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美的差距不是一個馬斯克,而是一種「神性思維」

中美的差距不是一個馬斯克,而是一種「神性思維」

相信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有過這麼一些人(當然也可能是你自己):

  • 當一大群人開會吵的不可開交時,這個人總是能夠提出讓所有人都服氣的觀點

  • 又或許,這個人平時弔兒郎當,但你跟他聊天會發覺他對很多事情都入木三分

  • 或者,有一個人在設計或升級產品時,能夠極其精準地抓住客戶痛點,並滿足甚至連客戶自己都不知道的剛性需求(比如微信,比如張小龍)

  • 能夠預測業界的趨勢,用一款革命性的產品表達對人性自然的理解和尊重,讓客戶內心不得不讚歎那種極致的產品體驗乃至幸福的感覺(蘋果系列產品創始人)

…………

這類人通常都是習慣於用「第一原理」思考事物。

第一性原理到底是什麼?

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thinking,又稱「第一原理」)其實是2300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一個哲學術語,這個大家印象里的大鬍子老頭是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戰神亞歷山大帝的老師——老師征服了思想世界,學生征服了現實世界,絕對牛叉的一對師徒!

在亞里士多德的書中,第一原理是這樣表述的:」在每一系統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數理概念。

哲學不怎麼親民,要想把這個概念說明白,不能用概念來解釋概念,接下來用一些商業事例來加以說明(升哥擅長用哲學思維來解析商業困境)

這個沉寂了千年的名詞被炒的很火主要得益於本來有可能成為物理學家的「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特斯拉汽車CEO)。

前幾天,馬斯克的SpaceX成功發射了人類現役運力最強的重型火箭——重型獵鷹。

重型獵鷹的載荷為63.8噸(包括一輛紅色特斯拉跑車),相當於中國2016年發射的「長征5號」的2.5倍,中國要達到相同的載荷需要到2030年。更重要的是,SpaceX還成功回收了一級火箭,是目前全球掌握該技術的唯一實體。

GIF

一個人戰勝了所有國家,這樣的壯舉,振奮了整個世界。國人也都沸騰了,人們奔走相告:一家500人的私人企業完成了一項國家工程。

中美之間真正的差距是一種思維!

很多國人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中國沒有這種火箭呢?是中國人不夠聰明,投入不夠大,還是……

實事求是地說,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差距不僅僅是科研能力,創新體制,教育能力,自然環境等諸多方面的距離,中美之間的差距不是一個馬斯克,中美之間真正的差距而是一種思維!

埃隆·馬斯克幾乎是當今地球上最「猛」的一位創業者了。是美國為全球輸出的第二個世界網紅(喬布斯第一),他創立Paypal,掀起在線支付革命,賣掉Paypal後經營著三家公司:特斯拉(電動汽車)、SpaceX(太空探索與旅遊)、SolarCity(太陽能)。

在一次公開訪談中,訪談者請埃隆·馬斯克給創業者們提一條建議,他提出了「第一性原理」,並對指導自己無畏創業生涯的這一核心哲學進行了闡述。

在我看來,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從第一性原理而非比較思維出發進行思考。平常我們往往用比較思維去指導自己的生活。當運用比較思維時,我們之所以做一件事,往往是因為之前或其他人就是這麼做事的——圍繞同一主題做微小的迭代。

在某種意義上,第一性原理是用物理學的視角看待世界的一種方式。你會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找到其底層的真理,問「我們能確定的真相究竟是什麼」?然後由此出發進行推演。

有些人也許會說:「電池組很昂貴,將來也一定會如此。之前每千瓦時要耗費600美元,以後也不會比這便宜多少。」

用第一性原理來思考的話,你就會問:「電池的物理組件主要包括哪些部分?這些物理組件的市場價值究竟是多少?」

電池就是由鈷、鎳、鋁、碳、一些聚合物以及密封裝置組成的,將其分解到材料層面後再來問,「如果我們在倫敦金屬交易所購買這些金屬,它們分別價值多少錢呢」?

