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節瑣記之二

年節瑣記之二

READ

過年年年過,每逢過年,塵封記憶中的過年就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在眼前……

(四)年三十

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大月為三十日,小月為二十九日)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年三十」。孩子們日思夜想的「大年」終於來臨了。

這一天,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祭拜先人。或到野外先人的墳前磕頭、點紙錢。先人的墳墓不在當地的,便在家裡設立牌位來祭奠,以示與先人團聚迎新。正午十二點,隨著一陣「噼里啪啦」的爆竹聲,全家人團坐炕上,共吃團圓飯(我們這裡叫「安神」飯)。約莫晚上八點——九點之間吧,該吃年夜飯了。各家人圍坐一起,把剛煮熟的豬頭、豬蹄子肉蘸上用搗碎的蒜沫倒上陳醋的湯料吃。不用筷子,典型的「手抓肉」吃法,看著孩子們手抓豬蹄碗兒,啃得滿嘴油膩四溢,大人們的心裡是多麼的愜意呀!

年夜飯罷,就是「守歲」了(我們俗稱「熬年夜」)。這一夜,大人小孩都幾乎終夜不眠。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家正值改革初,人民也不富裕,尤其是像我們這樣偏僻的小山村,生活十分貧困。村裡既無電燈,更無電視。人們熬年娛樂大體是:大人們有的走門竄戶 ,酒食相邀,邊飲酒邊聊天,或敘舊或規劃來年的農事、子女的婚事、置辦新房等;有的則三、五人聚在一起,玩一些諸如:「打對家」、「三扣一」等撲克遊戲;小孩子們則是滿大街的瘋跑:到東家院子里響幾根小鞭炮,去西家看看掛著什麼樣的燈籠,有時還能得到一些糖果點心之類的賞賜。總之是美滋滋、樂呵呵,盡情享受著過年帶來的歡快呀!

最激動人心的時刻,當屬「接神」了。

「接神」的時刻須由陰陽先生按「憲書」指示而定,每年的時間都不盡相同。不過大抵在凌晨三點至五點之間。因為據說,祭灶後諸神都回了天宮,到了除夕子時後,才重新降臨人間理事。由於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屆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東南等」。

大戶人家接神的儀式比較講究,由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帶領全家人舉香在院中按方向接神。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塘盆內焚燒。普通的人家只是在院中堆放一些麥秸胡麻秸之類的柴火,到接神的時辰一到,即點燃(俗稱「籠旺火」),然後燃放煙花爆竹。所謂煙花爆竹也大抵不過是「二踢腳」,(俗稱「大炮」)和鞭炮(俗稱「小炮」)。直到八十年代中後期,農村個別有錢人家也有燃放煙花(俗稱「花炮」)的,但數量也甚少。即使這樣,全村人幾乎同時點燃旺火,燃放爆竹,頓時鞭炮齊鳴,火光衝天。那場面也頗壯觀,氣氛也極濃烈!

響完炮,全家人還會圍攏在旺火周圍伸出兩臂烤火(說是叫「考旺火」),大概也就是驅邪避禍,祈求來年全家人平安健康的意思吧。旺火燃盡熄滅後,進家上炕吃一些瓜子,花生之類的帶皮的糖果(說是「剝窮皮」),用今天時髦的詞說,大概是希冀來年能脫貧致富吧。剝完窮皮,天已是蒙蒙亮了,大人們又開始忙活著準備初一接待拜年客人的飯菜了。而小孩子們熬夜熬得困了,衣服也不脫,倒頭便睡,眯一會兒期待著大年初一早上去拜年問好。

過年啦

(五)年初一

新年的第一抹陽光象總是姍姍來遲。約莫早上七、八點多,熬了夜的孩子們在酣睡中被大人拽起來。雖睏倦難捺,但一想起要去拜年(我們俗稱「問好」) ,一下子倦意全無。草草地洗把臉,穿上新年衣服,蹦跳著欣然出門了。

我們農村初一拜年的鄉俗跟現在城裡不一樣,除非是當年新娶的媳婦兒或剛嫁到本村的閨女,一般都是男人和小孩子們早起去拜年。前去拜年的人家也多半是內親或至交,還要按輩分大小、親戚遠疏的次序來拜。大人們拜年時,每到一家,見面須雙手抱拳,置於胸前,然後鞠躬問好。規矩嚴的大家族,小輩給長輩拜年還得下跪磕頭,以示尊敬和祝福。這樣的禮節現在大概不多見了。禮畢,一般也不長時間停留,至多點上一支所賜的香煙,或者象徵性地品嘗一下端上來的花生、瓜子、麻花之類的糖果點心就離開了。

小孩子們可就兩樣了。免去大多繁櫛的禮節不說,他(她)們還能得到長輩所賜的幾塊兒糖果,幾根兒煙捲兒。遇到家境好一點兒的親戚,還會有幾元或幾角零碎的壓歲錢呢。當此時,他(她)們或裝進兜里,或揣在懷裡,街巷裡遇到夥伴還不忘拿出來炫耀一番呢。整個早晨,孩子們村東跑到村西,南頭奔到北頭的好個忙乎,滿臉寫著喜悅和幸福!

拜完年,各回各家吃餃子。說起吃餃子,大年的餃子可和平時的不一樣。過年包餃子時,常聽大人們講,剩下餃皮兒預示著來年有糧吃,剩下餃餡兒有錢花。這大概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吧。還要包上一個鋼鏰兒(也就是硬幣。那個時候只有壹分、貳分、伍分的硬幣),初一早上誰吃了包有硬幣的餃子,誰就是家中最有福的人!

在這裡不由得想起初一吃餃子的趣事:我們家孩子多,四男三女,共七個。三妹最小,自然最嬌慣受寵。每每我們吃出鋼鏰兒,三妹就哭鬧不休。那咋辦?於是我們吃出來也不敢炫耀,就把它再悄悄放進沒吃完的餃子里,直到小妹妹吃到為止。我現在還時時想起小妹妹吃到鋼鏰兒時,那手舞足蹈、歡呼雀躍可愛的樣子。

吃過早飯,便是「迎喜神」了。全村家家戶戶、男女老少穿上嶄新整潔的衣服,或拉著馬,或牽著牛,或趕著羊;有的還抱著柴火,端著點心(那時的點心就是自家蒸的饃),揣上幾根「二踢腳」或一掛鞭炮,不約而同地奔向同一個地點—打穀場(我們俗稱場面)。打穀場的中央堆著一堆柴火,起初很小,隨著人越聚越多,眾人你家一捧兒,我家一抱兒,不久就堆得像小山似的。這時,懂陰陽的人先是向各個方位行禮磕頭,然後點燃柴火。一時間火光衝天,爆竹齊鳴。大人們相互作揖問好,小孩子們東跑西躥,年輕的小夥子們在姑娘們的注目下躍馬賓士。爆竹聲、祝福聲、笑聲響徹四方,人們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里。

祝福完畢,各家紛紛將端來的點心倒進牛羊倌早已準備好的口袋裡。然後三個一夥,五個一群,相約著或玩牌,或吊猴兒(就是擲骰子),或押寶,或下棋,或喝酒。總之是盡情的玩兒去了。

—end—

圖片來源:收錄優美

文字來源:田永明

責任編輯:鄒皓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月月明 的精彩文章:

TAG:月月月明 |