,還是移動、聯通,不管是普通號還是收費靚號,在網上放出來的號碼,大多要不帶「4」,要不就是看起來「吉利」,算出來其實是「凶」!

原來這種算命方法已經成為了業內潛規則,大家都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在選手機號。

最後,又是經歷過長時間的計算,我終於在普通號碼里選了一個很吉利的手機號,靚號那些就算了,迷信也是要有一定限制的(主要是看不慣設置最低消費的行為)。

對這件事,我復盤了一下:

「選手機號」的核心是:要不要迷信。

如果不迷信,其實選什麼都一樣,但是你周圍的人,比如親戚朋友會不會時不時地叨叨你,就跟名字一樣,會擾亂我們的心神。

除非你的意志力非常堅定,不然多多少少都會被周圍的「迷信」影響。事實上,這樣的人很少。

在我看來,迷信跟信仰差不多,尤其是宗教信仰。兩者都相信鬼神的存在。

而信仰與迷信的區別,就是以是否尊重科學為界限,如果不尊重科學,那就是迷信。就好比家裡的小孩生病了,你不是送去醫院而是燒香拜佛,這就是迷信。而信仰是一種精神寄託,在科學不可解的問題上,尋求內心的安寧。

宗教信仰又分兩種,正教和邪教。正教不會傷害自己和他人,而邪教會教唆人們去自殘或傷害別人,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

但從更廣義的角度來說,迷信和信仰的本質都在於一個「信」字,類似於一種儀式感,一種心理暗示或者說是精神寄託。

比如考試前不要剪頭髮和指甲,這可能沒有科學道理可言,不信的人可以一笑而過。

但我卻願意相信,因為一旦我相信了,我就有了精神寄託,有了可以抓得住的東西。

每個人考前都很緊張,害怕發揮不好,但他們沒有具體的東西來抓住,克服自己的緊張。而我則認為只要不剪頭髮和指甲,就能發揮好,現在我確實沒有剪,所以會考好,當下的緊張就會舒緩許多。

這算是一種有效緩解緊張的方法:你先選擇相信一些「小迷信」或者說是「儀式感」,然後運用它幫你度過心理難關。

以前看過一個故事:一個世界著名的作家到一所小學,隨便點了一個小孩,當著眾人的面說,這個小孩是個人才。後來過了十多年,這小孩真的成為一個出色的人才。

因為從他被點的那一刻起,他的世界完全改變了:每個人都對他改觀,相信他真的是人才。老師們會額外關注他、幫助他,爸媽會更加愛他,同學們更加敬佩他,而他自己也更自信了,縱使遇到很多困難,他都不會輕易放棄,因為那個作家說他是人才,能克服一切阻礙。

信則靈,不信則不靈。當下社會裡,大家都生活在一種「專家崇拜」的信仰之中,容易相信專家的話。那位作家就是逆向運用了這種「小迷信」,改變了那個男孩的一生。

除了前面說的考前不要剪頭髮,生活中有很多儀式感也是一種「小迷信」。

比如運動員在比賽前有各種奇怪的習慣,穿指定顏色的內褲,不吃某些食物或只吃某些食物,一定要喝一杯香檳或者要跑到馬路上轉一圈等等。

他們只有在賽前做了上述這些「儀式」,心理才會踏實,心態才會良好,從而更加有助於球場上的表現。

我個人也有一些特定的儀式,每當焦慮的時候,我就一邊深呼吸,同時默念「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和「凡事發生皆有助於我」」,呼出去的時候就想著連同害怕的東西一起呼出去。重複三次。

我一旦相信了這種儀式,每次做的時候,就能有效緩解焦慮,不再胡思亂想,非常有效。

當然,前提是你要相信。

至於信奉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就等於是一個更大的「儀式感」。

人們在最痛苦、悲傷、無助、迷茫、孤獨的時候,容易「病急亂投醫」。這時候,宗教信仰就相當於我們的精神寄託,供我們傾訴,給我們慰藉,我們通過宗教特定的儀式,獲得心靈上的安寧,雖然對實際事情沒有幫助,但我們內心至少能好受一點。

信仰不局限於一種教義、哲學,從更大的廣度來說,只要是你一直篤定的東西,都能成為你的信仰。

比如小時候,一個陌生人給了你一個石頭,說能帶來好運,而你對此深信不疑,每次倒霉的時候,都會摸摸石頭,心理就會開心許多。這石頭就可以是你的信仰。

人還是要信一點東西的,這樣才會有精神依託,不會太孤獨,從而在最難熬的時候,還能夠繼續走下去。

不過,對於一些涉及健康、金錢的問題,還是以科學為主,比如生病要去看醫生,不盲目相信容易發大財的玄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城的小森林 的精彩文章:

TAG:大城的小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