差不多每千瓦時80美元。

所以這就清楚了,你所要做的只是通過聰明的方式去找到這些材料並將它們組裝起來,然後你就能得到便宜到超出所有人想像的電池了。

第一原理思維vs比較思維

「我們運用「第一原理思維」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馬斯克

第一性思維是抽離物質具體現象進行抽象的表達,是沒有摻雜物質的純粹形式,以商業現象為例,一切產品的設計都是表象,其背後承載的都是人性的需求。只有真正懂了人性才能真正理解商業的本質,追求利潤只是商業的表象,利潤只是實現最終目標時而順帶獲取的結果。

牛頓就是把具體事物剝離之後得到了「萬有引力」。

喬布斯的第一性原理是「基於科技和人文的簡潔理念」,那些產品至上都是表象而已。

特斯拉電動汽車的發明就是為了讓人類擁有更快的速度,汽車消費的本質不是為了省油,你以為是電動嘛,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國內車企還圍繞這些做文章,我也只能呵呵了……

汽車的本質應該是跑得快—— 更恰當地說,是追求跑得快的感覺(這種是一種人性的需求),尤其是那種一踩油門的強烈推背感。

中國人擅用比較思維

功利性的教育理念與泡沫投機的創業環境

名校由過去的國之重器變成了現在的職業介紹所

近些年中國社會呈現出一種浮躁功利性的短視行為,在學校教育上,現在的中國不論學校與家長都崇尚功利性閱讀和功利性學習,開闊視野、激發創造性思維的書卻沒有進入孩子們的視野。

太過急功近利的閱讀和學習,僅僅只能是停留於身體表層而不能深入靈魂,而現在名校由過去的國之重器變成了現在的職業培訓所(有感於電影《不問西東》)

急功近利的泡沫投機

中國商人們追求功利性的商業思維,典型的急功近利與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沒有一點企業家精神,他們把追求財富作為經商的最終目標而脫離了商業的本質。(天朝百姓對財富的追求程度已經超越了一切文明底線)

他們沉醉在金融投機營造的各種泡沫中,房地產火了,就拚命加槓桿;創業上熱衷於各種概念的炒作,人工智慧來了,各種智能概念就上來了。

比較式創業鮮有顛覆式創新

在中國社會土壤中一般傾向於比較——別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就也去做,這樣的結果是只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

中國的創業者們總想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總是不斷地盯著競爭對手,大多是亦步亦趨地模仿與複製,鮮有顛覆式的創新。

我們的企業家,更擅長去收割人口紅利,他們做的事情,更多的是模式創新,而不是科技創新;模式創新,只能製造一個又一個資本盛宴。

以被國人津津樂道的中國新四大發明的共享單車為例,憑藉數億用戶,成就了巨無霸企業,但是對於世界的價值,卻遠遠比不上第一輛特斯拉,第一台蘋果電腦。

我們並不缺少堅持和奮鬥的精神,我們缺少的恰恰是這種第一性的思維的精神,一種不忘初心的精神。

我們做出顛覆式創新,就要用第一原理思維,就是要問出「元問題」,找到「根方案」,之後所有技術手段都圍繞這些「元」和「根」,我們應該追求刨根問題的思維方式,而不是滿足於簡單的解釋。

什麼是「不滿足於簡單解釋」呢?

舉個例子(最近讀了一本關於秦人崛起一統六國的書有感)

你對歷史興趣濃厚,然後問你爸,為什麼是秦國而不是其他國家統一了全國?

你爸說,當然是因為秦國兵強馬壯把其他國家PK掉啊。

這就是一種簡單解釋。看似合理,成王敗寇嘛。

如果這個答案滿足你,那麼,就離「統治歷史」的「第一原理」非常遠。

順帶一提,多數人的「好奇心」都停留在簡單解釋,這也是多數人不具備「第一原理」思考的原因

但是,如果你仔細一調查,會發覺不對啊,戰國初年魏國的軍事實力更強啊,為何沒統一?而且在近現代,無論是二戰、還是美蘇爭霸時,軍事實力強的一方最終不都失敗了。

於是你繼續問歷史老師。

歷史老師告訴你,是「商鞅變法」為秦國奠定了基礎,主要有:

歷史老師的解釋更進一步,這可以視為「一般專家」的看法,也是我們教科書的觀點。

但是它的解釋讓你滿足了么?

如果你再進一步調查會發現,不對啊,商鞅的思想也是從其他各國學來的,難道其他各國都是一幫膿包不懂「困則思變」?

於是你進一步尋求更好的解釋……

直到,你找到李開元老師寫的《秦謎》,他補充提出以下觀點:

秦是戰國中唯一一個徹底將「貴族階級」連根拔起的國家。

看過《羋月傳》之類歷史劇的就知道,古代國君娶的都是各國的公主,這公主以後做了皇后,能不利用娘家關係(母國)培養自己的勢力么?

