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知道辭歲與拜年的區別嗎?

你知道辭歲與拜年的區別嗎?

龍躔肇歲,鳳紀書元,就從這一年開歲談起吧。

GIF

辭歲·壓歲錢

舊俗過年,熱在年前的忙碌,鬧在年後的燈宵。過年那幾天,基本上以家庭活動為中心,氣氛的主調是吉祥、喜慶、隆重、和睦,其中最重要的,大概要數年夜飯和守歲辭歲了。清人富察敦崇用「合家團坐以度歲」來概括,精到。

如今社會風氣開放,年輕人喜歡獨立,一人在外或小家庭過年的,不算稀罕;但是六十歲往上的人,多少都會記得一大家人團團圍坐吃年夜飯的情景。

不管離家在外多遠,但凡有可能,總要在除夜前趕回家,實在趕不回來,家人也會為他留座,並設碗簪,所以年夜飯又叫「團圓飯」「合家歡」,一道名叫「全家福」的什錦大盆和象徵「年年有餘」的大魚盤是必有的傳統節目。

除此而外,北方人半夜還要吃一頓跟「更歲交子(子時)」諧音的餃子。晚飯後,男人聚博,小兒放鞭,婦女們便團坐炕上包餃子,刀砧之聲,遠近相聞。最窮的人家,哪怕剁點白菜,年三十的餃子也是不能少的啊

歲朝歡慶(清姚文瀚《歲朝歡慶圖》)

除夜聚飲,最晚在晉代巴蜀地區已成風習。大年夜的另一項重要活動——辭歲,《金瓶梅》敘得較詳。這是一個婢僕成群的千戶之家,奴婢按地位高下,一批批地給主人磕頭。一般人家則以長幼分,長者端坐,幼者叩拜。輩分最小的孩童,從曾祖、祖父、父母、伯叔一路拜下來,真會把頭磕暈了呢。

不過孩童也有他們的收穫:磕一次頭,會從長輩那裡得到一個小紅包,裡面裝著壓歲錢。錢不一定多,卻能由孩子自己支配。眼饞許久的鞭炮啦、糖人啦、小風車啦,都可以由自己遞上握得熱乎乎的銅錢,心口砰砰跳著,從小販那裡換回來。那是一種「今日我做主」的心理享受,無論父母買回多少玩具與吃食,都無法代替的。

辭歲與拜年,本以除夜子時交歲分:交歲前為辭歲,交歲後曰拜年。民間似乎不大理會這樣的區分,反正都是過年的吉利話,不過圖個喜慶吉祥,何分年前年後,便大而化之地都叫作拜年;或加上一個「早」字,曰「拜早年」,以示與正式的拜年有別。

拜年(《繪圖七言千家詩》)

新正為一歲之首,照舊俗講,關係一年的休咎,所以禁忌特多:若失手打碎碗碟什麼的,得趕緊說聲「歲(碎)歲平安」;生了病不能請醫生,否則終年不寧;這一天也不可吃稀飯,不然會出行遇雨。

初一到初四並忌刀、剪、針,這大概是最令閨閣高興的禁忌了——終年不斷的日常勞作,忽然一下被禁除了,打扮可喜,呼鄰引伴,甚至擲骰鬥牌賭個小東道什麼的,該有多麼開心呢!由於新年忌刀,各家在年前就備下年菜,到時只需熱一熱或加加工,不必現動刀砧的。

初一到初三,西門慶每日出門拜年,初四日到衙門中開印,表示年假放完了。實際上年還過得悠著呢,只拜年吧,清顧祿《清嘉錄》卷一云:「(元日)薄暮至人家者,謂之拜夜節;初十日外,謂之拜燈節;故俗有『有心拜節,寒食未遲』之謔。」不必更說吃節酒、接路頭、破五、咬春、祭星、點灶燈等一日接著一日的節令活動了。

一首民謠道:「要正月,鬧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足見過年餘興之悠長。不過那是把元宵、二月二,甚至寒食、清明都算進來了。一般地講,過了破五,衙門辦公,商店開業,就算把「年」過完了,人們又忙著準備下一個更熱鬧的節日——正月十五的元宵燈節了。

說到過年,很多人會聯想到王荊公那膾炙人口的名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金瓶梅》呢,第七十八回用了這樣的文字來描述:「看看到年除之日,窗梅痕月,檐雪滾風,竹爆千門萬戶,家家帖春勝,處處掛桃符。」提到的恰恰也是爆竹、春勝、桃符這三樣東西。是啊,哪有比這三樣更能凸顯年節氣氛的呢!下面逐一道來。

爆 竹

爆竹,爆裂之竹也。最早的爆竹是把截成段的竹竿放到火中燒,使爆裂作聲,故又稱「爆竿」。燃爆竹並不只是簡單地把竹節投入火中了事,而是燒透火力後,由健仆持將擊扑使爆裂,大約那樣響聲更猛烈吧。擊扑後的爆竹焦頭,拾歸墊在床下,猶可驅癘。

放爆竹(清佚名《嬰戲圖冊·三多圖》)

古代本有於歲前一日擊鼓驅癘的民間活動,後來發現火燒爆竹的聲響更猛烈,便用它來代替鼓聲以祓除不祥。在六朝時,燃放爆竹已成為歲時風俗。

到南宋寧宗嘉泰年刊的《會稽志》記云:「除夕爆竹相聞,亦或以硫磺作爆葯,聲尤震驚,謂之爆仗。」可知名雖稱「爆竹」,其實乃「以硫磺作爆葯」,跟《金瓶梅》時代燃放的炮仗已經很相像了。只是那時使用大概還不是很普遍,更多使用的可能還是「截筒五尺煨以薪」的爆竹。

春 勝

說起「春勝」,人們會想到李義山的《驕兒》詩:「請爺書春勝,春勝宜春日。」爺:父親。立春日,小兒請父親書寫春勝條子,拿去張貼。在小兒看來是很好玩的事情,在大人則寄託著厭勝邪魅、保佑安康的厚禱,因為春季陽氣回動,萬物復萌,最易感染時氣,在醫學不發達的時代,那是很可怕的事。

上引義山詩所說的「春勝」,實際上關合著人日和立春日的兩風俗。《荊楚歲時記》曰:「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帖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相遺。又曰:「立春日悉剪綵為燕以戴之,帖『宜春」之字。」

據董勛《問禮俗》雲,元月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狗日,三豬,四羊,五牛,六馬,第七日便是人日。是日剪綵作人形,象徵「人入好年,形容改新」,並造「華勝」以送人。

寫春聯(清周鯤《村市生涯圖冊·書春聯》)

華勝即花勝,是一種厭勝邪崇的吉祥物,大約裝飾得很漂亮,故曰「華」,跟後世呈交疊狀雙菱形的方勝可能屬於同一類。做這種物事互相贈送的,多半會是閨中少女,因為那正是她們誇耀手工的絕好場合。

立春日剪綵作燕形,象徵「燕燕來歸」,因為燕子是春季早歸的候鳥,戴上燕形,表示春天已經回來了。這日還書寫「宜春」吉語,於門戶上張貼。

人日與立春日的民俗活動,內容差不多,時間差不遠,常常鬧在一起。春勝就是把花勝與宜春攪在一起了。明代以後,春聯盛行,春勝又成為春聯的替代語

桃 符

桃符,說白了,就是兩塊桃木板,上面畫點或寫點什麼,歲除立在或掛在大門兩側,以驅百鬼。

桃木可驅鬼的傳說有許多,如《神農百草經》曰:「梟桃在樹不落,殺百鬼。」《淮南子·詮言訓》曰:「羿死於桃棓。」高誘註:「棓,大杖,以桃木為之,以擊殺羿;由是以來,鬼畏桃也。」後世道士驅鬼用桃木鞭或桃木劍,蓋有以也。

換桃符(楊柳青年畫)

門前懸桃木以驅鬼的風俗也產生得很早,最晚公元前三世紀已興此風,只不過用的是折下的桃枝,懸掛的時間似乎也不確定。

漢代把時間固定在「臘除夕」,桃枝也發展成人形的桃偶,並有「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茶、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凶魅」(見王充《論衡》卷二十二)等一套比較複雜的程序。

笨重的桃木板每年換來換去的,夠麻煩,聰明的人就用紅紙書寫吉語貼在桃符上,每年只換紙聯就行了。這大概是春聯的最早形式。後來漸漸的連桃木板也取消了,桃符遂成為春聯的代用語,名雖存而實已亡。

以上內容摘自《金瓶梅風俗譚(圖文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務印書館 的精彩文章:

商務印書館1月書單

TAG:商務印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