這些「外戚」勢力平日里恭恭敬敬,哪怕是針對母國的「征伐戰」也可以睜眼閉眼,但一旦到了「滅國」戰的時候,他們能不念舊情么?我們想下建國初期大量留學的科學巨匠們寧願放棄大好前程回國就大概能夠明白。

再看看秦始皇,正史上從來沒提到他的皇后(史料推測是楚國公主)……在統一全國之前,秦老分別迅速的清理掉了韓國、趙國、楚國的外戚勢力(分別對應各大「內亂」)這些最終為掃平六國去除了「裙帶關係」的重大阻礙……(篇幅關係這裡的解釋簡化了,重在示例)

運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問題,強調在基本事實的基礎上探究問題的本源,不被過去的經驗知識和他人所為而干擾。

比較性思維造就了自殺式商業

在本質面前,一切比較變得沒有意義

不要站在巨人肩膀,不要盯著競爭對手這是第一性原理的一個暗示。巨人和對手很可能站錯了地方。你得先搞清楚應該站在哪裡。如果那裡恰好有巨人或者對手,你正好可以用用他們。如果那裡什麼也沒有,那就從頭開始。這很寂寞,也很艱難,但不會失掉本質。

比較性思維很容易被事物的重重迷霧所遮蓋,大多數創業者只看到了競爭對手在做什麼,怎麼看的,怎麼想的,怎麼做的,而鮮有關注如何才能滿足用戶價值。

追求極致的用戶價值才是商業的本質,很多創業者已經把本質思考拋到九霄雲外而直取利潤,這是中國商業目前最大的通病,但是這條路被我們走到了極致,走絕了。商業本質不是利潤,而是滿足人性的真實需求,利潤只是實現最終目標時而順帶獲取的結果。

在本質面前,一切變得沒有意義。

比較性思維是一種只有爭而沒有競的低級競爭,是一種無效而又無奈的撕逼,在中國所謂的競爭變成了同一群人用同樣的方法做著同一樣一件事情,狗咬狗一嘴毛,沒有贏家全是輸家。

只看對方不看遠方的競爭必然是無序的、自殺式的競爭

參照閱讀《一個老闆的自我修養》

越接近本質越容易成功

喬布斯,改變了人們相互想像和互動的方式,改變了世界使用技術的方式;谷歌通過收集和整理全世界的信息,以便使之容易搜索。Facebook根據社交圖譜的屬性來了解世界上每個人之間的相互聯繫,然後幫助人們以更有效的方式交往。

這些偉大的科技創新無疑增加了人類對自身潛能的挖掘和對自然的掌控力,最終會讓人類世界變得更美好!

這才是商業的本質也是企業家精神。

第一性思維解決實體店的困局

與不很多做傳統的企業家訪談,他們在抱怨中國的實體店是被電商打敗的。現在隨便走在一條大街上,十家店鋪九家在打折,到處寫著「大甩賣」、「大清倉」,「全場特價」,理由多是「合同到期」,「門店轉讓」「10周年慶」等等。

而實際上,實體店的根本問題來自於:老闆總只是把實體店當成一種買賣的渠道,沒有服務的意識,更沒有服務精神,把產品做成了交易,而不是一種圍繞人性需求來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實體店與電商比較起來,它的成本更低(沒有房租)、足不出戶、比價更方便、款式更多樣等等,這種單純依靠差價賺利潤的實體店早晚都會必被淘汰。

從交易時代轉變關係時代 深度解決人性需求

升哥反覆告誡:商業的本質就是以人為本,產品只是承載物,是一種媒介,通過這種媒介來滿足消費者的或物質性需求,或精神性需求。

而在產品泛濫的時代,商業要從以產品為核心的交易時代轉化成以人為核心的關係時代。消費者需要從對產品的滿意感轉型為精神層面的滿足感,以前是人隨物動,現在是物隨人心。

日本實體店之所以能幹趴互聯網,

其勝利的法寶就是以人為本的精神隨處可見

將「娛樂」、「教育」、「購物」完美融合

暖心的服務細節

匠人品質打造家的延伸

更注重逛的樂趣而不是價格

品質至上打造特有賣點

費心讓消費者滿意

商場無敵的售後服務

O2O思維讓電商實體店相融

互贏合作的生態商業圈

《論真理》里中有一句哲學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人存在時萬物存在,人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

一切服務與產品都應體現對人的關注與尊重,

這才是一切未來商業活動的根本性原則!

不管做什麼選擇,都以最根本的原則為參照點,

不斷用那個參照點為自己糾偏。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切記!切記!

神性思維終歸要全心全意為人性服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宿故事匯 的精彩文章:

冰河世紀離我們越來越近?

TAG:民宿故事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